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頌》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橘頌》爲《九章》之第八篇,當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學者一般認為是詩人任外交官出使齊國時作。南國多橘,楚地更可以稱之為橘樹的故鄉。《漢書》盛稱“江陵千樹橘”,可見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也奇:只有生長於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結出又苦又澀的枳實了。《晏子春秋》所記“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可算是橘樹的一大缺憾,但在深深熱愛故國鄉土的詩人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讒被疏、賦閑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詩。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詠物詩,表面上看來是在歌頌橘樹,實際是詩人對自己理想人格的表白。全詩可分兩部分,前十六句為第一部分,緣情詠物,重在描述橘樹俊逸動人的外美,以描寫為主;後半部分緣物抒情,轉入對橘樹內在精神的熱情謳歌,以抒情為主。兩部分各有側重,而又互相勾連,融為一體。詩人以四言和三言的形式,用擬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樹的美好形象,從各個側面描繪和贊頌橘樹,借以表達自己秉持美好品質的理想與堅定意志。以故清人蔣驥曰:“舊解徒知以受命不遷明忠臣不事二君之義,而不知以深固難徙,示其不能變心從俗,尤為自命之本。蓋不遷難徙,義各不同,故特著之曰‘更壹志’也。作文之時不可考,然玩卒章之語,愀然有不終永年之意焉,殆亦近死之音矣。”(《山帶閣注楚辭》)足見,吾人識得此橘,猶如識得三閭大夫也。
曩者見小院有旅生橘樹,爰作小詩一章,姑附於後,以博達者一粲焉。
旅生橘頌
庭前有旅生丹橘,殆玄鳥銜來種子所生。雖無人培育,然三五年后,亭亭如傘蓋焉。其葉經冬猶綠,其果秋來橙黃,誠三閭所謂“后皇嘉樹”也。此樹頗與人境遺民老人相似,平生并無絲毫藉慰,然自強不息,一生事業遂成焉。
玄鳥銜來嘉果種
冰霜凌厲猶綠林
春深白蕊彌庭馥
秋涼橙果滿樹金
一生未得他恩蔭
三閭有稱君胸衿
無怨無悔長精進
任誹任謗歲寒心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十七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