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因材施教”
(2014-06-13 12:41:41)
标签:
因材施教孔子学生 |
分类: 高中课堂 |
浅谈孔子的“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与“了解别人”。
方法一:“听其言”,有语言曰:“不知言,无以之人也”。
方法二:“观其行”,子曾经曰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解答。
孔子早就看出子路是成仁的料子,所以他说:“由也不得其死然。”我以为这句话并不是在骂子路,而是感叹。若非孔子,子路恐怕早已壮烈牺牲。而冉有,有才干,却过于犹豫不决,自然是需要多多鼓励了。
二、“因材施教”与古代社会?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是不注重每个人的个性为前提的。子路积极进取,行为果断,孔子却要打击他的这种个性特点;冉求性格懦弱,做事情常常犹豫不决,孔子却要让他成为果断人士。人的个性特点本就不同,人的天赋特长也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或者需要达到同一个标准,而这种教育方式恰是以孔子个人的标准来衡量的。有人甚至认为
但是,我却并不同意他的观点。
我认为,“因材施教”虽是按照孔子一人的标准来衡量的,但是,他确实让他的弟子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家确实有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人总是会去追求完美,渴望完美的,因为人需要探索,需要进步,人类在世界上要生存,这是任何动物的本能,而更好的生存就需要去探索,需要进步,那就需要把任何事情做好。
既然这样,那么孔子让其弟子扬长避短,他的弟子按照孔子的话去改变也就说得通了。
而且,我在上一部分也说了,若不是孔子,子路恐怕早已壮烈牺牲,也许就不会像现在一样让我们都知道了。所以,“因材施教”没有他所谓的缺点了。
《学记》有语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心。”人无法在同一时间学习很多东西,即便学了,也无法全然接受。故,“因材施教”就更是良法了。
唐代的韩愈、北宋的张载也曾经提出培养学生要像处理木材一样做到“各得其宜”,也就是做到“因材施教”。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一棵不知名的驼背老人种的树不仅棵棵能活,而且都长得很茂盛来说明教育者只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传授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才能收到最佳效果。这更是很好的诠释了“因材施教”。
三、“因材施教”与当代教育
现在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简单来说,它注重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个人发展,扬长避短。是科学求实的。
实际上,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因材施教”,但在实践中却把备课看做备教材,备教案,甚少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至于学生是否接受,学生接受了多少,老师甚少考虑。
这样教育,大多抹杀了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使他们的专长得不到发展,使得他们的天赋被扼杀,浪费了学生们的“天授之才”。曾经有这样一句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讲的不就是一个“专”字。而现在的学生学得东西太泛,不仅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而且占据了学生太多时间。
所以,不得不说,“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1.没有足够过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
2.课程资源比较薄弱。
3.教师难以充分了解学生情况。
4.分层批价体系还没有建立。
有人就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设计分层、作业分层、个别辅导分层、评价分层。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