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孔子的“因材施教”

(2014-06-13 12:41:41)
标签:

因材施教

孔子

学生

分类: 高中课堂

浅谈孔子的“因材施教”

 《现代汉语词典》对“因材施教”的解释: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这样与众不同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竟然是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圣人之口。

一、“因材施教”与“了解别人”。

  在那样的年代,各诸侯鹊起,争相招聘贤士为己用。于是贤士的需求就大了。孔子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于是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所以,诞生了“因材施教”。

  孔子的“因材施教”中,首要任务便是对学生的了解,从而“因材”制定教学内容,做到“施教”,让学生们各尽其才,有所进步。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故而,了解别人在孔子的“因材施教”中占据重要地位。

  了解他人,即知人,孔子自是有他的方法:

方法一:“听其言”,有语言曰:“不知言,无以之人也”。

  在《沂水春风》中,孔子便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为的不就是知人么!

  还有一次: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名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不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

  孔子总是在听弟子们的志向,这样也正体现了他很好地践行了“知人”。

方法二:“观其行”,子曾经曰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换就话不就是说,人的言行总是会有一致的地方,人的行为和动机无法割离,仔细分析他的动机、方式,以及他的个人喜好,就可以把握这个人了。

  既然这样,孔子是不是又很好的做到了“知人”呢?

  这样以后,便是认真的分析学生的个性。例如:“柴也愚,参也鲁,施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这些孔子都了然于心。

  最后,就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解答。

孔子早就看出子路是成仁的料子,所以他说:“由也不得其死然。”我以为这句话并不是在骂子路,而是感叹。若非孔子,子路恐怕早已壮烈牺牲。而冉有,有才干,却过于犹豫不决,自然是需要多多鼓励了。

二、“因材施教”与古代社会?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是不注重每个人的个性为前提的。子路积极进取,行为果断,孔子却要打击他的这种个性特点;冉求性格懦弱,做事情常常犹豫不决,孔子却要让他成为果断人士。人的个性特点本就不同,人的天赋特长也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或者需要达到同一个标准,而这种教育方式恰是以孔子个人的标准来衡量的。有人甚至认为 孔子的“因材施教”毒害了中国教育二千多年。(该段参考于许锡良的“说说孔子的因材施教”)

但是,我却并不同意他的观点。

我认为,“因材施教”虽是按照孔子一人的标准来衡量的,但是,他确实让他的弟子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家确实有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人总是会去追求完美,渴望完美的,因为人需要探索,需要进步,人类在世界上要生存,这是任何动物的本能,而更好的生存就需要去探索,需要进步,那就需要把任何事情做好。

既然这样,那么孔子让其弟子扬长避短,他的弟子按照孔子的话去改变也就说得通了。

而且,我在上一部分也说了,若不是孔子,子路恐怕早已壮烈牺牲,也许就不会像现在一样让我们都知道了。所以,“因材施教”没有他所谓的缺点了。

《学记》有语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心。”人无法在同一时间学习很多东西,即便学了,也无法全然接受。故,“因材施教”就更是良法了。

唐代的韩愈、北宋的张载也曾经提出培养学生要像处理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也就是做到“因材施教”。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一棵不知名的驼背老人种的树不仅棵棵能活,而且都长得很茂盛来说明教育者只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传授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才能收到最佳效果。这更是很好的诠释了“因材施教”。

  东汉末年著名的教育活动家郑玄和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才是真正使孔子这一教育思想理论化的。郑玄把孔子的“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概括为“各因其人之失而为之”,首先使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原则化。朱熹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于是才有了理论化的“因材施教”。

  可见,“因材施教”在我们的古代社会也有深刻意义。

三、“因材施教”与当代教育

现在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简单来说,它注重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个人发展,扬长避短。是科学求实的。

实际上,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因材施教”,但在实践中却把备课看做备教材,备教案,甚少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至于学生是否接受,学生接受了多少,老师甚少考虑。

这样教育,大多抹杀了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使他们的专长得不到发展,使得他们的天赋被扼杀,浪费了学生们的“天授之才”。曾经有这样一句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讲的不就是一个“专”字。而现在的学生学得东西太泛,不仅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而且占据了学生太多时间。

所以,不得不说,“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但是,也不得不说,在当今社会的教育背景之下,想要真正实施“因材施教”是十分困难的。这其中的原因有四点:

1.没有足够过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

2.课程资源比较薄弱。

3.教师难以充分了解学生情况。

4.分层批价体系还没有建立。

  虽然这样,可依旧有那么一些崇尚“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们愿意去尝试这种难以实现却又十分有用的教育方法。

有人就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设计分层、作业分层、个别辅导分层、评价分层。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因为诸侯争相抢夺贤士而被创造出来的,但是像当今社会这样的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样需要许多的高精尖人才。然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实在是难以应付这样的人才“需求”。因此,“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又值得我们继续展开了。

  孔子的这个“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练千年。他奠定了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他扩充了我们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人才贤士。他是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他使我们的国家人才兼备。

  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的道路虽然依旧艰难,但他的价值永远都不会被现代所磨灭。我们将继续继承并发扬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用他的这种方式在世界的舞台上站稳脚。我们中华的“神龙”将因此腾飞……

 By:高鑫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