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你的宝宝培福报
标签:
育儿福报 |
福报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福德报应。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夫造祸而求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 ,虽欲毋亡,不可得也。"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都听说过“五福临门”这句成语,“五福临门”可以说就是“福报”的具体表现,具体如下: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贵;第三福无病;第四福子孙满堂;第五福善终。
以上五福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伟骅不再赘述。
我辈红尘中人皆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为追求目标,却很少有人知道,“福尽灾来,禄尽人亡”的因果道理。
世间万物,从“无”到“有”,无一例外皆要经历“春种秋收”的成长过程。古圣先贤为告诉后人若要获得“福报”就必须经历:少年培福——中年积福——老年享福,这一发展轨迹。
“五福临门”中第四福为“子孙满堂”。“子孙满堂”预示着,不仅让某个家庭后继有人,更让该国国民资源连绵不绝。因此稚子幼孙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悉心呵护与培养。这种呵护与培养如果在适度范围,孩子成人后自然会成为尊礼守法之辈;若呵护过分失度,其结果亦可想而知。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父母以及爷奶长辈,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殊不知,孩子如果持续在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忤逆父母、染上种种不良习气,甚至违法乱纪也有可能。以上现象,各位所见所闻的惨痛例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其实,造成此种原因很简单——父母在溺爱娇惯孩子过程中,把孩子的福报提前用光了。

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世间,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于家庭与社会毫无贡献可言,能积累多少福报?
当今社会物质丰盈,父母不需以贫穷来迫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早当家。但父母亦需要早让孩子知道:钱财饭食,一分一毫皆来之不易。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以培养其独立与勤劳的品性;让孩子接触圣贤教育、弘扬孝心善心,以使其明白德行与学问,是他们在未来人生道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唯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用功学习、不交恶友,不染恶习。
提到教育子女,很多家长朋友会立刻联想出:钢琴、舞蹈、书法、画画、跆拳道等等词汇。古人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其实,培养后代良材,首先是教化德行,继而再培本育领。培养孩子最佳的方法,应该是依据孩子身心成长特点,因龄施教:
一至七岁,主要教化德行,知晓做人做事之道理。家长应身体力行,为孩子作出榜样。此阶段,如果教他太多的文化知识或者所谓兴趣技能,反而易让孩子思维混乱,过早地把他清净元神转成随六根六尘而转的识神,造成精、气、神内三宝不足,而难当大任,甚至折其福寿。试想,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但如果体弱多病,那如何利益众生,造福社会?
七岁以后,孩子基本上可以学习世间基本学问与文化常识。
十六岁后,此阶段的孩子精固血暖,三宝充实,四大调和,五脏安泰,百骨精髓充满,可学习世间千万学问。
年轻的家长朋友们该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德行呢?
第一、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开始的吃饭、穿衣,到后来的洗袜子,洗内裤,这时分内之事,孩子必须要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上学之后,完成作业、整理书包也就不在话下。
第二、让自己成为家庭中的一员。扫地、擦桌子、来人问好,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与“察言观色”的能力,走向社会之后,比同龄人会更快地融入集体,也就是成为咱们嘴里常说的“有眼力见儿”。
第三、添置衣服、玩具,一次不可过多。玩具、衣服,都是用钱钞购得,钱钞其实就是福报的一种表现方式,玩具、衣服添置过多,一方面会消耗孩子的福报资粮,更会让孩子有大手大脚毛病,长大后,很容易造成没有金钱意识、入不敷出的情况,若再受坏人或某些蛊惑,参与“校园贷”、“高利贷”,轻者身败名裂、骗财骗色,重者更会出现抑郁或自杀问题,不可不查!
第四、换位思考。简单例子,就是让孩子帮父母打洗脚水、拿拖鞋,捶背,甚至以后做饭等等。换位思考其实就是“将心比心”,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他、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与努力,让孩子知道家长也会累,也会需要他的“帮助”,从而在心里产生责任感。
第五、德育教育。让知耻明礼、遵纪守法的观念,在孩子心里打上烙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