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股不要卖”的理念应该是发端于李剑先生多年前写的两篇文章:《如何在中国做价值投资》和《做好股收藏家》。这两篇文章在价值投资圈里的影响极大。以至于李剑先生本人和但斌、李驰被市场人士称赞为“价值投资”三剑客。从那时候开始,好股再高也不卖、长期持股才是价值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
对于李剑先生精挑细选个股的观点我是赞同的,但是对于他的“好股不要卖”的观点实难苟同。
好生意不等于好股票,企业的永续经营价值不等于股票的投资价值。价值投资的确需要研究股票背后的企业,但不能把企业研究当成目的,研究企业的基本面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先生提供的机会赚钱。有人认为长期持股是投资,中短线交易是投机。我认为这是以费雪式的成长投资来诠释价值投资,有张冠李戴之嫌。据我所知,价值投资大师似乎从来没有对持股的时间做出苛刻的规定(尽管他们持股的时间也不短),他们更关注的是:只要价值回归,就可以完成这项投资,以至于他们经常嘲笑自己卖早了。
“好股永远不卖”的观念是一种巴氏理念教条化、长期持股绝对化、价值投资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表现,其本质是远景投资、趋势投资——基于经济和企业长期向好的美好愿景。但这种观念不仅在理论上完全忽视了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即安全边际,忽视了即使是巴菲特也不敢小视的市场先生,而且在实践中也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为了坚持本不需要坚持的信仰,不得不去背诵北岛的诗,不得不去名刹古寺拜访高僧,不得不去缅怀革命先烈,把好端端的、不拘一格的价值投资方法变成了一门宗教仪式,用张志雄先生的话说,就是:罪过啊!
巴菲特说持股的时间最好是永远,但据“好事者”统计,巴菲特持有的绝大多数股票都是会卖出的,只有极少数股票的仓位一直从未改变。比如巴菲特宣称“永不卖出”的四支股票之一的华盛顿邮报,在2013年已被清仓;巴菲特说一生只打20个孔就够了,但他的旗下有多少公司?50多家!这对于那些“巴菲特喝什么我就喝什么”的人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茅台再好,喝多了也会伤人,生意再好,买高了也会蚀本。对于决心满仓持有茅台30年的朋友,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能否坦然接受中途账户市值腰斩的残酷现实?
2、我能否经受住随后几年账户市值原地打转的煎熬,尤其是看到别人的财富仍在稳步增长的时候?
3、我是否买在低点,并且再次出现低点的时候,还有老婆的鼓励的眼神和现金的支援?
4、我是否具备了董宝珍先生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禀赋?
如果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具有了满仓穿越牛熊的心理基础和财务基础,开始放飞理想吧!
但如果回答并不那么坚决,最好是另寻它法,免得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但斌先生研究美国股市和优秀企业的百年走势不可谓不精细;对于巴菲特长期持有伟大企业的理念的崇拜不可谓不虔诚;对于茅台的感情不可谓不炽热,并写下了《时间的玫瑰》一书阐述自己的投资信仰。但是,2008年以后,他在茅台上面也做起了波段操作。你觉得自己可以比但斌做得更好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