重温经典——格雷厄姆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二)
(2023-02-09 08:41:44)“当前景成为决定价值的主要基础时,由此得出的判断就不再受数学上的约束,从而几乎不可避免地走向极端。”
10多年来,大唐股市一直流行着一个主流观点,那就是选择股票要“先定性后定量”。
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就是:股票投资要找“三好生”——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
如果您经历过这次“赛道股”的崩盘,一定会对开头格雷厄姆的话感受颇深。因为到了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展望行业或公司的前景,成为了选择股票的唯一标准。而“好价格”早已抛在脑后了。要不然,人家林药师会说出“怕高的都是苦命人”这般惊世骇俗的话来吗?
反其道而行之,我倒是常年坚持“先定量后定性”的极少数的顽固分子。
或者说:“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辅之”的方法。
举个例子,如果让我当教练,选篮球队员,总得有几项硬指标吧?
比如身高、体重、弹跳力、奔跑速度等。
至于这个队员有没有发展前途,能不能成为球队的扛把子,那得走一步看一步,比如个人品德、与团队的协作能力、领悟教练意图的能力等这些无法用数字表达的因素(质的因素)。
你总不能上来就说:这个小伙子10年之后就是咱们球队的乔丹吧?当然,您也有蒙对的概率。
选股也是如此,硬指标不可或缺。就像盖楼,地基必须打好。不能靠蒙。
就是蒙,也不要太离谱。我记得,在恒瑞茅股价达到巅峰之际,一位恢常著名的医药大湿豪言:20年后,恒瑞茅将与世界级的国际大药企称兄道弟,前100强世界药企中,大唐要占一半(大概意思)。
结果呢,恒瑞茅、牙科茅、眼科茅、激素茅等一众医药茅,2年后,轻者腰斩,重者跌去了2/3。你说,2年后的事情(比如集采)你都蒙不准,还遑论什么20年后的事情,让你的粉丝情何以堪?
但是,很可惜,我现在看到,很少有人反思这次大唐版“漂亮50”由盛转衰的经验教训,这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
好吧,这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就由我来做吧。
堂吉诃德,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