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喻》鈔後

(2024-06-27 10:51:53)
标签:

书法

文化

蘇軾的《日喻》是寫給正擬參與科舉的吳彥律,然吳彥律其人《宋史》並無傳記,蒐尋文獻與吳彥律相關文獻,也並不多見。但有《樂靜集》卷二十九載有《吳彦律墓誌銘》一文,謂吳彥律“諱琯,字彦律,累贈太師中書令”。其次是《歷代賦會》卷七所收錄有蘇軾《快哉此風賦》,文中有“時與吴彦律、舒堯、文鄭彦能各賦兩韻”云云。此外是《詩話總龜》卷四十載有“舒王與吳彦律云:含風鴨緑鱗鱗起,美日鵞黄裊裊垂,自云此幾凌轢造物”云云。然無從考證這三種文獻所載之吳彥律是否即東坡所指的吳彥律,因而對於其人的考證只得暫付闕如。
東坡的《日喻》主要是闡述悟道一事,然其間內容較為駁雜,亦有部分涉及掌握某些客觀規律等等,且讓我們展開細細分說。東坡此文一開端便設有譬喻,乃是一先天盲人不認識太陽,因而詢問有目者,進而扣盤揣籥之事。對於太陽的認識,莫說古人,即便今人也未見得全部認識,何況一先天盲人。大凡人們對於某一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有一個從局部到全部的過程,也有一個從表像到實質的發展過程。這些對於一先天盲人來說,什麽基礎都不具備,儘管他問詢了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盤,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皆是間接的介紹,並與太陽本身無關。因而盲人便盲目猜測,捫着盤子以為便是太陽,或摸著管籥便認為是太陽,其實皆與真正的太陽相差十萬八千里。可見,要使一個對於某物無初步認識者瞭解某物,真是難上加難呀!記得《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中有“盲人摸象”的故事,那些生來沒有見過大象的盲人“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作為同一大象,之所以不同盲人摸來有的説像蘿蔔,有的說是簸箕,有的說是石頭,有的說是木樁,有的說是床鋪,有的說是大甕,有的說是繩子,乃是他們僅僅只是觸摸了大象的某一局部位置,因而各呈不同罷了。若是將所有的局部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則是真正的大象外形。而盲人對於太陽的認識,則連摸象那般也未能達到,因而需要更上一層樓才能認識。
同理,人們對於“道”本體的認識亦是如此,甚而至於要超過於盲人之瞭解太陽。儘管有達者啓發未悟道者去摸索,也縱然他有種種善巧方便去啓導,但相對從未認識“大道”者來說,無疑有甚於盲人識日。至於在參悟的過程中出現捫盤或揣籥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達者縱然自己體悟到了大道,但他始終無法說出來,即便他有種種善巧說得極為形象,也無法與大道的原旨完全契合。唯有修學者通過一番“寒徹骨”的磨礪,甚而至於達到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境地,或許一朝因緣際會而徹見大道儼然。因而《傳燈錄》中所載公案,大多是學人經過艱難困苦之後,最後霍地一聲之桶底脫。像這樣一種悟道因緣,他人替代不來,師傅指示不到,唯有自身自心之磨礪深處,方有到家消息。
其次,對於東坡“道可致而不可求”一說,筆者無法完全認同。綜觀東坡在廬山向東林總長老所呈的二偈,應該與悟道有一定關係,且以東坡之聰慧,也定然觸摸到了大道的邊緣。其間一偈曰:“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顯然,這首偈子表述的是作者在參禪的過程中,經過反復參究,最終發現自己沒有跳出平昔業力的窠臼,因而無法得道:這應該是一首比較典型的悟道偈。其二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顯然,這是一首比較貼近禪道的法喜偈,它表述了學人參悟大道之後的妙不可言的喜悅。由此可見,道可以悟而並非“致”也,所謂“致”,乃使之到來,使之到來並非主動之參究也。儘管東坡列舉了《孫子》與子夏的解釋,也與真正的大道參究相差路程,因而不敢苟同。
再次,對於南方潛水者之與參禪之悟道,似乎也並不完全契合。所謂“沒人(潛水者)”,無非是通過反復的練習,最終掌握了水的規律(識得水性),這與參究到家,出離生死之流還相差十萬八千里呢!摸索某種規律,掌握某種技藝,那只是一般的專業學習,並非超脫生死、出離常流的大徹大悟。前者可以通過反復練習,從中掌握規律而實現,後者須拋棄一切有為法門,懸崖撒手走一遭方可企及。
末了,對於後學士人的修學而言,學與悟同樣重要,因而東坡告知吳彥律,除了求道之外,還須反復學習前人著述。也就是説,後學的求道應該是建立在廣泛積累前人學術的基礎之上。學人也只有飽讀詩書,歷覽經史子集,有了大量的知識積累之後,方有一朝超越的大悟。
總而言之,《日喻》寫的比較駁雜,它既涉及到了參悟大道的命題,也涉及到了掌握一般技藝的修學規律,既有告誡後學的箴言,也有了脫生死的大道。後人若是求學,則可由知識積累升級到參悟書中之至理;若是矢志悟道,則須捨得懸崖撒手,方可悟得大道。
附原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浮沒矣,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者以經術取士,士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日喻》鈔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