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朋友的妈妈病危了,现在ICU病房,医生明确说了好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朋友在微信上对我说:即使我知道是花钱买时间,我也愿意这么做,如果没了妈妈我就真成了孤儿了。
那一刻我都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安慰朋友,失去至亲的痛苦,只有经历的人才会明了那份痛彻心扉。
朋友说:之前我无数次想过我妈到了这最后的关头,我一定不会给她插管,可是真到这一步了,我做不到。
我坚定的告诉朋友: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至少以后不会后悔,心里不会留下任何遗憾。
我真的特别理解朋友的心情,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哪能是靠理智轻易就能放弃的啊!
有的时候,我们共同讨论自己老了的时光,不少人都会轻飘飘的说一句,以后我会选择安乐死,谁也不拖累。但凡能轻轻松松说出这句话的人,几乎都是青中年群体,或许是中老年群体,离那一天还很遥远的时候,可以潇洒说出来这些话。
可是真正古稀的老年人又有几个能够轻描淡写的说出来,自己以后选择安乐死呢?一直深信,每个人去世之前,都会有着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眷恋,以及对活着的强烈渴望,只是生生死死,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去避免,死亡都是我们最后的归属罢了。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论回,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很多人都纠结过:在父母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是用钱买时间呢?还是果断的拔掉管子呢?
这个问题真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很多冷静的旁观者会理智的说:拔掉管子,让老人少受点罪,未尝不可。事实上有几个到自己头上能如此果断冷静呢?
也有经济上承受不起IUC病房的费用的,不得不含泪放弃,毕竟一天小两万的费用,甚至更多的费用,工薪阶层的家庭时间太久真是承受不起。现在的养孩子成本,教育成本,医疗成本都高,并且好多人都是“房奴”,说的直白点,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
因此我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尊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行事是没有错的。
世纪老人”巴金,1999年病重入院。
经过一番抢救后,生命终于保住了,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
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
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最后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
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
巴金曾说:“死”的逼近使人更宝贵“生”,更宝贵活着所能处理的光阴。人明白自己随时都会死去,他更不肯浪费时间,他要在这有限的余生里做好一些事情。
巴金无法做任何事情,更无法有尊严的活着。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可是巴金的孩子又会怎么想?
想解脱的?不想放弃的?又要怎么去换位思考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