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莊子·胠篋》摘鈔記

(2025-06-17 10:19:15)
标签:

书法

文化

 

           《莊子·胠篋》摘鈔記

      本篇的主旨跟《馬蹄》篇相同,但比《馬蹄》更深刻,言辭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擊所謂聖人的“仁義”,另一方面倡導拋棄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會回到原始狀態中去。宣揚“絕聖棄知”的思想和返璞歸真的政治主張,就是本篇的中心。全篇大體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討論各種防盜的手段最終都會被盜賊所利用入手,指出當時治天下的主張和辦法,都是統治者、陰謀家的工具,著力批判了“仁義”和“禮法”。第二部分進一步提出摒棄一切社會文化的觀點,使“絕聖”的主張和“棄知”的思想聯係在一起。第三部分通過對比“至德之世”與“三代以下”的治亂,表達緬懷原始社會的政治主張。本篇深刻揭露了仁義的虛偽和社會的黑暗,一針見血地指出“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由於作者看不到社會的出路,於是提出“絕聖棄知”的主張,要摒棄社會文明與進步,倒退到人類的原始狀態,這也是莊子社會觀和政治觀的消極面。

      此處摘錄了其中的第一部分文字,莊子精闢地分析了世上一切良好的守備方式,最終不過是爲盜賊的盜竊作準備而已,並無實質性的守備意義。人們為了防備小偷盜取箱篋等財務,則必然會收緊繩結,加固插閂與鎖鑰,這也是一般世俗的聰明做法。可是,這些手段僅僅只能防備小偷小摸的賊人,要是大盜來了,他們將會就背著柜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繩結、插閂與鎖鑰不夠牢固哩。由此可見,先前爲防備盜竊所作的一切守備行為,不過是在替大盜的竊取做了準備罷了。

      作者接著深入展開討論,指出世俗所謂智者,莫過是在替大盜積累資本,然後列舉田成子竊取齊國政權的例證以佐證,進而證明了大盜竊國,非獨竊取其政權,甚至連同其制度文爲以及禮儀全部拿過去了。齊國本是姜尚的采邑,具有綿長的歷史基礎,也擁有豐饒的物產與廣袤的版圖。在齊國的境內,設置有宗廟社稷等上層制度,同時也建置邑、屋、州、閭、鄉、里各級行政機構的地方,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聖人的作法。可是當田成子在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殺害齊宣王而立齊平公之後,他便把持這朝政。由此看來,田成子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僅僅只是一個齊國嗎?他連同那里各種聖明的法規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更有甚者,田成子的曾孫田和則公然將齊康公放逐海上,自立爲齊侯,這便連齊國的國號也給竊去了。我們姑且說田成子,他雖有竊國之名,可是其自身卻處“堯舜之安”,可見當年的田常非但竊取了齊國的政權,而且連同齊國的聖智之法也一併竊取了,從而守護其盜賊之身。

      對於莊子主張返璞歸真,回歸到龐樸的原始社會的主張,自然具有消極意義,在此我們姑且不去展開討論。然而,僅就其如何防備盜賊的方式之論述來看,著實如此,但凡具有財富價值,無論你守備如何堅牢,總會被人盜取。《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有這樣的記載:“頃之,(張釋之)至中郎將,從行至霸陵,居北臨廁。是時慎夫人從,上指示慎夫人新豐道曰:‘此走邯鄲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慘淒悲懷。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爲槨,用紵絮斮 陳,蕠漆其間,豈可動哉?’左右皆曰:‘善!’釋之前進曰:‘使其中有可欲者,雖錮南山猶有郤;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文帝稱善,其後拜釋之爲廷尉。”只要具有財富價值,便難逃被人竊取的下場,唯有不具此價值,方可避免無妄之災。

      由此看來,吾人對待身外的財富,當持平常之心,切勿生起佔有之慾。一旦佔有之念起,則於社會財富誅求無厭,而在不斷佔有社會財富的同時,也是在給大盜的竊取行動作準備。我們要明白:社會財富乃全社會共享者,豈能容你一人獨佔?因而吾人於身外之物,衣物但求暖身,食物但求果腹,多餘之長物皆是招賊之道,萬勿貪戀。

 

                 附《胠篋》原文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譎,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譎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捨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莊子·胠篋》摘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