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藏書房記鈔記
2022-05-20 15:51:51
李君藏書房記鈔記
東坡作文,不喜單刀直入,而是左盤右繞,然後進入正題。然其盤繞文字雖多,卻凝煉出一個深刻的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生發開去,乃誠妙文。余因疑東坡心思如九轉回腸,殆其彎曲多少,無人得以知之矣。本篇《李君藏書房記》,其文字有三之二是在寫古今人讀書之事,然提煉出了古人得書之難,而今人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之主題。由是通篇貫串於這一主題,凸顯了李公擇當年讀書廬山白石庵之專之苦,亦歸勉今之後生當自勉。(按:李公擇 字元中,今屬安徽省桐城市人。北宋元佑間(1086—1093)與李公麟、李公寅同時舉進士,時稱“龍眠三李”。善書法繪畫,與黃山谷交游甚密,互有贈詠。)茲將全文附錄於後,
李君藏書房記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有適於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於人之耳目而適於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
自孔子圣人,其學必始於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老聃為多書。韓宣子適魯,然后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聘於上國,然后得聞《詩》之風、雅、頌。而楚獨有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於是時,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於禮樂,深於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於簡便,而書益多,世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茍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辭學術,當倍蓰於昔人。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於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余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己有,發於文詞,見於行事,以聞名於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於家,而藏於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無所用於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公擇之藏,拾其余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余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
《毛詩大序》作為十三經之一序,同時也是傳統詩歌理論之重要一篇,因冒熱録之,亦以重新學習古文論也。古者有遒人以木鐸記詩言,段注《說文》曰:“左傳襄十四年師曠引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杜云:木鐸徇於路,采歌謠之言也。何注《公羊》曰:五榖畢入,民皆居宅,男女同巷,相從夜績,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閒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戸,盡知天下。《食貨志》曰: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鐸徇於路,?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戸而知天下。”足見,自古便有採風之習,由是而觀民風,以佐正政之得失。以故《毛詩傳》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然此風古時亦有不從者,《國語》所載之周厲王便是其例。《周語》載周厲王很暴戾,當時朝中有邵公告誡他“民不堪命矣”,而厲王則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他於是派遣衛巫監視誹謗厲王者,一旦聽到有人誹謗自己便將謗者殺掉。這樣,國人沒有誰敢言王過,人們在道路上以使眼色得方式表達對厲王的不滿。但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三年以後,國人終於將厲王流放到彘這個地方。據說古者三年大比,《周礼》載“鄉大夫之職,……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詩經》中所謂“三歲貫女”與“逝將去汝”,蓋與此制相關。然考銓地方官吏以確定其去留,雖村古制,然畢竟無以動國王。厲王被國人流放,蓋與周國當時的制度相關,仍須詳考。
古時的觀民風以補政之得失自是好事,可惜後世君王廢止此制,且越是後代帝王越是不觀民風。據說到了清代,有一讀書人因風吹書頁翻動,脫口而道“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乃至以此夷三族,株連三百餘人。像這樣的文字獄,還有誰敢直言諷上?自此以後,民怨不上達,皇恩不下蔭,由是而亡國滅家相隨屬,自不待言矣!
李君藏書房記鈔記
李君藏書房記鈔記
東坡作文,不喜單刀直入,而是左盤右繞,然後進入正題。然其盤繞文字雖多,卻凝煉出一個深刻的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生發開去,乃誠妙文。余因疑東坡心思如九轉回腸,殆其彎曲多少,無人得以知之矣。本篇《李君藏書房記》,其文字有三之二是在寫古今人讀書之事,然提煉出了古人得書之難,而今人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之主題。由是通篇貫串於這一主題,凸顯了李公擇當年讀書廬山白石庵之專之苦,亦歸勉今之後生當自勉。(按:李公擇 字元中,今屬安徽省桐城市人。北宋元佑間(1086—1093)與李公麟、李公寅同時舉進士,時稱“龍眠三李”。善書法繪畫,與黃山谷交游甚密,互有贈詠。)茲將全文附錄於後,
李君藏書房記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有適於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於人之耳目而適於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
自孔子圣人,其學必始於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老聃為多書。韓宣子適魯,然后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聘於上國,然后得聞《詩》之風、雅、頌。而楚獨有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於是時,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於禮樂,深於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於簡便,而書益多,世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茍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辭學術,當倍蓰於昔人。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於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余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己有,發於文詞,見於行事,以聞名於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於家,而藏於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無所用於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公擇之藏,拾其余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余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
《毛詩大序》作為十三經之一序,同時也是傳統詩歌理論之重要一篇,因冒熱録之,亦以重新學習古文論也。古者有遒人以木鐸記詩言,段注《說文》曰:“左傳襄十四年師曠引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杜云:木鐸徇於路,采歌謠之言也。何注《公羊》曰:五榖畢入,民皆居宅,男女同巷,相從夜績,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閒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戸,盡知天下。《食貨志》曰: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鐸徇於路,?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戸而知天下。”足見,自古便有採風之習,由是而觀民風,以佐正政之得失。以故《毛詩傳》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然此風古時亦有不從者,《國語》所載之周厲王便是其例。《周語》載周厲王很暴戾,當時朝中有邵公告誡他“民不堪命矣”,而厲王則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他於是派遣衛巫監視誹謗厲王者,一旦聽到有人誹謗自己便將謗者殺掉。這樣,國人沒有誰敢言王過,人們在道路上以使眼色得方式表達對厲王的不滿。但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三年以後,國人終於將厲王流放到彘這個地方。據說古者三年大比,《周礼》載“鄉大夫之職,……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詩經》中所謂“三歲貫女”與“逝將去汝”,蓋與此制相關。然考銓地方官吏以確定其去留,雖村古制,然畢竟無以動國王。厲王被國人流放,蓋與周國當時的制度相關,仍須詳考。
古時的觀民風以補政之得失自是好事,可惜後世君王廢止此制,且越是後代帝王越是不觀民風。據說到了清代,有一讀書人因風吹書頁翻動,脫口而道“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乃至以此夷三族,株連三百餘人。像這樣的文字獄,還有誰敢直言諷上?自此以後,民怨不上達,皇恩不下蔭,由是而亡國滅家相隨屬,自不待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