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我:为什么这两年按照巴菲特的理念去投资,成绩却很糟糕
?
我承认,作为一介小股民,没有经济学、金融学、证券分析方面的深厚功底,没有企业管理、商业管理方面的经历,自然无法深刻领会和掌握巴菲特投资理念的精髓,慧根太浅、悟性极差,投资失败,在所难免。
但为什么许多努力学习巴菲特的专业投资人,仍然在熊市中遭到重创而一蹶不振呢?他们可是有着显赫的金融背景,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的啊!比如2009年私募基金冠军罗伟广,经济学硕士,广东新价值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1995年就进入证券投资领域
。学历不可谓不高,资历不可谓不深。但就是这样一位自称为巴菲特的信徒、经历过三次大熊市的私募基金经理,亦未能躲过2012年的成长股溃败,旗下的17只产品净值跌至5毛以下,排名一落千丈。
难道是巴菲特错了吗?这怎么可能?世界上还有谁在长达45年的投资生涯中取得年复合收益率20、5%的优异成绩,并以此而成为投资领域的世界首富的?
那就是我们错了。可是我们错在哪里呢?冥思苦想、搜肠刮肚,终于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或许这个小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一位教授选择10个人进行心理测试,教授说:“我带领你们穿过一间黑屋子,大家要跟着我走,后面的人要搭着前面的人肩膀一起走。”
大家跟着教授走了过去
,然后教授打开第一盏灯,大家一看,吓了一跳,原来他们过了一座独木桥,桥下面几条大鳄鱼正在欢快地争抢食物呢!
教授平静地问:“咱们再走回去好不好?”
大家谁也不敢动,教授连哄带骂,才有3个人哆哆嗦嗦爬了过去。教授接着打开第二只灯,结果大家发现独木桥和鳄鱼之间有一层浅色的安全防护网。
教授又问:“现在可以过去了吧?”又有5个人走了过去。
还有两个人死活不过,不停的问“教授,网子结实吧?”教授抱起一块大石头扔了下去,防护网一点没事,很结实。最后两个人才放心走了过去。
这个故事多么形象生动啊!投资就是走过一座下面布满鳄鱼的独木桥,防护网就是格雷厄姆提出的安全边际。如果没有那张坚实的防护网,无论你是跳着桑巴舞过去,还是踩着高跷过去,一旦失足,只能被鳄鱼大快朵颐。
其实,这个案例就是我初学价值投资时,从刘建位编写的《巴菲特投资10招》中看到的。说句公道话,早些年作者们描述巴菲特
,基本是展现了一个戴着格雷厄姆脸谱的巴菲特:注重安全边际,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买便宜货等。但到了2010年以后,大家宣扬的巴菲特基本上就变成了戴着费雪脸谱的巴菲特: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护城河、能力圈、成长空间、发展前景等,这些花里胡哨的词汇几乎成了巴菲特的代名词。但这不能怪编书的人和出版社,推陈出新、吸引眼球是他们的生财之道。
但是,恰恰是这种变化把我们引入了一个误区:我们只注意到了巴菲特在独木桥上令人炫目的表演,却忘记了他已早早安装了一张坚固的防护网;只看到了巴菲特这棵大树魁梧的树干、鲜艳的花朵、茂密的果实,唯独忘了这棵大树伸延于大地之下那宽大深厚的树根。
就像当年的罗伟广,颇有“英姿勃发、羽扇纶巾”的周瑜风范:瞄准七大新兴产业,寻找前景广阔的产业,重仓中小盘成长股。可惜,风云突变,2012年中小盘成长股崩溃,少帅败走麦城。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罗伟广在解释失败的原因时,竟归咎于“未能规避2012年以来中小盘成长股的暴跌。”按理说,罗伟广经历了三次大熊市,经历了资本市场的风风雨雨,对于股市的反复无常和变化莫测应该了然于胸。在成长股出现严重泡沫、毫无安全边际可言的时候,应当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一样,预感到危险就要到来,及时鸣金收兵,撤回城堡,及时躲过这场灭顶之灾。但罗先生可能过于依赖巴神的过桥之技了,过于相信自己的英明神武和雄才大略了,以至于掉进鳄鱼堆里之后才想起:哦,我怎么就忘了那张网呢?
我并无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之意。2010年,我的荣信股份从25元噌噌涨到51元,心里那个得意啊!巴菲特附体啊!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不到两年,股价跌到了7元,从净挣几千元到倒赔几千元,心里那个悔啊!所以,我们多数人都是事后诸葛亮,换我们去做基金经理,未必就比人家强到哪里去。
巴菲特经典的投资案例已经告诉我们:即使他在公开场合不亲口说出安全边际这四个字,也并不表明他忘记了安全边际,恰恰相反,安全边际这一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早已融入他老人家的骨髓里去了,并成为他投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惜我们凡夫俗子,肉眼凡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