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讀任華《送宗判官歸滑臺序》

(2025-08-08 09:08:57)
标签:

书法

文化

 

           友人聚散如飄蓬,江山雋秀獨存心

                 ——讀任華《送宗判官歸滑臺序》

      在唐代文學星空中,任華雖非最耀眼的星辰,卻以耿介性情與狂放氣質獨樹一幟。他仕途多舛,曾任秘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亦入桂州刺史幕府,卻始終未得官場的青睞。這位自稱“野人”“逸人”的文人,與高適交厚,詩作中亦有對李白、杜甫的寄贈。其審美傾向偏好壯闊浩博之境,推崇狂放曠達的人生姿態與飽含激情的浪漫風格,這些特質深深烙印在《送宗判官歸滑臺序》的字裏行間。

      作為一篇寫給友人的贈序,開篇“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志”如驚雷破空,由此奠定了全文基調。此句盡顯大丈夫志在天下的豪邁,將離別的纏綿愁緒滌蕩一空,展現出超越世俗哀怨的豁達。透過這鏗鏘之語,仿佛能窺見任華磊落的身影,他對人生聚散的態度,始終植根於高遠的志向。

      文中回溯與宗袞的兩年交往,恰似一幅跌宕的聚散畫卷。“會而離,離而會,經途所亙,凡三萬里”,短短數字,道盡人生況味。去年春於京師相逢,旋即任華南赴桂林,宗袞北往滑臺;今秋竟又意外聚於桂林,未久宗袞便因“王事”再返滑臺。舟車往返,行程遠超三萬里。作者以時間與空間的強烈對衝,在兩年倏忽光陰中,勾勒出二人多次聚散、橫跨萬里的軌跡,時空交錯間,人生無常之感便躍然紙上。“人生幾何?而倏聚忽散,遼夐若此”的慨歎,如穿越時空的回響,既為二人聚散無常而發,更直指人生短暫、知己難逢的普遍困境。然任華筆鋒陡轉,“抑知己難遇,亦復何辭”盡顯灑脫:既然知己難得,縱聚散匆匆,又有何怨?這份坦然,既是對友情的珍視,更是對人生的看透。

      歲至十一月,眾人郊野餞別,景致描寫徐徐鋪展。“霜天如掃,低向朱崖。加以尖山萬重,平地卓立。黑是鐵色,銳如筆鋒”,一幅壯美冷峻的秋景圖映入眼簾。霜天似被淨掃,澄澈無雲,低擁朱崖,既顯開闊又含微壓。萬重尖山平地拔起,墨黑如鐵,鋒銳似筆,直刺蒼穹。這般奇景,既顯自然偉力,又藏肅殺之氣,為離別更添幾分況味。“復有陽江、桂江,略軍城而南走,噴入滄海,橫浸三山”,兩江奔騰,繞城南去,奔湧入滄海,似要裹挾萬物,又若浸潤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壯闊水勢與峻峭山巒相映,動靜相濟,構成雄渾畫卷。任華將視角從餞別現場拓至遠方山水,以自然的永恒壯闊,反襯人生的渺小短暫,更暗喻友情在宏大宇宙中的珍貴。

      描摹山水之後,任華慨然發問:“則中朝群公豈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爾,人亦其然。”朝堂權貴困於繁華,怎識得荒遠之地有此等勝景?山水如此,人亦同理。人與人的相知相惜,恰似這隱匿遠方的山水,需有心人探尋珍視。宗袞將行,任華以“袞乎對此,與我分手。忘我尚可,豈得忘此山水哉”作結,表面望其銘記桂林山水,實則將不捨的牽掛悄然融入。山水成了友情的寄托,縱使友人遠去,這份共賞的山水之美,亦會如友情般在歲月中留存。這般含蓄表達,既合贈序體例,更顯任華情感的細膩真摯。

      任華的《送宗判官歸滑臺序》,不溺於離別之悲,於聚散無常中彰顯大丈夫的豪情與對友情的珍視,在山水描摹中寄寓對人生、知己的深邃思考。它宛如遺落史海的明珠,雖未廣為人知,卻以獨特魅力在文學長河中閃耀至今。

 

 

        附原文《送宗判官歸滑臺序》

      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志?則僕與宗袞二年之間,會而離,離而會,經途所亙,凡三萬里。何以言之?去年春會於京師,是時僕如桂林,袞如滑臺;今年秋,乃不期而會於桂林;居無何,又歸滑臺,王事故也。舟車往返,豈止三萬里乎?人生幾何?而倏聚忽散,遼夐若此,抑知己難遇,亦復何辭!

      歲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餞於野。霜天如掃,低向朱崖。加以尖山萬重,平地卓立。黑是鐵色,銳如筆鋒。復有陽江、桂江,略軍城而南走,噴入滄海,橫浸三山,則中朝群公豈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爾,人亦其然。袞乎對此,與我分手。忘我尚可,豈得忘此山水哉!

 

 讀任華《送宗判官歸滑臺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