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哀弔鈔記

标签:
书法 |
文心雕龍·哀弔鈔記
哀辭與弔辭在古代是兩種不同的文體,而在今天則統爲弔辭,或曰悼詞。然在古代,凡是未成人而夭折者,祭悼只能使用哀辭;只有成年人死亡,才能使用弔辭。
作者首先評析了哀文,“短折曰哀”一語便界定了哀文的適應範疇。但後文所舉的秦之子車氏三良,不知被殺時是否成年,惜乎《詩經·黃鳥》並無記載。
接著作者例舉歷代哀文,平息其得失,最後指出“原夫哀辭大體,情主於痛傷,而辭窮乎愛惜”。惟其如此,屬文者“隱心而結文則事愜,觀文而屬心則體奢”,其最佳效果爲“情往會悲,文來引泣”。
最後作者評析弔辭,其社會作用爲“君子令終定謚,事極理哀,故賓之慰主,以至到為言也”。可見弔辭除了憑弔先人以外,還具有對異國災難等事的慰問,即所謂“追而慰之,并名為弔”。然而,作者在論述前代弔辭時,竟標舉賈誼的《弔屈原賦》爲楷模,然後論及揚雄之“辭韻沈膇”、班彪、蔡邕“並敏於致語”以及胡阮、王粲、禰衡與陸機等人之作。最後指出:“夫弔雖古義,而華辭末造;華過韻緩,則化而為賦。固宜正義以繩理,昭德而塞違,剖析褒貶,哀而有正,則無奪倫矣!”

前一篇:文心雕龍·誄碑鈔記
后一篇:文心雕龍·雜文第十四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