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和同則成,主屬相異乃敗
——讀韓愈《送許郢州序》
案:許郢州即唐人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寓居潤州(今江蘇丹陽),唐代詩人。許渾於文宗大和六年(832年)進士及第,大中年間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後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潤州丁卯橋村舍閒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貞元十九年,許渾出任郢州刺史,臨行前韓愈作序相贈,勉勵他平衡州縣間關係。孔子有“三友”之說,即“友直,友諒,友多聞”,韓吏部之於許渾,友直也。以故臨別贈行,韓愈並沒有採用贊頌的語氣致辭,而是採用規勸的方式,期盼他能協調州縣間的關係。為了使許渾能樂於接受其規勸,韓愈先陳述了他與于頔之間的書札,提出“先達之士,得人而托之,則道德彰而名問流;後進之士,得人而托之,則事業顯而爵位通。”對於于頔其人,儘管後世頗有微辭,然在中唐時期仍是名傾朝野之方伯,因而較易令人信服。進而提出“凡天下之事成於自同而敗於自異”之說,因闡明州縣官吏與觀察使之間的矛盾之由來。原因在於“為刺史者,恒私於其民,不以實應乎府;為觀察使者,恒急於其賦,不以情信乎州。”也就是說,州縣地方官吏站在本位立場來對待上級賦稅,而觀察使則站在自身立場催逼賦稅,因而上下矛盾於爰生焉。若是換位思考,州縣官員將本地民眾當作天下之民,而觀察使將各州縣當作天下之州縣,則矛盾消弭,上下和諧矣。
展開韓愈的《送許郢州序》,這篇贈別之作不僅飽含對友人許君赴任郢州的真摯期許,更蘊藏著跨越千年的治世哲思。上下和同則成,主官與屬官相異乃敗,此語如箴言亦如一把金鑰匙,精準解鎖了古往今來無數興衰更迭的深層密碼,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蕩出經久不息的思想漣漪。文中描繪的郢州,曾深陷
“政荒民弊”的困局。彼時,地方官吏與黎民百姓心意疏離,頒佈的政令如同無根浮萍,難以觸及民生根本。官員忙於追逐政績,百姓困於生計艱難,主官與屬官之間的裂隙逐漸擴大。即便郢州坐擁山川形勝之利,也難以掩蓋日漸衰敗的頹勢。這正是“主屬相異乃敗”的鮮活例證——當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目標背離、行動脫節,社會運轉的齒輪便會卡頓失靈,進而引發一系列危機。
許君到任後,局面發生了显著轉變。他深刻領悟“上下和同”的治理精髓,以“仁政”為橋梁,將官民之心緊密相連。一方面,他深入民間,傾聽百姓疾苦,通過減免賦稅、興修水利等舉措,切實解決民眾的急難愁盼;另一方面,他整飭吏治,凝聚下屬共識,使整個官府形成強大合力。在他的努力下,郢州從凋敝走向興盛,百姓安居樂業,官民同心繪就發展新篇。這便是“上下和同則成”的強大力量——當上下一心、勠力同行,再艱難的挑戰也能從容應對,再宏偉的目標也能逐步實現。
回望歷史長卷,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商鞅變法時,秦國君臣同心同德,頂住重重壓力推行新政,促使秦國從偏安一隅的弱國崛起為稱霸諸侯的強國;而明朝崇禎年間,朝廷內部黨爭不斷,君臣之間猜忌叢生,外部又面臨農民起義與後金的雙重威脅,即便崇禎皇帝夙興夜寐、勤勉治國,也無力回天。可見,無論是治國安邦,還是企業經營、團隊協作,“上下和同”
始終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纍土。”實現“上下和同”絕非易事,需要各方秉持包容開放的態度,以合作共贏的理念攜手前行。正如韓愈送別許君時的懇切寄語,願我們都能從這句箴言中汲取智慧,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凝心聚力,共同書寫輝煌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
《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于頔(?-818年), 字允元,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師于謹之七世孫。
附原文《送許郢州序》
愈嘗以書自通於于公頔,累數百言。其大要也,先達之士得人而託之,則道德彰而名問流;後進之士得人而託之,則事業顯而爵位通。下有矜乎能,上有矜乎位,雖恒相求而不相遇。于公不以其言為不可,復書曰:“足下之言是也。”于公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才,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是非忠乎君而樂乎善,以國家之務為己任者乎?愈雖不敢私其大恩,抑不可不謂之知己,恒矜而誦之。情已至而事不從,小人之所不為也。故於使君之行,道刺史之事,以為于公贈。
凡天下之事成於自同而敗於自異。為刺史者,恒私於其民,不以實應乎府;為觀察使者,恒急於其賦,不以情信乎州。繇是刺史不安其官,觀察使不得其政。財已竭而斂不休,人已窮而賦愈急,其不去為盜也亦幸矣!誠使刺史不私於其民,觀察使不急於其賦。刺史曰:“吾州之民,天下之民也。惠不可以獨厚。”觀察使亦曰:“某州之民,天下之民也,斂不可以獨急。”如是而政不均、令不行者,未之有也。
其前之言者,于公既已信而行之矣,今之言者,其有不信乎?縣之於州,猶州之於府也。有以事乎上,有以臨乎下,同則成,異則敗者,皆然也。非使君之賢,其誰能從之?
愈於使君,非燕游一朝之好也。故其贈行,不以頌而以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