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並記》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在陶淵明的詩文中,思想意義和藝術成就最高者,《桃花源詩并記》自在其例。作者以極大的熱情、如椽的巨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風光無比綺麗清幽的、處處洋溢著歡樂和幸福氣息的人間樂園。千百年來,它廣為傳誦,膾炙人口,不知啟迪了多少人對人生、社會的思索,又不知震撼了多少讀者的心靈!
關於本作品的寫作年代,一般認為寫在劉裕篡晉稱宋之際,亦即作者歷盡坎坷的晚年。其中,《桃花源記》是以漁人入源為線索,從漁人的見聞角度寫桃源;
《桃花源詩》則是由詩人直抒胸臆,從歷史的角度描寫桃源。二者互相補充輝映,完整地描繪出了這所人間樂園的風貌。
《桃花源記》本是此詩的序言,由於它敘事完整,藝術性高,早已是獨立成篇的優秀散文。全文共分三個段落:從開頭到“欲窮其林”為第一段,描寫漁人緣溪舟行沿途所見奇麗的景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二句極簡明地交待了時間、地點、
人物身份,漁人船行之間,“忘路之遠近”;迷離恍惚之際,忽逢桃花林。以下只以“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四句寫桃花林之美:溪水兩岸幾百步遠沒有別的雜樹,全是盛開的桃花,宛如彩霞一片;地上長滿了嫩綠鮮美的春草,緋紅的花瓣從樹上紛紛飄落下來。這迷人的景致、醉人的芳香吸引著漁人,也吸引了讀者,情不自禁地要和漁人一起到那桃林盡頭看個究竟。
從“林盡水源”到“不足為外人道也”是第二段,也是全文的中心段落,具體逼真地描繪了桃源勝境。所謂“林盡水源”,意思是說桃林的盡頭,也正是溪水的源頭。這句話交待了“桃花源”名稱的來由,在全文的結構上是一個轉折。漁人從那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山口捨船而入,眼前豁然開朗,奇跡般地出現了一個新的世界:在那平坦廣闊的土地上,排列著整齊的房舍,有精耕細作的良田,碧波蕩漾的池塘。房前屋後,池邊路旁,栽滿了桑樹與翠竹,道路縱橫交錯,村落之間不時傳來雞鳴狗吠之聲。這一部分,是寫桃花源之自然環境。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耕種勞作,往來忙碌著,衣服裝束都和外邊的人一樣;男女老少,都怡然自樂,呈現出一派寧靜和平、幸福歡樂的景象。至此是寫桃花源的社會面貌。桃源人突然見到漁人這位不速之客,初始乃大驚,及詢問從何而來,繼而熱情相邀,殺雞設酒款待,大家聽到消息都跑來問詢,至此是全文的高潮。桃源人自己介紹說,他們的先世是為了躲避秦時戰亂,率領全家和同鄉來到這與世隔絕之地,就再也沒有出去了。他們當然非常關心外界的情況,當問及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連漢朝都不知道,當然更談不上魏、晉了。漁人把世間的情況一一講給他們聽,人人都歎息驚訝不已。大家爭著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拿出酒食熱情招待。就這樣,漁人住了好幾日。臨別之時,他們一再叮囑:千萬不要跟外人講這里的情況——於驚奇、歎息之餘,他們還是不愿與外界交往。
“既出”至結尾為第三段。交待漁人出源以後的情形。雖有桃源人的囑咐,他仍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趕忙向太守報告,太守立即派人隨他前往。然而,尋找漁人先前所作的標記,卻不能再找到原來的路,因而無從得入源。寫到這里本來可以結束,作者又增添了南陽好遊山澤的劉子驥的規劃前往,然同樣無果且其自身也不久病逝。與開頭寫明是晉朝太元年間的事相照應,增添了事件的真實性。但明明是漁人親眼所見,並處處作記,卻再也不得其路而入。文筆在虛實之間,若有若無,似隱似現。讀完全篇,讀者如親歷其境,掩卷而思,卻又虛無縹緲,這正是作者藝術構思的匠心之所在。
《桃花源詩》亦意分三層:開篇從秦政暴虐無道、天下大亂寫起,以夏黃公、綺里季避秦隱居商山作為背景襯托,“伊人亦云逝”是說桃源中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也離開了這個世界。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來桃源的路徑荒蕪了,他們的蹤跡也就湮沒了。這是講桃源的歷史。從“相命肆農耕”至“于何勞智慧”,是詩歌的主體部分。寫桃源勝境的生活、勞動,人們的相互關係和精神面貌:他們相互督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桑竹生長繁茂,五谷及時耕植。春天收獲了繭絲,秋天五穀豐登,都不需要交納賦稅。道路雖然被荒草掩蔽,有礙交往,但雞犬之聲相聞。禮法、衣裳都還保留著先秦古風,兒童天真活潑地自由歌唱,老人安閑自得地往來遊樂。這裏雖無歲時曆志,但從草木的枯榮可以感知季節的變換,四季的周而復始自然成為一年。這種淳樸自由的生活多么快樂,哪里還用得著什么機謀智巧呢!
自“奇蹤隱五百”以下為結尾部分。說桃源中人隱居避世已經五百年了,由於漁人的到來一下子顯露了這神仙似的境界。它的風俗如此淳厚,而世俗如此澆薄,二者之間既然根本不同,所以桃源勝境很快地又重新深深隱蔽起來了。即《桃花源記》中所說:“遂迷,不復得路。”最後四句,作者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慨:那些世俗的人們,你們怎么能測知、又怎么能理解這塵世以外的事情呢?而我的心卻是和他們相通的;我愿駕著輕風高高飛翔,去尋覓那桃花盛開的人間樂園,尋找那些和我志趣相投的人。
關於《桃花源詩並記》的思想意義,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理解:或直認作仙界,或指斥為荒唐,或過於質實;從寓意的角度有人認為是憤宋之作,從思想的內涵來看又有認為只不過是老子的“小國寡民”復古倒退罷了。陶淵明寫這首詩可能是受到了當時流傳的一些奇聞佚事的影響,比如劉子驥入衡山採藥失道,出來後不可復入;戴延之隨劉裕入關,也記載了北方人民為了躲避異族壓迫,尋找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居住的情形。但這些只能是觸發文思的契機,從根本上來說,《桃花源詩並記》是深深地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的。東晉末年戰亂頻仍,苛捐雜稅,門閥世族大肆進行土地兼併,廣大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有的背井離鄉逃往深山。這應是《桃花源詩並記》產生的時代背景。陶淵明自29歲出仕,中間經過13年的游離於仕宦,41歲開始躬耕隴畝。他敏銳地看到了社會的黑暗和腐敗,早年的政治理想破滅。在20多年的農村生活中,他親身參加了勞動,廣泛地接觸了農民,較為深入地了解到農民的愿望和要求。他在對人生、社會不斷地探索和追求中,逐漸地形成了這樣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從出仕企圖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到歸隱田園寫作田園詩,再到創作《桃花源詩》,可以尋求到陶淵明思想發展的軌跡。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並不是個別隱士的狹小天地,而是廣大農民的樂土。這是陶淵明思想成熟的標志,是他田園躬耕生活的升華。
這個社會作為觀念形態在作品中出現,它反映了陶淵明的社會理想和美學理想,其核心是真和淳。在桃花源這個“抱樸含真”的社會里,沒有戰亂和血腥,洋溢著和平的氣氛;沒有壓迫和欺榨,到處充滿了真誠;人人勞動,沒有逸惰;人人豐衣足食,沒有饑餓貧困,人人怡然自樂,沒有煩惱憂愁。這里沒有王權,不交王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有父子無君臣”。但並不是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演繹,也不是遠古沒有開化的景象,實質上是東晉農村社會去掉剝削、壓迫等罪惡之後的現實景象。這無疑是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幻想,但它畢竟代表了千千萬萬饑寒交迫的農民的愿望。從陶淵明的思想來分析,也確有人們所指出的逃避現實的局限,但這也是在那個時代里一位詩人所能採取的最好的形式,最重要的是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的否定和批判!
在藝術風格上,也體現出陶淵明“重自然、重真意”的美學思想。起筆舒緩自如,娓娓而談,如對親友講述趣事。鐘嶸稱贊陶詩“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高古,辭興婉愜。”(《詩品》卷中)準確地指出了陶淵明語言藝術的特點。《桃花源詩並記》只以數百字的篇幅,就把整個理想社會,從房舍田地到人物雞犬,從自然風光到精神面貌,井然有序而又層層深入地描繪出來,潔凈洗練,殆無懈筆。讀完全文,我們不能不驚服陶淵明高度的概括力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前人評論說句法老潔可與太史公媲美,實不為過。與詩人那淡泊恬靜的心性、風格相一致,《桃花源詩並記》中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呈現出一種渾樸、明凈、素淡之美,絕無濃墨重彩,形象卻鮮明逼真,讀之使人如身歷其境,心靈為之震撼。因為其中滲透著詩人那高潔淡遠的生活情趣,融注著他對光明純潔社會的向往熱愛之情。

前一篇:《歸去來兮辭》——與官場的決裂書
后一篇:《後漢書·逸民傳總論》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