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節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今日夏至,明日便是端陽,值此兩節毗連之際,未嘗不令人浮想聯翩,感慨萬端。作為一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人格委實崇高,其品質著實高潔,而其忠烈之氣節也可謂義薄雲天矣。時至今日,已是屈原殉國2301年了,但吾人讀太史公書,摩挲楚騷文字,似感覺這位偉大的士大夫之精誠仍在。
夫人之處於高位,隨其日久,則養尊處優,自然不適粗淡生活,更不悅逆耳之言。若是作為君臨天下的帝王,則更是“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哪有機會聽到逆耳忠言。另一方面,作為臣下,要在官場優遊自得,固然得把握好處上之道,因而如何向君上進悅耳之言,自是拿捏得妥妥的。但也未見得所有君王均好阿諛之言,也未見得所有臣下均善拍馬屁,以故從善如流、納諫拒非之明君事跡往往爲青史稱頌。
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應算是至為耿直的忠臣,他屢屢犯顔向懷王進言,勸其堅持聯齊抗秦的國策,任用忠臣良將。然而,懷王身邊卻不乏佞臣,各種讒言不斷地矇蔽着懷王的視聽,乃至最終選擇了爲商於五里之地而客死秦邦之路。對此,屈原何嘗不痛心疾首,他也因犯顏直諫而屢遭貶謫,乃至行吟澤畔,最終懷石沉江。離間君聽者先是上官大夫嫉妒屈原草律而進讒言,一語“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便使懷王怒而疏屈平。接著又有靳尚、令尹子蘭與郑袖等人用讒言構陷屈原,致使屈原遭受放逐,而懷王本人也受騙於張儀,落得客死異國的下場。
作為君王,大多愛聽美言不察逆耳忠言,而王朝歷史屢屢在讒言與拒諫中周而復始地顛簸,很少有君王汲取了教訓。這也如同杜牧之所言:“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另一方面,作為臣下進言,也須講究方式方法,不然非但自身不保,最終將導致悲劇重演。《戰國策》中所載“觸龍(或作詟)”的故事,頗值得後人借鑒,只有如此方可增強進言的佳效。

前一篇:《送薛存義之任序》鈔記
后一篇:《哀郢》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