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存在的必要吗?
(2020-10-20 15:40:33)| 分类: 工作 |
《与朱元思书》采用总分结构写富阳至桐庐一带的美景,第一段总写,文眼——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后面分写异水,奇山。再写所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到这个地方思路都是非常完整的,但为何不就此收束,而是增加了看似画蛇添足的最后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相关教辅上说,这里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有说暗示时间流逝。如果是议论,放在这个位置自然没有疑议,但与前句议论并无逻辑关联,且意义隐晦到让人要么不做过深解读,要么怀疑自己是过度解读。到底怎么理解?
我百度知网,查找了一些解读资料,到底没有能把我说明白的,倒是找到一段关于吴均的背景知识,粘贴如下,待有时间再做深入思考:
要探究其写作心态,必须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吴均,活动于齐梁时代,有过从军经历,也曾经进入过梁武帝身边的文士之圈。可是,吴均似乎从来没有真正获得当时南朝上层人士的青睐。史载其“欲著史以自名”,写成《齐春秋》,但他无法借阅到齐代的《起居注》,也不懂得依官方的标准来剪裁史料,书成之后,被冠以“不实”之名,且在应对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时又“支离无对”,结果书“敕付省焚之,坐免职”。从这一事例上看,尽管吴均当时已经有一个小小的官职,但始终与上层人士有着极大的疏离。不过,梁武帝看上了其史材,让其撰《通史》。在一次聚会中,武帝以六字叠韵为戏,让群臣酬和,吴均竟然无词以对,武帝毫不客气地以“吴均不均”给他下了断语,“遂永疏隔”,再无重用的机会。张溥叹息他“何独无天子缘也”,实际上,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不事堆砌,语句明澈,与齐梁时绮丽的文风不相适应,自然答不上梁武帝堆砌语言的文字游戏;而其“家世寒贱”,当然也在极为重视门第的南北朝时期则极为受人轻视。虽然,他也曾为自己的前途而奋力拼搏过,但在那样的时代,他的一切努力最终都归于流水。于是,吴均回到了江南明丽的山水之中,将这里作为了他心灵的归宿之地。《与朱元思书》就通过动静之间强烈的变化与对照,表现了他曾经孜孜以求的生命历程,那千百座山峰,正是其写照。最终,在“奇山异水”之中,他找到了自己最终的归宿。“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群山虽“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但覆盖于其上的是“寒树”,掩盖了交错的山峰,也让他与曾经熟悉的人世隔绝,唯留下一片沉静超然的森林,任他自由来去。唯有理解了这一点,方能真正理解本文的内涵。
前一篇:9.29日:把人逼疯的磨叽小孩
后一篇:2020年10月22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