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讀《後漢書·逸民傳論》

(2025-06-09 09:30:10)
标签:

书法

文化

 

           集逸民行狀,旌守節高誼

                 ——讀《後漢書·逸民傳論》

      范曄所著《後漢書》專闢一篇《逸民列傳》,將野王二老、向長與逢萌等十八人合傳一篇。於這十八人各傳之首,作者作有一篇傳論,冠於各傳之前,闡明了作者立傳之由,亦道明了逸民之節。作者在篇首援引《易經》有言“遯之時義大矣哉”與“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名言,從而爲逸民張目。這兩句跨越千年的哲言,恰似一柄鐫刻著智慧的鑰匙,精準地開啟了理解《後漢書·逸民傳論》的思想之門,更為“逸民”這一獨特群體的精神世界與行為準則奠定了厚重基調。

      “遯”字,本義為隱遁,其所承載的時勢意義深邃而宏闊。當動蕩的社會局勢、复杂的政治環境與個人純粹的理想信念、高潔的道德操守產生激烈碰撞時,隱遁便不再是怯懦的逃避,而是一種在特定歷史語境下,對自我價值的執著堅守與奮力捍衛。而“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則直截了當地展現出逸民的處世態度。他們甘願摒棄世俗權力的誘惑,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污,以遺世獨立的姿態,守護內心的高潔純粹,將精神追求奉為圭臬。

      回溯歷史長河,自堯帝傚法天道,以仁德治世,卻仍無法動搖潁陽許由、巢父的隱逸之志;周武王成就克殷大業,締造美政,最終也成全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高潔操守。此後,逸民的事跡如繁星般閃耀於歷史的天空,雖表現形式各有千秋,但其追求自由、堅守道義的內核始終如一。有人隱匿於鄉野之間,在田園的晨耕暮耘、山水的鍾靈毓秀中磨礪品性,追尋內心的志向;有人主動疏離權貴,遠離塵世的功名利祿與紛擾喧囂,只為恪守心中的道義準則;有人通過修身養性,平息內心的浮躁與欲望,以達內心的平和安然;有人洞察仕途的波譎雲詭,將其視為危途,毅然選擇遠離以保自身安寧;有人不滿世俗的污濁不堪,以隱居的方式表達憤懣,試圖喚醒世風;有人鄙夷榮華富貴,以清心寡欲的生活彰顯超凡脫俗的氣質。

      這些逸民甘願在田間辛勤勞作,在江海之上漂泊流浪,表面上與魚鳥為友,以林草為樂,實則是“性分所至”。他們的內心深處,有著超越物質與世俗的堅定信念。柳下惠雖屢遭貶黜,蒙受屈辱,卻始終對故國不離不棄,用行動詮釋著忠誠;魯仲連捨棄榮華富貴,毅然蹈海,面對千乘之國的誘惑毫不動搖,堅守內心的自由與獨立。他們的行為或許看似固執,甚至被誤解為沽名釣譽,但實則是在污濁塵世中,如蟬蛻般掙脫世俗的桎梏,將自己昇華至超然物外的境界,與那些追逐浮利、工於心計之徒有著天壤之別。正如荀子所說“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逸民們正是昇沈修身養性、砥礪情操,方能蔑視權貴,超然物外。

      當漢室日漸衰微,王莽篡位,這一歷史巨變成為逸民群體大量湧現的導火索。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士人心中的義憤如洶湧的潮水般奔湧而出。面對王莽的倒行逆施,他們紛紛摘下官帽,毅然離去,用實際行動表達對篡權者的強烈抗議。楊雄所言“鴻飛冥冥,弋者何篡焉”,正是對這些逸民遠離禍患、保全氣節的生動描繪。他們如展翅高飛的鴻鵠,遠離塵世的喧囂,尋覓心靈的淨土。

      光武帝登基後,求賢若渴,尤其對隱居山林的逸民格外重視。他以謙卑之姿虛席以待,派遣旌帛蒲車,不斷穿梭於招賢的道路上。在他的感召下,逸民們態度各異。薛方、逢萌面對朝廷徵召,堅決拒絕入朝;嚴光、周黨、王霸等人雖應召而來,卻不為權勢所屈。他們的選擇雖未完全契合光武帝的心意,卻充分彰顯了高尚氣節。正如文中所言“舉逸民天下歸心”,光武帝禮賢下士的舉措,雖未能讓所有逸民為其所用,卻贏得了天下人心,讓仁愛之志在志士心中生根發芽。章帝即位後,同樣以厚禮延請鄭均,徵召高鳳,成全了他們的志向,再次體現了統治者對逸民的尊重。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帝王德行漸衰,奸邪之輩把持朝政,社會風氣每況愈下。一些正直耿介之士,恥於與阿諛奉承、結黨營私的權貴同列,心中的憤慨如火山噴發。他們選擇隱居民間,以極端的方式表達不滿。儘管他們的行為或許有失中庸之道,但這種憤世嫉俗的精神,依然令人肅然起敬。范曄正是看中了他們這種絕不回頭的氣節,將其收錄於《逸民列傳》,以傳後世。

      《後漢書·逸民傳論》通過對逸民群體的細緻描繪與深刻評價,全方位展現了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獨特風采與精神內涵。他們的行為雖各不相同,但始終圍繞著對自由、道義與氣節的不懈追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逸民們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類的精神天空,為後世樹立了堅守自我、追求高尚的不朽典範。

 

 

 

           附原文《後漢書·逸民傳論》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堯稱則天,不屈潁陽之高;武盡美矣,終全孤竹之絜。自茲以降,風流彌繁,長往之軌未殊,而感致之數匪一。或隱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或靜已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故蒙恥之賔,屢黜不去其國;蹈海之節,千乘莫移其情。適使矯易去就,則不能相為矣。彼雖硜硜有類沽名者,然而蟬蛻囂埃之中,自致寰區之外,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也。

      漢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蘊藉義憤甚矣。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楊雄曰:“鴻飛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違患之遠也。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征賁,相望於巖中矣。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嚴光、周黨、王霸,至而不能屈。群方咸遂,志士懷仁,斯固所謂“舉逸民天下歸心”者乎!肅宗亦禮鄭均而征高鳳,以成其節。自後帝德稍衰,邪?當朝,處子耿介,羞與卿相等列,至乃抗憤而不顧,多失其中行焉。蓋錄其絕塵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

 讀《後漢書·逸民傳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