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品對比要鈔序》摘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大小品對比要鈔序》全書凡一卷,係東晉僧支道林(314年~366年)撰。其原書已佚,僅存序文,收於《出三藏記集》卷八。此序旨在比較大品般若經與小品般若經內容之異同,以探究般若經之本質。當時尚無鳩摩羅什之般若、中觀等經典之傳譯,故支道林所論之大品小品,蓋指無羅叉所譯之《放光般若經》,及支婁迦讖所譯之《道行般若經》。
在佛典傳譯尚未完善之時期,中國僧人對佛典的把握,主要通過鈔寫經文的方式實施。在這裏,經鈔並不等同後世的鈔經,蓋前者在於撮取經中要義部分文字鈔寫,重在把握經典涵義;後者則是比照經文全部,一字不落地鈔寫,等於後世的謄寫。在支道林所處年代,大多佛典尚未繙譯過來,早年的佛學者只能就有限的經典加以研習。關於般若類經典,在鳩摩羅什來華之前,僅有無羅叉所譯的《放光般若經》與及支婁迦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因而支道林將這兩種般若類經文的要義鈔錄出來,並加以對比,由是可基本把握住般若的旨趣。序文中“而小品引宗,時有諸異,或辭例事同,而不乖旨歸;或取其初要,廢其後致;或筌次事宗,例其首尾;或散在群品,略撮玄要”等語,便是對比小品經(《放光般若經》)與《道行經》的差異。通過這種對比,非但把握了兩種般若經的要義,同時也將跳出兩經來把握般若的整體要義。
綜觀古今學者,其讀書途徑大致相同,那就是少不了鈔書。將書中要義鈔錄出來加以研習,自然是把握該書的基本功,也是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時至今日,猶有不少學人是通過鈔書獲取知識的,尤其是那些千古傳誦的佳作,若不通過手鈔這道工序,自是難以牢固把握的。以故學堂中常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提法,可見我們不可輕視鈔書這種基本功的訓練,它往往是培養大學者的必經之路。
附原文
夫物之資生,靡不有宗;事之所由,莫不有本。宗之與本,萬理之源矣。本喪則理絕,根朽則枝傾,此自然之數也,末紹不然矣。於斯也,徒有天然之才,淵識邈世,而未見大品攬其源流,明其理統。而欲寄懷小品,率意造義,欲寄其分得,標顯目然,希邈常流,徒尚名賓。而竭其才思,玄格聖言,趣悅群情,而乖本違宗,豈相望乎大品也哉!如其不悟,將恐遂其所惑,以罔後生。是故推考異同,驗其虛實,尋流窮源,各有歸趣。而小品引宗,時有諸異,或辭例事同,而不乖旨歸;或取其初要,廢其後致;或筌次事宗,例其首尾;或散在群品,略撮玄要。時有此事,乖互不同。

前一篇:《桐葉封弟辯》鈔記
后一篇:《涅槃無名論·徵出》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