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6日

标签:
书法 |
《宋書·謝靈運傳論》鈔記
傳統的正史很少爲文學家作傳的,一般是將諸多文學家合起來作諸如《文苑傳》或《文學傳》之類的篇目。由於謝靈運在宋代的歷史地位較高,因而沈約做了專傳,篇末所附此論,其實乃劉宋以前文學史論,並非單獨爲謝所作,僅因為謝之聲望高二附於其傳末。
此傳論探討了文學若干問題,主要闡述了文學中文與情之關係,以及文學中的聲律問題。關於文與情這個命題,雖然作者開篇就提出了“六義”與“四始”,但並沒有涉及其風化與風刺等功能。然文中特別指出:“平子(張衡)艷發,文以情變,絕唱高蹤,久無嗣響”這一現象,然後提到建安以後文學“以情緯文,以文被質”。足見沈約看重情感在文學中的重要地位,文緣情發,乃可動人,此乃歷代文學之圭臬。然作者也偏重藻飾之作用,他極力讚揚二祖陳王“咸蓄盛藻”,說潘、陸“體裁明密”。對於盛行江左的玄風,作者並不以為然,他認為“託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爾”。
關於聲律問題,也正是沈約之所長,他作為永明體的倡導者,更是力主此說。他認為“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關於這一點,我們認為在文章中適當地注意音韻協調,自然會增強文章姿色。然而若片面地追求聲律,被“四聲”、“八病”所縛住手腳,二輕忽了文章的內容,則會走向流於形式的歧途。
總之,沈約的這個傳論,表達了沈約個人的文學主張,也表現了齊梁間文壇的某些特色。

前一篇:2021年07月14日
后一篇:2021年0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