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讀韓愈《與孟東野書》

(2025-07-23 09:28:54)
标签:

书法

文化

 

           窘境思友,傾吐幽憤

                 ——讀韓愈《與孟東野書》

      《與孟東野書》是韓愈寫給好友孟郊的一封書信,寫這封信時韓愈正在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府任節度推官。汴州之亂發生在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以故信中有“默默在此,行一年矣”“去年春,脫汴州之亂”等語,可見此信寫於貞元十六年(800年)春。此時韓愈三十三歲,而孟郊已經五十歲,他從四十六歲中進士,到此時仍未授官。韓愈於汴州之亂後的當年秋天暫時託身於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幕府,做了節度推官。而韓愈對張建封並不滿意,這從他寫給張的兩封信中可以看出來。正是處在這種窘境下,他才給境遇相似而身處異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寫了這封信。

      貞元十六年(800年)春,三十三歲的韓愈正羈旅徐州,在節度使張建封幕府任節度推官。這位日後掀起古文運動的文壇領袖,此時剛從汴州之亂的硝煙中脫身,雖幸免於難卻頗感前路茫茫。而他的摯友孟郊,時年五十,雖四十六歲登進士第,卻仍未得一官半職,在清貧中堅守古道。兩位身處困厄中的文人,以這封書信為紐帶,展開了一場跨越空間的心靈對話。

      信的開篇便直擊人心:“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寥寥數語便勾勒出知己間的默契:無需過多寒暄,便能確信彼此的牽掛。緊接著,韓愈以一連串叩問傾瀉孤憤:“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在這無人共鳴的現實中,“獨行而無徒”“是非無所與同”的孤寂,恰是對知己最迫切的呼喚。這種層層遞進的詰問,將懷才不遇的苦悶化作穿紙而過的歎息,讓讀者清晰感受到他在世俗洪流中的精神漂泊。

      轉而論及孟郊,韓愈的筆觸飽含复杂情感。“才高氣清,行古道,處今世”,這既是對友人品格的禮贊,也是對現實的無聲控訴。孟郊“無田而衣食”卻“事親左右無違”的操守,“混混與世相濁”卻“心追古人”的堅守,在韓愈眼中既是可敬的風骨,更是令人悲歎的宿命。這種“悲”,實則是同聲相應的共情。韓愈何嘗不是在“默默在此”的幕府生涯中,踐行著與孟郊相同的精神堅守?兩人看似各言其苦,實則在字裏行間完成了對“道”的共同捍衛。

      信的後半段,韓愈以平實筆觸鋪展生活軌跡:從汴州之亂後的顛沛流離,到符離睢上的寄人籬下,再到被強留幕府的“默默在此”,一年間的輾轉如畫卷徐徐展開。“江湖余樂也,與足下終,幸矣”這句慨歎,道盡了韓愈對官場束縛的厭倦與對自由的向往。而提及李習之婚期、張籍居喪貧況時的細緻交代,既顯友情溫度,又暗藏邀約深意:“自彼至此雖遠,要皆舟行可至”的懇切,將思念化作具體可感的期盼,讓這場精神邀約有了落地的支點。

      通篇讀來,這封書信最動人處,在於其“文從字順”中蘊含的千鈞之力。沒有雕琢的辭藻,卻字字帶著體溫:寫孤獨則如臨其境,述友情則如見其人,歎命運則如聞其聲。從思念起筆,經對友人境遇的感懷,到個人遭際的鋪陳,終以相聚之約收束,情感脈絡清晰如溪,卻在平淡中積蓄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為研究韓愈早年心境的重要文獻,這封信揭示了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家鮮為人知的脆弱面。在古文運動的宏大敘事之外,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渴望知音、堅守理想的普通文人,在困厄中依然珍視“道”與“情”的赤子之心。這種在逆境中不墜青雲之志的精神,正是這封書信穿越千年依然動人的根本所在。

 

 

           附原文《與孟東野書》

      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各以事牽,不可合併,其於人人,非足下之為見,而日與之處,足下知吾心樂否也。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

      足下才高氣清,行古道,處今世,無田而衣食,事親左右無違,足下之用心勤矣,足下之處身勞且苦矣。混混與世相濁,獨其心追古人而從之,足下之道,其使吾悲也。

      去年春,脫汴州之亂,幸不死,無所於歸,遂來於此。主人與吾有故,哀其窮,居吾於符離睢上。及秋,將辭去,因被留以職事,默默在此,行一年矣。到今年秋,聊復辭去,江湖余樂也,與足下終,幸矣!李習之娶吾亡兄之女,期在後月,朝夕當來此。張籍在和州居喪,家甚貧。恐足下不知,故具此白,冀足下一來相視也。自彼至此雖遠,要皆舟行可至,速圖之,吾之望也。春且盡,時氣向熱,惟侍奉吉慶。愈眼疾比劇,甚無聊,不復一一。愈再拜。

 

 讀韓愈《與孟東野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