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從事北遊序》鈔記
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論語·衛靈公》)蓋古代社會於人際交往中要得到普遍認同與首肯,並非一件易事,因而即便如孔子,也擔心在有限的年壽中不能聞名於世。古代社會不似今日科技發達,當時不可以透過媒體網絡以作宣傳,因而要聞達於世顯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以故柳子厚的《送徐從事北遊序》,專就如何俾徐某聞達於天下而展開,文中寄託了作者對徐某北遊能遇善緣之美好願望。
文中的徐從事,蓋子厚貶永州以後之佐吏(從事在古代乃佐吏),其名諱殆不可知也,唯知其姓徐。《柳河東集》卷二十五注云:“徐從事,一本作徐生,其名不可得而考,據題云北遊,蓋公南遷後作。”此人平昔對於《詩經》、《禮記》與《春秋》多有研讀,可他的學識並不爲世人所知。而徐某本人也並非要隱埋聲名做個逸民,他自己還是很想用於世的,只是苦於沒有機會展示自己而已。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地環境所制約,處在南蠻的永州等地,讀書人本來就不多,因而就很少有人能賞識徐某了。此次徐某北遊,必然途經不少通都大邑,那些人文薈萃之地,自是他施展文采才華之處,因而徐某大可很好地展示自己了。為此,子厚於徐某此行之前作序相贈,於字裏行間致以美好的祝願,亦可見出子厚愛惜文才之心。
附原文《送徐從事北遊序》
讀《詩》、《禮》、《春秋》,莫能言說,其容貌充充,然而聲名不聞傳於世,豈天下廣大多儒而使然歟?將晦其說,諱其讀,不使世得聞傳其名歟?抑處於逺仕於逺,不與通都大邑豪傑角其伎而至於是歟?不然,無顯者為之倡,以振動其聲歟?今之世不能多儒可以蓋生者,觀生亦非晦諱其說讀者,然則餘二者為之決矣,
生北遊,必至通都大邑,通都大邑,必有顯者,由是其果聞傳於世歟?茍聞傳必得位得位而以詩、禮、春秋之道施於事,及於物思,不負孔子之筆舌能如是,然後可以為儒儒可以說讀為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