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井遊記》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唐人韓昌黎《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雖是簡單的四句七絕,可將早春的景色描繪得細緻入微,應爲早春詩之翹楚也。延及明代袁宏道作《滿井遊記》,亦是寫燕京早春景色,雖地域有長安與北京之別,其寫景狀物,也可謂體貼入微矣。
《滿井遊記》作於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全文凡三段。第一段交代燕京之氣候,突出了燕地苦寒的特色。開筆一“燕地寒”三字,便揭櫫了燕京苦寒的氣候特色,而“花朝節後餘寒猶厲”八字,則更將寒冷時日之長描述出來了。尤其是凍風刮來,則是飛沙走礫,足見北京的沙塵暴由來久矣。京師中人只能龜縮於室中,不能率性戶外漫步,即便冒風出行,未至百步便返回了。這寥寥幾筆,將燕地苦寒的特色描述出來了,也為早春的遊覽滿井交代出了環境。
第二段描寫遊覽滿井的經過,突出了京郊早春景致特色,其寫景狀物也可謂細緻入微。當天乃二月廿二日,應當是盛春之時,江南早已群鶯亂飛、雜花生樹了,然燕地竟然“冰皮始解”,尚在春寒之中。儘管天氣尚寒,但透過“土膏微潤”四字,我們似能闚得“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光景。更兼視野開闊,一望無際,“若脫籠之鵠”,自是心曠神怡。水面的覆冰化開之後,波光粼粼,清澈見底,宛若新鏡初開而冷光透出鏡匣。遠山經過積雪的洗滌,油然如同揩拭過一般,足見山色已經冒出了春意。在此,作者巧用一比喻,謂如靚女剛剛洗面之後,掠開烏黑的長長鬟髻一般,更體現了早春山色的活力。柳樹也處在將要舒展枝條之際,殆指頭早有米粒般大小的綠芽凸出,在春風中搖曳生姿。麥田的麥苗早已緑了,那寸多長的嫩苗宛若綠色的鬣鬃,覆蓋着一望無際的田野。此刻的遊人雖不很多,卻也不乏“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點綴着這早春的京郊。儘管寒風尚猛,但畢竟進入了春天,遊人徒步郊野也將會汗流浹背。在這片早春的天地裏,那些在沙上曬着太陽的鳥兒、或是呷浪的游魚,均悠然自得,其毛羽與鱗鰭之間似也透出了喜氣。由是而知,郊外的天地之間早已漾起了春意,只是龜縮在京城室內的人們不曾感知而已。
第三段總結全文,指出能不因郊遊而耽擱公事者,唯有如我而今所做教官這差事最合適。而滿井又與我家相距不遠,我的出遊將從此開始,因而寫成此記。
細讀此文,通篇文從字順,寫景細膩如擬,著實爲難得的寫景小記。若將此文與韓昌黎詩兩相比照,則各有千秋,昌黎之詩細膩入微者乃“如酥”與“草色”兩句,其他文字乃佐此二句也。而袁中郎此處畢竟是散文,文字可以展開,儘情繪形繪色,更兼其比喻貼切,自是豐滿暢意矣。
附原文
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前一篇:《題海天落照圖後》鈔記
后一篇:《西山十記之一》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