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關於《文心雕龍·風骨》

(2021-05-21 10:48:33)
标签:

书法


關於《文心雕龍·風骨》
一、學術界對劉勰“風骨”說的理解
學術界對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有許多不同的解說,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種,“風意骨辭”說。認為“風”是指文意的特點,“骨”是指文辭的特點。持此說者甚多。例如,黃侃《文心雕龍札記》:風骨“二者皆假於物以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達思理,綱維全篇譬之於物,則猶風也。文之有辭,所以攄寫中懷,顯明條貫,譬之於物,則猶骨也。必知風即文意,骨即文辭……”。又,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也說“風即文意,骨即文辭,黃先生論之詳矣。”第二種,“情志事義”說。認為“‘風’是情志,‘骨’是‘事義’,兩者都是文學內容的范疇”,更具體說,“‘風’是作家發自深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規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現。”“骨”指“事義”,“就是表現文章主題思想的一切材料觀點邏輯的內容。”第三種,“風格”說。認為“風骨”是一種特殊的“風格”。此說也出現得比較早。劉師培在《論文章有生死之別》的講題中說:“剛者以風格勁氣為上,柔以隱秀為勝。凡偏於剛而無勁氣風格,偏於柔而不能隱秀者皆死也。”第四種,“剛柔之氣”說。認為“風骨”就是“氣”。此說最早見於清代,黃叔琳在《風骨》篇論“氣”的一段加頂批曰:“氣即風骨之本”,紀昀似不同意黃氏批語,另加批曰:“氣即風骨,更無本末;此評未是。”近人徐復觀同意并發揮了這一解說,他說:“所謂風骨,乃是氣在文章中兩種不同的作用;及由兩種不同的作用所形成的文章中兩種不同的藝術形相,亦即是所謂文體。”第五種,“情感思想”說。認為“風”是情的因素,“骨”是理的因素,“風骨”是情感思想的表現。第六種,“感染力”說。認為“風”是作品的“感染力”,馬茂元說:“風能動物,猶文章之能感動人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風便是文學作品的感染力。”風骨的特征“在於明朗、健康、遒勁而有力。”第七種,“精神風貌美”說。認為“風骨”是“精神風貌美”。

二、風骨
何為風?劉勰自己提到“風”來自詩之六義,“《詩》總六義,風冠其首,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因此,所謂“風”強調的是文章的感化作用,所謂“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深乎風者,述情必顯”,可見注重“風”形成的情韻是劉勰“風骨”論的重要方面。而這種情韻從何而來?在劉勰之前,曹丕提出過“文氣”說,劉勰也在“風骨”篇里引用曹丕《典論·論文》中的說法:“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曹丕認為才氣有清濁,源於天性,不是用力可以達到的。而劉勰引之而論,作為輔證,可見劉勰同意曹丕所認為的文章的情思是基於作者個人的天賦這一觀點。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從“風骨”篇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文章的“化感”作用來自文章之情思,而文章的情思又根源於作者的天賦。由此推之,作者個人的文學及各方面的天資、修養會極大的影響文章的風格,反之我們可以“以文見人”,這便又與當時盛行的品評人物相結合。
什么是“骨”?劉勰講到:“沉吟鋪詞,莫先於骨”,“練於骨者,析詞必精”,運用文辭首先要求有骨,析詞精方可有骨,可見,文辭不精練就沒有骨。“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征也”。身體沒有骨骼就立不起來,文辭沒有“骨”也立不起來。“骨”離不開思想,但是劉勰這里強調有思想并不一定有“骨”;要是瘠義肥辭,繁雜失統,那么也是無“骨”。“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語言端正勁直才叫有“骨”。那么所謂“骨”,便是對有情志的作品要求他的文辭精練,詞義相稱,有條理,挺拔有力,端正勁直。而古代常常以骨論人的方法,《人物志·八觀》:“是故骨直氣清,則休名生焉;氣清力勁,則烈名生焉。”骨,指骨相,指形體;而風,指氣韻,指精神風貌。由此可以看出“風”用來形容精神氣質方面,用以形容一個人的神情;“骨”,用來指形體狀態,通過“骨”來看一個人的外在,進而透視人的品格。劉勰“風骨”論的特點正在“風虛而骨實”這一特點上。所以可以將“風”視為我們對文章情韻的直接感受,以及從中得到的感化教益;而“骨”則可以視為對文章內容乃至體例的一種要求。劉勰認為“結言端直”的文章才可以稱為有“骨”,而有“骨”的文章才能立起來,才能給人以有條有理的強大說服力。這種文學鑒賞方面的“骨”同品評人物的“骨”又有了許多相似之處。

關於《文心雕龍·風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端硯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