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09严华金魏-钱文忠 文字版讲稿整理

标签:
文献百家讲坛严华金严华慕容部文化 |
分类: 百家姓-钱文忠 |
在严 华金
魏四个姓氏中,严姓的得姓始祖本来不姓严,华姓的名人华佗真名不叫“佗”,就连金姓的名人金圣叹他也不姓金,结草衔环的结草最早是出于魏姓,那么关于严姓、华姓、金姓魏姓是如何演化的呢,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就连它孕育的姓氏文化也丰富多变,在《百家姓》的严华 金
魏四个姓氏中,严姓的得姓始祖本来不姓严,华姓的名人华佗真名不叫“佗”,就连金姓的名人金圣叹他也不姓金,成语结草衔环的“结草”最早是出于魏姓,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多彩。
在华姓名人中,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华佗了。但是没有人会想到,其实“华佗”不是华佗的真名。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金姓的来源非常复杂,而且他还混有匈奴族的血统。其历史流变丰富多彩,就连金姓的名人金圣叹本不姓金。这是怎么回事呢?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为您解读《严华
金 魏》。
http://s4/mw690/b495f049td506c913efa3&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09严华金魏-钱文忠
http://s14/mw690/b495f049td506c90ad2ad&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09严华金魏-钱文忠
http://s7/mw690/b495f049td506c92483c6&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09严华金魏-钱文忠
http://s10/mw690/b495f049td506c91a3819&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09严华金魏-钱文忠
http://s9/mw690/b495f049td506c92c5a18&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09严华金魏-钱文忠
http://s12/mw690/b495f049td506c954c59b&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09严华金魏-钱文忠
http://s15/mw690/b495f049td506c9789a6e&690文字版讲稿整理" TITLE="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09严华金魏-钱文忠
百家讲坛【MP3、MP4、讲稿】全集
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MP3下载】钱文忠
百家讲坛_百家姓(第一部)【MP4手机视频】钱文忠
严氏姓源
据严氏族谱载:“严氏系出颛顼之后,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也说“严是庄姓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姓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家原来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严姓源出有六:1、出自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
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文献《严氏族谱》记载:“严氏系出颛顼之后,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在文献《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中也说“严是庄氏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氏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姓原出是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该支严氏、庄氏族人因尊崇严忌(庄忌),多奉其为严氏、庄氏的得姓始祖,二氏同宗同源,严戒婚配。
出自战国时秦有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上大夫叫嬴君疾,受封于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
在严君疾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蜀郡严氏。该支严氏族人亦坚拒与芈姓严氏联宗。
源于古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远古代时有个严国,其国人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至今。相传在尧帝执政时期,有一位高士名叫许由。尧帝曾经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接受,隐居到箕山去了。许由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严僖,就是那个古严国的后裔。
今山东省的鄄城县一带,仍有一支严氏族人尊奉严僖为得姓始祖,并一直拒绝与芈姓严氏联宗。
出自丁零人姓氏有以严为氏。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源于鲜卑族,出自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晋书》记载,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创建了后燕国,到了慕容盛执政时期(公元399~401年在位),其所控制的匈奴别支部属中的丁零族人(敕勒)就有将姓氏汉化为严氏者,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河北地区。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林氏,源出元朝时期丞相巴邻·伯颜之后裔,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巴林(今俄罗斯伯力)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in
Hala。蒙古族、满族巴林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严氏、潘氏、詹氏、白氏、颜氏等。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严佳氏,亦称雅佳氏,满语为Ya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雅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阎氏等。
⑵.满族严穆吉氏,亦称燕济氏、颜济氏,满语为Yan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颜氏、杨氏等。
⑶.满族严直氏,亦称颜之氏、颜珠氏、颜之氏,满语为Yanju
Hala,世居雅达珲春(今吉林珲春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严氏、颜氏、阎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严氏,世代相传至今。
华氏姓源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这支华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商纣庶兄微子启以奉汤祀的。商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商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华氏无论是姒姓的一支,还是子姓的一支,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孔子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捷的二儿子太子华,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小白、宋桓公御、卫文公毁、许男爵、曹昭公班、陈世子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郑世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子华,即秦惠王的儿子之一,名华。公子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周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很快,公子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之后,公子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回来后,张仪向秦惠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秦惠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魏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王拜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金氏姓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东汉王朝时期,南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名叫日磾,在汉武帝执政时期随母亲归顺于汉室。日磾在汉武帝时赐姓“金”,曾为马监,后以功拜车骑将军。金日磾,公元前134~前86年,字翁叔,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威休屠人(今甘肃民勤)。著名西汉大臣,车骑将军,有远见卓识的匈奴族政治家。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农历9月,金日磾病逝于长安(今西安市),终年四十九岁,陪葬于茂陵,谥为“敬侯”。金日磾长期生活在汉王朝,勤学苦练,钻研汉朝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进步文化。因此,他在供职中央期间,尽力维护统一,反对任何破坏和分裂统一的行为,他一生多次识破并挫败叛乱活动,在维护汉王朝的统治和社会安宁方面,建立了不朽功绩。
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吴越国刘氏一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唐朝末期至五代时期,吴越大豪钱镠创建了吴越国,他成为开国第一任君主。
由于钱镠的“镠”与“刘”为同音字,为了令辖下皆避自己的名讳,钱镠便下诏将吴越国中所有的刘氏族人皆改为金氏,世代相传至今。
魏氏姓源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在芈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魏氏,形成另一个庞大的魏氏族群。该支魏氏与芈姓熊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地区有四部氐族人。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农历1月,北魏孝文帝在洛阳起建太和、安昌两大宫殿,四方集赋,民不聊生。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愤而率部起事,聚众五千余家,自命大将军,号为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以对抗北魏王朝。当时云中地区(今内蒙古托克托)大荒,民饥不耐,魏揭率起义军开仓赈恤。到农历2月,汉川(今湖北孝感)氐族人泉会、谭酉等相继起义,并率部与魏揭合聚,声势愈旺,遂占据并州城(今山西祁县),与北魏王朝对抗。2月底,北魏王朝秦州(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两地刺史、武都公尉洛侯率大军讨伐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北魏军攻破并州城,击杀魏揭,俘获其妻、子,押送京师洛阳。
魏揭的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