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史是稳健投资者的必修课
(2014-11-09 16:28:50)
标签:
稳健投资格雷厄姆蓝筹股西格尔股票 |
稳健投资离不开读股史,这比单纯的背诵大师格言管用。很多投资书籍或文章都喜欢列举投资心法数十条,其实你看完了以后记不住几条,记住了到实战时也用不上。与其像和尚念经般的背诵大师格言,倒不如静下心来跟随大师一起来回顾一下股市几百年来走过的历程。
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的投资书籍,熟知了那么多的大师格言,通晓了那么多的投资技巧,仍然无法淡定地面对市场,甚至于跟随大众随波逐流呢?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太过于关注操作层面的东西,而对于股市的规律和人性的本质视而不见或者思考的太少。只有像精神医学里的认知疗法那样,把心理障碍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并让正确的认知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潜意识当中,才能获得精神解脱。
在A股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当中,QFII无疑是最正宗的价值投资者。但是很显然,尽管他们一直青睐于蓝筹股,但这些年,他们一直也进行着适当的调仓换股,并没有实行僵硬的“死守”策略。例如今年的三季报就显示,他们已经减持了美的、格力、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双汇发展等大市值白马成长股,增持了银行、交通运输、汽车等低估值蓝筹股,与我们国内所谓的价值投资者“爱你一万年”、死打烂缠消费垄断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通过对百年股市的回顾,通过对IBM、宾州中央铁路公司、通用电气、美国铝业、A&P茶叶公司、航空业、电子产业等著名的企业或产业的回顾,通过详实的统计数据以及严格的逻辑分析,深刻阐述了产业、企业和股票市场“风水轮流转”的客观规律,而这正是他慎重看待成长投资、反对把预测行业和企业前景作为分析和投资基础的理由所在。正是在他这种基于历史表现、企业资产和安全边际基础之上的严谨证券分析方法的影响下,华尔街才产生了约翰·邓普顿、沃尔特·施洛斯、塞思·卡拉曼等几代价值投资大师。股市同大自然一样,同样经历着盛衰交替的周期性变化。当然这种周期性变化又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因为牛市可以超乎寻常的长,熊市也可以如同漫漫黑夜。沉浸在牛市中强者恒强幻想中的乐观主义者,与熊市中的悲观主义者一样,迟早会被市场淘汰。只有冷静客观、敬畏市场的现实主义者才能长期生存下去。
有一位投资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市场有什么可敬畏的?我想,对于一位身经百战的老股民来说,说这样的话可以理解,因为规避市场风险的意识已经扎根于他的投资体系里了,就像一位老司机上车就顺手系上安全带一样。但对于新股民来说,万万不可有这样的想法。风险意识既可以来自痛心彻骨的投资经历,也可以在阅读股市历史的过程中慢慢铸就,而后者可能是代价更小的一个途径。像今年火爆的移动互联网热,我就觉得有些烧过了头。如果你读过西格尔教授对十几年前那波互联网热的历史回忆并时刻铭记在心的话,断不会兴高采烈地冲进去为他人作嫁衣裳。
上个世纪末(1999年),美国互联网热浪袭人,杰里米·西格尔教授写了一篇质疑互联网泡沫的文章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引发轩然大波。众多“网迷”纷纷谴责西格尔这一“断人财路”的做法。有人嘲讽西格尔是“来自远古时期的一只恐龙
今年挣100万,来年亏90万的不是大英雄,年初挣50万,年末保住40万的才是大英雄。今天,那些仍然乐此不疲的在几百倍创业板股票上流连忘返的投资者们,你们做好心理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