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序》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梵網經》凡二卷,全稱《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又稱《梵網菩薩戒經》、《梵網菩薩戒本》,後秦鳩摩羅什譯。上卷主要在說明盧舍那佛、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及十地等;下卷則敘述應說十無盡藏戒品,以及說十重、四十八輕戒。此經最受重視的部分,是下卷所說的大乘戒。《梵網經》所說的戒,稱為梵網戒。其特性是並無在家與出家的區別,而以開發自己的佛性為目的。因此,此種戒亦可謂為“佛性戒”。即以勸人孝順父母、師僧、三寶等及重慈悲,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以及立於佛子的自覺而行菩薩道等為主。
本經除了提到十重、四十八輕戒的大乘戒戒相之外,也論及受戒的作法、大乘布薩的集會作法等,實為一完整的戒經。十重(十波羅夷)就是十波羅夷罪,即殺生、劫盜、無慈行欲、妄語、酤酒、談他過失、自贊毀他、慳生毀辱、瞋不受謝、毀謗三寶等十條。據說是採自《菩薩善戒經》的八重戒及《優婆塞戒經》的六重戒混融而成。四十八輕戒是不敬師長、飲酒、食肉、食五辛、不舉教懺、住不請等。此經另有禁止食肉、食五辛、名利私欲,以及勸放生、追善供養等日常行儀的規定,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學佛最重要的是能持戒,能持戒即便不能立即體悟解脫,也不會墮落下三道。學人如果離開奉戒這一根本修行,則不算是佛子,也必然墮落三塗,虛生浪死。而所謂修行,無非是要改變自己,尤其是要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使自己成為人格完美之人。要改變別人是世上最難之事,然而要改變自己也不是易事,對於自己的不良行為與不良習氣,要徹底改掉可不容易。所謂習氣,無非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習慣,它具有很大的慣性,要去根除它真還要是大丈夫,下得衝天大志方可達成。就拿吸煙這樣的小事來說,筆者也曾是十多年煙齡的老煙民,而今已戒煙近四十年了。當時諸多同事共議戒煙,或以黨性作擔保,或以罰款作擔保,唯筆者以人格作擔保,在當時共議戒煙的六人中唯有筆者徹底戒煙了。當是時,筆者以佛慧照察煙癮,它不過是頑固的習氣罷了,而就其習氣之本性,畢竟無實性可言,而我等凡夫耽着此事而已。當年戒煙時,口袋尚有一包煙僅抽了二支,等到兩月之後,那十八支煙依然如故,且自己堅持不再受誘惑堅決不接別人遞來的煙,遂徹底戒除了這一習氣。
又如佛門提倡過午不食,其實這是很好的生活習慣,只是吾人並未從中受益因不理解。二十多年前,筆者被湘雅醫院診斷爲肝癌,當時不少醫院中朋友奉勸我做手術。當時老夫思忖,所謂癌症不過是影像診斷學中的一個幻相罷了,究其實並無癌可言。於是我加緊了修行,打那起堅持過午不食,以斷除貪愛緣,從而獲得身心之徹底解脫。剛開始不吃晚餐還真不習慣,肚子餓得咕咕叫,只想跑到廚房大吃一頓。起初在萬不得已時還食用了少量的牛奶,或許吃一兩枚水果,慢慢地連牛奶水果也不吃了。到兩年之後,若是萬不得已做客在桌邊偶爾吃很少的東西,也會腹脹難耐,由是徹底過午不食至今。而今我因堅持過午不食,體格增強了,體重保持在最佳狀況,精神也健爽了,而肝部所謂的30×50MM的腫塊也自動消失了。
由此可見,持戒並不很難,唯在自己堅持,不能依賴外在的壓力來實行。當我們把持戒當作自覺的行動,則戒律並無多難,只是我們沒有竪立雄心壯志,沒有以堅忍的毅力來實施而已。一旦將這些被動的行為約束當作自覺行為,則奉戒如同我們日常的起居飲食,並無奇特之處。
前一篇:《荊潭唱和詩序》鈔記
后一篇:《送薛存義之任序》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