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註·江水·巫峽》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南北朝時期南朝多才俊,北朝則重興造而少人才,即便北朝曾有顏之推與酈道元那樣的精英,也是自南方流入。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他本是青州刺史酈範的兒子。乃父酈範去世之後,酈道元承襲永寧侯爵位,依照降等承襲的慣例襲伯爵。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任命酈道元為尚書郎,他從此步入了北魏的朝堂。酈道元撰《水經注》四十卷,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中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本段選自《江水篇》三峽部分。本節在對於巫峽開鑿的歷史沿起交代之後,便說明了巫峽所流經的地域,即“歷峽東,逕新崩灘”,其間首尾約長百六十里。至於巫峽的得名,乃因巫山而來,故謂之巫峽也。
作者在交代清楚巫峽的歷史沿起與概貌之後,便對巫峽的地理風貌做了翔實的介紹。其介紹文字先描述巫峽的總體地貌,那便是兩岸高山如刀劈斧削,且高峻至極,乃至除了正中午與正半夜以外,在峽中是無法看到天上的太陽與月亮的。因為除了這兩個時段以外,縱然艷陽高照也將被如斧削高峭山峰遮擋,哪怕朗月當空,也因兩岸如斧削般高山遮擋無法見到。介紹完概貌之後,作者便分四季對巫峽作出描述。先是寫夏水襄陵,處在這個季節,往來巫峽的水路往往被阻絕。然而遇上王命急需傳達之時,則飛舟可以早發白帝,晚到江陵,其間相距千二百里的途程,即便騎快馬或御風而行,都無法達到這樣的速度。經這一描述,夏水的湍急自不待言,那麽春冬等平和季節的巫峽又將如何呢?酈道元說,在這兩個季節裏,巫峽便會呈現素練般的湍流與綠色深潭,江峽中可見迴旋的清波與清晰的高山倒影。那絕高的山峰上往往生長着奇異的柏樹,懸掛的飛泉瀑布,時時飛漱其間。那清澈的湍流、青綠的山木、高峻的山峰與豐茂的青草,委實有著無窮的趣味。至於巫峽的秋季又如何呢?作者寫道:每當初晴之日或輕霜的早晨,這裏的山林頗具寒意,山澗也顯得靜寂無比。而此時常有高山上的猿猴鳴叫,前後叫聲連綿不斷,在空寂的山谷中迴蕩,那哀婉的猿聲經久才停歇。惟其如此,常在此間捕魚的漁民有歌謠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值得注意的是,酈道元所記巫峽非但總分層次明晰,且四季特色交代分明。又因援引漁歌里諺等人文資料佐證,因俾文字更加增輝添色,使得地學文獻中富於文學性。更可貴的是作者惜墨如金,用字精煉以極,寥寥數字便囊括了無盡妙義,讀之令人愛不釋卷。
附原文
江水又東,經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也。
————————————

前一篇:《五柳先生傳》鈔記
后一篇:《顏氏家訓·渉務》節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