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也是《荀子》一書的首篇。這篇文章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較為系統地體現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茲節錄其積學與專一論部分,以見荀卿治學思想之一斑。
荀子認為,學業的成就在於積累,所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是也。山之高,在於土石之累積;水之深,在於對涓滴之不捨;而人的神明獲得以及聖人思想的具備,也在於不斷的積累。荀子接著又採用類比論證,指出千里之行在於跬步之累積,江海之大在於細流之積累。爾後,荀子又採用正反對比論證,指出最好的良馬一躍也不過十步之遠,而疲劣的駑馬不停地行走,竟能完成馬匹十日的行程。又如雕刻,如果雕琢一會便歇息了,即便是朽木也無法刻透;如果不停地雕刻,哪怕是金與石這樣堅硬的物件也能刻成。繼而,荀子在積學的基礎上拓展討論了治學的專一,作者認為只有抱持專一不移的心志,方可達成學業。他繼續採用類比且對照的方式論述,其間蚯蚓沒有強壯的筋骨,也沒有銳利的爪牙,可它卻能吃到地面的埃土,也能喝到地下的黃泉,其成功在於用心之專一。同理,螃蟹具有八條小爪和兩隻大爪,可它除了找蛇與鱔的洞穴棲身以外,竟無法自挖託身之所,其失敗在於用心之浮躁。
在此基礎上,荀子進一步總結說:如果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便無法獲得昭昭明白的思想;如果沒有埋頭苦幹的精神,就無法取得赫赫的功業。徘徊於十字路口的人始終無法達到目的地,同時侍奉兩個主子的人也將為世理所不容。人的眼睛不能同時觀察兩處而明辨,人的耳朵也不能同時聽兩處聲音而清晰。螣蛇沒有腳可它能飛行,在於心志專一;而鼫鼠雖有五種技能可還是無法成就一技(指鼫鼠能飛但不能飛上屋面,能爬樹但不能爬到樹梢,能游泳但不能渡過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過人)。在收束之處,荀子援引《詩經·曹風·鳲鳩》總結本段,彰揚了“淑人君子,其儀一兮”的主題,指出君子的成就乃在“結於一也”。
荀子的上面這段論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也給後人昭示了治學的基本原則。其一,治學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學業積累,方有突破性的發展。如果缺少了長年累月的知識積累,便無法成就巨大的學業成就,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其二,治學貴在專一,因而凡是用心專一,鍥而不捨者,自然會成就一番事業。相反,凡是心志不專,或是見異思遷的人,即便他再聰明,最終也將一事無成。自古至今,不少學業成就顯著者,無不從中汲取經驗,從而成就學業。例如清人錢大昕的小學成就之著《十駕齋養心録》,便是取自本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顧炎武的《日知錄》,亦是日積月累而成的學業成果;近人楊遇夫的齋室標名為“積微居”,蓋亦強調學業之積累也。

前一篇:《國語·周語上·厲王弭謗》鈔記
后一篇:《孟子·告子上》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