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的前身是豫西跷曲(高跷曲子),兴起于清末民初,是在小调曲子的唱腔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踩唱形式,已具备了一定的戏曲因素,人们俗称它为“跷曲”。初兴之时,伴奏仍以中鼓三弦(形制介于大、小三弦之间)为主奏乐器。后来为适应演出形式及环境变化的需要,在河南坠子的启发下,据说由临汝县艺人朱万明率先将三弦加上了弓子,系在腰间踩跷拉走,人称“坠子弦儿”。其后不久,社会上出现了改共鸣器为竹、木琴筒的新型“坠胡”,以朱万明为首的跷曲琴师相继仿效,摘下“坠子弦儿”的鼓头,换上类似四弦所用的琴筒(四弦今称四胡,当时在河南很流行,跷曲伴奏亦有用者。据说朱万明的第一把曲胡,用的就是四胡的琴筒),作为曲剧的主奏乐器使用,曲胡至此才算正式诞生。据南阳艺人吕清出生前讲,他十三四岁时(1906-1907年)就开始学拉“坠子”(曲胡),说明这一时期曲胡已经在河南流传开了。
曲胡的音色、音量与曲胡本身的档次和质地有较大关系,我认为,一个痴心的曲胡爱好者,他至少应拥有两把曲胡,一把用于练习,一把用于演奏,至于曲胡的档次依各人具体实际情况而定。我就有4把胡琴,一把是敦煌牌红木曲胡,一把是档次较高的南方紫檀六角曲胡,一把是北方产的乌木八角曲胡,还有一把板胡。从拉琴感觉来说,八角琴比六角琴音量要大一些,琴筒小的比琴筒大的音量更大一点,音色则各有特点,根据自己所拉的曲调来选择拉哪把琴。
一把曲胡的音量、音色,从这把曲胡成型后就基本定型了,要人为改变,还是只有从千斤、琴码、弓毛的数量、运弓子的速度、琴弦的质地、张驰等方面来考虑,另外,底托、琴码弦槽的深浅、周正也有较大关系。
1、千斤捆绑的高度、深度、有效弦长与琴杆、琴筒的距离是否合乎要求?千斤的材质如何?
2、琴码要多准备几个,最好各种材质、型号的尽量多有几个。
3、弓子是否用得太久,弓毛的数量是否达到要求,运弓的水平、速度及个人运弓的习惯是否做到人琴和谐?
4、琴弦的质地、张驰是否作为考虑因素?
5、音垫的大小、质地、厚薄、上下移动、松紧程度如何?
6、底托与琴筒的结合是否周正、实在?
7、弦槽的深浅、宽窄、平直程度好不好?
8、琴杆与琴筒的结合处有无缝隙?
以上这些,我认为对曲胡音色、音量的影响都很大,任何一把曲胡在被使用后,都要经过个人的反复调试、磨合才能逐步达到满意。
再者,曲胡的音色和音量是相对而言的,只要这把曲胡确实不错,不是工艺和材质的问题,音色和音量不是非正常,应该说这把曲胡就还是好的,这就是曲胡的个性,应该让其自然保持。如果琴师本人喜欢拉温润、柔和的调子,就用南方出产的曲胡要好一些,喜欢高亢、激越的曲调就用北方的琴要妥一点。一把曲胡的功能毕竟有限,我们每一个爱琴者不必过分求全责备,非要自己心爱的琴处处让自己满意。
还有,曲胡的千斤如要用金属材料的,赵寒阳大师已有论述,在千斤的贴弦钩上套一节自行车轮胎的气皮,效果很好,我用的是从建材市场买的腊质丝光线,事实上效果不错;琴码可根据所选曲调的风格选择不同材质的,弦槽可宽可窄,如需运用双弦奏法、骏马嘶鸣等技法,弦槽可窄一些,如演奏的曲调要纯净磊落,弦槽可宽一些;音垫的选择,我认为用真皮最好(羊皮、麂皮等质地柔软的动物皮);底托与琴筒结合如不够周正、弦槽如有歪斜,且确实影响音色和音量,可考虑让有经验的师傅调节一下,如不行,到原厂家换一个琴托。自己也可用一把破旧的琴作试验,总结一下弦距、弦长等方面对曲胡音色和音量改善的方法,甚至还能让破旧的曲胡不至废弃,可从中摸索出很多琴理来。
曲胡,
板胡,知识分享:www.xczsyq.com/news_list.as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