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赤壁賦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囊者老夫有言曰:“文學,尤其是詩詞類作品,大率是對現實人生缺憾的精神補償。”而今進而認為夢也是對現實生活缺陷的彌補,是對精神層面的犒賞。人生如意者往往十不及一,而不如意者常居八九,爲使人跳脫現實生活的種種精神困頓,夢自然充當了稀釋現實生活不足者。元豐二年(1079年),東坡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並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這便是史稱“烏臺詩案”。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東坡的兩篇《赤壁賦》就是寫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然他以樂觀的心態處之,而此間二度遊玩赤壁之一夢,顯然是對人生困苦的精神紓緩。人們常說的苦中作樂,東坡二遊赤壁自然如是也,其實吾人之樂,大率亦如是也。
有及,世間諸事皆苦,其間可樂者殆十不及一也。而人生處此世間,總得度日,又將如何打發這茹苦的時日也哉?一言以蔽之,曰苦中作樂云爾。綜觀東坡一生,遷謫之日甚多,可心之日甚少,然東坡則於苦中作樂,將苦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黃州期間,他不顧穿林打夜天時,吟嘯於風雨之中,乃至“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在他被貶惠州時,人不堪其憂,然東坡則“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東坡一生歷盡漂泊,遷徙不定,淮河十次往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汝州、登州、定州、廉州、永州等十州皆匆匆而過,晚年尚被遷謫儋州。及至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東坡在潤州金山寺見到李龍眠給自己的畫像時,他方自我調侃着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見《自题金山画像》)如此多的人生苦難,然而在東坡那裏皆一笑而過,他以樂觀的精神對待苦難,終於熬過了人所不堪的時日,這便是東坡的人生哲學,也是東坡打發痛苦的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