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15鲁韦昌马-钱文忠 文字版讲稿整理

标签:
青云文字版鲁韦昌昌姓望源流文化 |
分类: 百家姓-钱文忠 |
相对于鲁 韦 马这三个常见姓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较少会遇见姓昌的朋友。那么昌姓究竟来源于哪里?在历史中都有哪些名人典故?在鲁韦 马三个姓氏中,鲁姓的“三异堂”到底是哪三异?为什么说韦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在流传至今的《马氏家训》中又有哪些治家教子的良策呢?
现在在鲁姓的祠堂里面,经常可以看到一副非常有意思的对联,上联是,指囷济急。下联是,论钱惩贪。
囷是什么呢?囷就是仓库,粮仓,古代叫囷。指囷济急。就是说有人指着这个仓库,然后肯定就有人答应,把仓库里的粮食拿出来,来震灾,这个故事讲的就三国时候吴国的名将鲁肃。下联叫论钱惩贪,也就是讨论钱的问题,来告诫大家不要贪心。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鲁褒。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有一个人叫韦思谦,他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为人刚正不阿,不为权势。
大家读《后出师表》里边就有,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你看,曹操厉害吧?打一个昌霸,姓昌的人,打了五次打不下来,昌霸就是昌貕,三国时候的徐州太守。
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个典故是东汉马援的故事。而另一个典故叫车水马龙。这个典故讲的是东汉马皇后的故事。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今天为您解读《鲁韦 昌 马》四姓。
http://s11/mw690/b495f049td63ff64ad5aa&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15鲁韦昌马-钱文忠
http://s9/mw690/b495f049t7bd3323c94d8&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15鲁韦昌马-钱文忠
http://s3/mw690/b495f049td63ff6875822&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15鲁韦昌马-钱文忠
http://s9/mw690/b495f049td63ff6c148f8&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15鲁韦昌马-钱文忠
http://s14/mw690/b495f049td63ff6eee00d&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15鲁韦昌马-钱文忠
http://s4/mw690/b495f049t7bd3325389f3&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15鲁韦昌马-钱文忠
百家讲坛【MP3、MP4、讲稿】全集
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MP3下载】钱文忠
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MP4手机视频】钱文忠
鲁姓得姓始祖
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鲁道茂:元季自江宁府东城迁居句容县南门鲁墓村。江苏句容鲁氏始祖。
鲁至道:西域答失蛮人,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中进士,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到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其后担任过一些其他的职务,如赣州路达鲁花赤、建州路达鲁花赤等。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任职广西,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任漳州路总管,享年约六十余岁。是为广西、云南回族鲁氏始祖。
鲁失加: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姓为鲁氏,累署庄浪卫指挥同知,其后裔鲁鉴、鲁麟、鲁经三世,皆为明朝名将,是为甘肃蒙古族鲁氏始祖。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省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韦姓得姓始祖
元哲,为彭祖四世孙(第4代,曾孙),彭祖为颛顼五世孙(第5代,玄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这样,元哲为黄帝十世孙,故韦氏属黄帝子孙。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彭祖四世孙)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建立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氏。
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昌姓得姓始祖
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中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中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昌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五十一位门阀。
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
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昌姓比较少见,却有着十分光彩的家世背景,其源流共有三支,其中两支是黄帝后裔。
(1)是黄帝的嫡子昌意的后裔。昌意就是颛顼帝的父亲,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血脉。《风俗通》记载:昌姓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显然是黄帝后裔。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缧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高阳氏。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的母亲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女妪(音于)。关于她怀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河图》上有记载:“瑶光如蜕,贯月正白,感女妪于幽房之宫,生颛顼。”这种说法,虽然不免有附会神明之嫌,然而,却可以看出昌义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中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2)是从任姓分出来的。《姓氏考略》明载:“路史,任姓后亦有昌氏,望出汝南、东海。”但是,任姓也是当初黄帝所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所以,这一支出自任姓的昌姓,依然是黄帝之血裔。(3)陇西昌氏,出自秦时羌人。(见《晋书》)。昌姓望出汝南、东海。根据《万姓统谱》记载,昌姓人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昌姓出过好几位著名人物:东周初年有位“情报专家”昌他;后汉有东海相昌豨;南北朝时的梁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护军将军昌义之,在魏军侵犯徐州时,建有辉煌的战功;宋朝有嘉定进士昌正大、义州刺史昌义之。明朝有嘉靖进士昌应时;清朝有康熙乙未进士昌天锦,又有昌新运,任守备。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昌姓后裔分布于苏、皖、豫、鄂等地。
马姓得姓始祖
姬公钽、赵奢、马宫、马庆祥、马依泽、马德路丁、定亦德、马佳·赫东额、马佳·穆敦。
马团:福公之子,马团字继宗,号湘水,行悠四,天福二年丁酉乡举后汉乾祐二年为杭州右厢二干辨周显德二年转都干辨累官至学士,娶赵氏,诰赠夫人,合葬本处龟山,生子一:马珂。是为浙江嵊县扶风堂马氏始祖。
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八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左右。
汉族马姓最初发祥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关中,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当今,马姓为中国第十四位大姓,并且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郏 县:秦置县,今河南省郏县。三国时期改为龙山县,隋文帝开皇初改龙山县为汝南郡,历经唐、宋、元,元末复置郏县归汝州郡。
荏平县:今属山东省荏平县。
临安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绛。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汉为临汾县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州治从玉壁迁置今县址,后改称绛郡,附郭正平县。唐代改郡为州。明洪武初处正平县废入绛州。民国初改称新绛县,今因之。
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此外,马姓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志诚堂”、“聚未堂”、“忠孝堂”、“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敦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