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雪球网上看到一位投资者的组合。从2015年3月到2017年11月份,整体收益率达444%,而同期沪深300的收益率是60%。是什么样的组合让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在2018年2月28日最新调仓记录里,可以看到,这位投资者已清仓了老板电器、中国平安和招商银行(这几支股票应该为他贡献了丰厚的利润)。而最新买入的股票有哪些呢?分别是志邦股份、贵州茅台、金牌橱柜、通策医疗、中国国旅。具体买入价和仓位数据如下:
股票
买入价
仓位
志邦股份
61.88元
16.00%
贵州茅台
740.70元
38.00%
金牌橱柜
160.50元
33.00%
通策医疗
37.58元
5.00%
中国国旅
53.35元
8.00%
合计
100%
这位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是这样的:“以低估或合理价格买入自己看得懂的优秀企业,长期持有,无惧波动,经常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适时检查,而不是盯住记分牌。”
姑且相信这位投资者买的都是看的懂的企业,但是他是以低估或者合理的价格买入的吗?他的理念来自巴菲特,但是巴菲特会以这样的估值(见下表)买入这些企业吗?
股票
市盈率
市净率
志邦股份
44.86
6.18
贵州茅台
31.88
9.44
金牌橱柜
64.76
12.49
通策医疗
93.70
13.32
中国国旅
41.66
7.80
作为一名普通的股票投资者,买看得懂的企业,买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消费类企业是对的,但是这丝毫不能成为付出高昂价格购买优秀企业的理由。
受那些所谓的“中国的巴菲特”们的影响,许多普通投资者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定位,纷纷把自己当成企业分析师、企业家、原始股东、控股大股东了;仿佛有了诗和远方,企业的发展和股票的价格就没有天花板了。
在同一个时段里(比如1——3年),如果一支股票股价的涨幅数倍于它的利润增长,那么就必须有随后的几年高速增长来维持这样的高股价。否则,股价就要下跌。
这样的下跌是很折磨人的。
去年的某些白马股、今年的某些生物医药股,将来一定会出现惨烈的调整。如果你持有这样的股票,恐怕到时候就没有心情吟诗作画,眺望远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