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简化字认得3000上下,对应繁体字认不全。但是对文字学很感兴趣,该从何入手?
有些人推崇《说文解字》之学,该书为中国字典之祖,文字学之渊源,似乎也没有错。尤其乾嘉学派的发扬光大,更是让很多人深信不疑。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汉代以后的古人的看法,因为他们不知道甲骨文和部分金文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说文》有很多牵强的解释不合于甲骨文金文,属于“臆说”,会误导初学者。如果今天的人拿明清时期的标准来执行,就是刻舟求剑了。比如让当今的孩子读所谓的“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本身没错,但是你给小孩子全读这个就错了。为什么呢?这叫食古不化。古代读这个玩意儿也不少因为这个本身有多好,而是因为考试就考这个。老庄的,荀子韩非子,墨子的,兵家的,纵横家的还有史书,其价值和精彩程度也不亚于孔孟,因为古代考试不考,因为独尊了儒术而已。但是今天考试还是只考孔孟吗?1905晚晴就废除了科举,孔孟之道就变成了一般的学问了,回归本真是好事情。孔孟本来就只是诸子百家的一家而已。孔子之前以及同时代,圣人也不少,难道都是孔子培养出来的?孔子是由于后来朝廷抬高他的地位造成的吓人模样。所以今天还只是让小孩子读那些儒家经典,就是1904年之前的晚清遗老遗少。读一点孔孟之道是可以的,读一点老庄之学也是可以的,读一点希腊罗马、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也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复古不通,食古不化。就是要合理分配时间,给孔孟之道的时间最多只能占20%。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读什么孔孟之道上,只能培养出愚蠢的古人模样的少年,让他们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这是典型的误人子弟。
言归正传,继续说文字学。我的看法是,当今普通人从《说文》入手,就走绕路了。为什么呢?《说文》这书今天看来,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该书作者许慎为东汉中期人,时代所限,从未见过甲骨文,金文知识也是很零星,该书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进行汉字的分类研究,保留了一些战国的籀文和古文。而且这个古文,许慎及那个时代的人,都搞不懂这个“古”到底是哪个时代,晚晴民国,在甲骨发现,甲骨学兴起并促进金文研究之后,学者们搞清楚了,这个“古”其实很不古,是战国时期的东方六国而已,秦国在同期用的文字是大篆籀文。小篆是秦代的文字。汉代普通人都不怎么认得了,因为汉代人通行隶书,也就是所谓的“今文”。许慎当时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编写字书,是有些复古的味道,当然也只是追溯到了300年之前的秦朝而已。大约一百年后,楷书通行,直至今天,当然大陆后来搞了简化字,这些实际状况与《说文》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从《说文》入手,就显得很不实际了。十几年前笔者在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老师就开了《说文》的选修课,当然受益良多,算是在文字学方面入门。但是后来常常觉得遗憾,因为老师没有多讲甲骨文金文,而主要是说文和清朝四大家研究《说文》的学问。而他们都没有见过甲骨文。如果选修课里有《说文》,也有甲骨金文,只选其一的话,我一定选甲骨金文。因为追本溯源,甲骨金文才是本源。许慎作为一个东汉人,能写出《说文》实属伟大,就像司马迁能写出《史记》一样,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连唐朝人都在嘲笑汉朝人没文化呢,其实我们现在也觉得唐朝人也不见得有多少文化。这当然要怪秦(项)焚书坑儒,战国学术乱流这些客观因素,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对汉朝的学问,保留一些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我也相信,把甲骨金文的研究成果摆到许慎面前,他一定会重新修改他的大作,要出修订版。因为汉字的造字逻辑和内在规律,是在甲骨金文(战国之前)确立下来的,不是在《说文》小篆里确立下来的。
而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都在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变化。今天大概有甲、金、籀、篆、隶、楷这样字形演化的大致顺序。音又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总之和现在的普通话差别云泥,说现在的汉族人“满嘴胡话”也不为过。至于字的词义,变化就更大。
所以现在研究文字学,如果从实际出发,就应该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应入手,把常用字及其部首系统搞清楚,简化字用的是近年修订的标准,总体上就是201部,有些是因为简化字而特别设立的,繁体字港台至今在用,使用的是明代梅膺祚《字汇》开创,清朝《康熙字典》、民国《中华大字典》沿用的214部楷书部首系统。这两个系统显然是有出入的。如果想参加体制内的考试提高成绩,就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201部进行学习,如果想真正探讨学问,就应该看一些专家学者的文字学研究专著。当然最好也要读一下《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要》、《古代汉语》等等这样的讲基础理论的书。可以按照如前介绍的,可以按照《字觉:新概念汉字》统一繁简部首的200部系统学习。
如果纯粹是兴趣爱好,建议从甲骨文、金文直接入手,当然不可能是研究,而是快速吸收现有的公认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甲骨金文研究的总论性质的专著以及工具书。因为甲骨金文现在的可识字都在2000上下,而且重叠率很高,总共加起来不到3000字,一天学10字,不到一年,就基本上掌握了甲骨金文现有的释读结果,这对以后的自行研究有大作用。具备一定的认识之后,再去看著录书,自己去研究发现。当然,学习甲骨金文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国内的绝大部分的甲骨金文研究著作,仍然出不了《说文》小篆540部体系的窠臼,这是相当叫人遗憾和悲哀的。540部是针对小篆的,小篆讹写的字形不少,对比甲骨金文就原形毕露了。可是这些学者,仍然不敢根据甲骨金文的实际情况来改造540部或者建立新的部首体系,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实在可悲。倒是日本学者岛邦男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归纳出了甲骨文自己的部首体系,虽然个别部首的识读、隶定以及确立值得商榷,但是这种实事求是地创新精神和方法,则是中国学者所不具备的。但是真正要在研究上取得进展与突破,这些东西不具备,到底是人云亦云的腐儒而已。
当然,对于初学者,那种把甲金篆隶楷等古今字体熔于一炉汇编在一起的介绍汉字源流性质的工具书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想知道一个字从甲骨文、金文,变成小篆之后又如何,隶书楷书之间的各种具体变化,不用再去翻甲骨文、金文或者翻《说文》查小篆字形,而是从头到尾全部罗列,方便进行对比查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