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给你的宝宝培福报

(2022-12-03 19:06:18)
标签:

育儿

福报

福报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福德报应。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夫造祸而求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 ,虽欲毋亡,不可得也。"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都听说过“五福临门”这句成语,“五福临门”可以说就是“福报”的具体表现,具体如下: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贵第三福无病第四福子孙满堂第五福善终

以上五福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伟骅不再赘述。

我辈红尘中人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为追求目标却很少有人知道福尽灾来,禄尽人亡的因果道理

如何给你的宝宝培福报

世间万物,从“无”到“有”,无一例外皆要经历“春种秋收”的成长过程。古圣先贤告诉后人若要获得“福报”就必须经历:少年培福——中年积福——老年享福这一发展轨迹

“五福临门”中第四福为“子孙满堂”。“子孙满堂”预示着,不仅让某个家庭后继有人,更让该国国民资源连绵不绝。因此稚子幼孙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悉心呵护与培养。这种呵护与培养如果在适度范围,孩子成人后自然会成为尊礼守法之辈;若呵护过分失度,其结果亦可想而知。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父母以及爷奶长辈,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殊不知,孩子如果持续在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忤逆父母染上种种不良习气,甚违法乱纪也有可能。以上现象,各位所见所闻的惨痛例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其实造成此种原因很简单——父母在溺爱娇惯孩子过程中,把孩子的福报提前用光了。   如何给你的宝宝培福报

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世间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于家庭社会毫无贡献可言,能积累多少福报?

当今社会物质丰盈,父母不需以贫穷来迫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早当家。但父母亦需要早让孩子知道钱财饭食,一分一毫皆来之不易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以培养其独立勤劳品性让孩子接触圣贤教育弘扬孝心善心,以使其明白德行与学问他们在未来人生道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唯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用功学习不交恶友,不染恶习。  

提到教育子女,很多家长朋友会立刻联想出:钢琴、舞蹈、书法、画画、跆拳道等等词汇。古人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其实,培养后代良材,首先是教化德行,继而再培本育领。培养孩子最佳的方法,应该是依据孩子身心成长特点,因龄施教:

一至岁,主要教化德行,知晓做人做事之道理家长应身体力行,为孩子作出榜样。此阶段,如果教他太多文化知识或者所谓兴趣技能反而易让孩子思维混乱,过早地把他清净元神转成随六根六尘转的识神,造成神内三宝不足,难当大任,甚至折其福寿。试想,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但如果体弱多病,那如何利益众生,造福社会?   

岁以后孩子基本上可以学习世间基本学问文化常识。

十六岁后,此阶段的孩子精固血暖,三宝充实,四大调和,五脏安泰,百骨精髓充满学习世间千万学问。

如何给你的宝宝培福报

年轻的家长朋友们该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德行呢?

第一、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开始的吃饭、穿衣,到后来的洗袜子,洗内裤,这时分内之事,孩子必须要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上学之后,完成作业、整理书包也就不在话下。

第二、让自己成为家庭中的一员。扫地、擦桌子、来人问好,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与“察言观色”的能力,走向社会之后,比同龄人会更快地融入集体,也就是成为咱们嘴里常说的“有眼力见儿”。

第三、添置衣服、玩具,一次不可过多。玩具、衣服,都是用钱钞购得,钱钞其实就是福报的一种表现方式,玩具、衣服添置过多,一方面会消耗孩子的福报资粮,更会让孩子有大手大脚毛病,长大后,很容易造成没有金钱意识、入不敷出的情况,若再受坏人或某些蛊惑,参与“校园贷”、“高利贷”,轻者身败名裂、骗财骗色,重者更会出现抑郁或自杀问题,不可不查!

第四、换位思考。简单例子,就是让孩子帮父母打洗脚水、拿拖鞋,捶背,甚至以后做饭等等。换位思考其实就是“将心比心”,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他、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与努力,让孩子知道家长也会累,也会需要他的“帮助”,从而在心里产生责任感。

第五、德育教育。让知耻明礼、遵纪守法的观念,在孩子心里打上烙印。

   最后,伟骅祝愿天下所有的宝宝们,都能够在父母、社会的悉心呵护与培养下,成为福报满满的栋梁之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