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科学)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 |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科学)
丰润区王官营镇何家营小学
【教材分析】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2课。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1.观察瓦楞纸结构;2.比较几种结构的截面形式;3.研究改变截面形状对纸板抗弯能力的提高;4.研究其他能提高抗弯能力的方法;5.观察生活中的抗弯结构。我在教学中,将前3个活动作为重点来研究。
抗弯结构构件是建筑结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易于观察研究。构件的形状对构件的抗弯承载力影响很大甚至起决定作用。构件截面形状的变化反映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它的形状结构是和功能相适应的。
本课的活动设计意在带领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抗弯截面形式,加深和拓宽前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地感受科学的思维过程,为后面课程设计研究更复杂的结构做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抗弯结构是结构构件的基本形式之一;
构件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培养科学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形状改变对构件抗弯能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A4纸、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橡皮、橡皮筋、胶带、绳子、木板、钢丝、课件。
课前几分钟播放各种建筑结构中抗弯构件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增加物体厚度可以明显增加构件的抗弯能力,但是相对的材料用量也会显著增加,那么工程师有没有其他办法提高构件的抗弯性能呢?看着这些图片中的建筑,他们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抗弯的且截面形状不同等)
二、研究瓦楞纸
1、请同学来给我们造一座纸桥。
2、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塔桥。
用书本搭成的高度一样的桥墩,调整桥墩间距至合适大小(10~15cm)分别讲A4纸大小的瓦楞纸、与瓦楞纸相同厚度数量的一摞A4纸架在桥上,将硬币逐个放到纸桥中间。
3、我们可以看到A4纸桥迅速垮塌,而瓦楞纸桥可以承受很多硬币的重量。大家可以用手折一折瓦楞板,感受一下它的硬度和抗弯能力。
4、各组分别拆解观察瓦楞纸结构,看看各组成部分是什么样的,以及其薄厚和软硬。(经过研究,发现了怎样的奥秘?瓦楞纸为啥设计成中间“W”形并在两边贴纸,我们怎样利用这一原理?)
三、研究纸桥
1、通过对瓦楞纸的观察,我们来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利于抗弯?
2、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桥墩(厚度5cm的书本)、A4纸
实验过程:建造5座不同形状纸桥,分别将硬币逐个轻轻置于纸桥中间,记录并对比各个形状的纸桥能承载多少枚硬币。
数据记录:
形状 |
|
|
|
|
|
预测抗弯承载力 (硬币数量) |
|
|
|
|
|
实际抗弯承载力 (硬币数量) |
|
|
|
|
|
思考:哪种形状截面的纸桥抗弯能力最好?
在实验中,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3、实验反馈
请同学说说发现
(W形的纸桥抗弯最强;)
学了这节课,了解了一些截面形状的抗弯性能特点,通过今天的试验,结合生活中的结构(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抗弯结构的截面),总结一下,你认为具备什么特点的构件才能有比较好的抗弯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选出了抗弯能力比较好的桥,如果调整桥墩间距,同种截面的纸桥抗弯能力会有什么变化?
数据记录:
桥墩间距 |
5cm |
10cm |
15cm |
20cm |
25cm |
抗弯承载力 (硬币数量) |
|
|
|
|
|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种截面,跨度越小,纸桥抗弯能力越强)
2、教师演示:将一块长条橡皮上下表面中部分别画一条线,放在“桥墩”上,按压橡皮中部
观察一下,发现橡皮上下表面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上表面线段缩短,下表面线段伸长)
说明了什么?如果允许利用剪刀和胶带,我们可以怎样利用这一原理加固我们的纸桥?(类似瓦楞纸,用纸带加固桥梁的底部)
3、为什么桥梁的拉索、厂房的柱间支撑、自行车辐条的截面都很细,但是想把他们弄弯缺很困难,(播放以上结构图片,增加直观认识)这似乎与我们上面的结论不符,上面的纸桥都是将截面变得高大才能提高承载力的。
教师演示:找两个同学,分别在桥墩两侧拉起橡皮筋,然后将硬币置于橡皮筋上,通过调整橡皮筋张力,观察并记录橡皮筋承载硬币数量。
通过这一发现,你可以想出什么能提高纸桥抗弯能力的办法?(将纸桥拉紧,由单纯受弯变成拉弯构件)
五、课外延伸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结构,哪些构件是抗弯构件,应用了上面学到的哪些原理。
板书: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