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5月份开始缩量,但始终没有萎缩到应有的尺度。
本身从调整的时间---创业板月线已达4个月,空间---上证下跌波段振幅9%,创业板15%,深圳次新(399678)55%。这些指标来看,均基本到位。
从我的数据统计来看,恐慌信号从4月24号开始密集出现,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盈利指标已经到达历史的低位水平。年内新低家数已经达到1118家,创2015年5178点以来最高值。
这些信号都表明了市场出现了波段见底的特征。
但是,成交量就是始终没有出现到历史对比的低点,并在整个5月一直有些偏高。
这说明什么,正常分析即:市场虽已调整充分,但在这个区域一直有杀跌恐慌的卖盘出现,并一直不能停歇。
这些恐慌从信息面分析,主要是新股IPO和减持潮的双重压力下造成的心理恐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金融减杠杆和严监管下的杠杆资金的被迫退出,“闪崩”是近期出现的新名称。
从A股的波段逻辑来讲,每年大概有两次行情,每次行情的低点的一个重要信号往往是成交量萎缩到历史低值。从今天的数据来看,今年的成交量基本进入历史低值区域。
那市场缩量的心理逻辑是什么?
第一,政策的调整。
证监会重要职责之一是稳定市场,所以不要担心市场持续下跌后,政策不会调整。所以近期刘主席的低调已经暗示了信号。
所以在某某高调抨击IPO时,基本上证监会就找到了顺势而为的借口。
周末大股东减持政策的出台,和一周7家IPO的信号,基本表明了政策调整的态度。
这时,市场恐慌心理余波未尽,对IPO是否真正放缓仍存在猜疑。
第二,政策的确认。
上周末,iPO仅4家是有些出我的意料,我猜想可能是5-6家。看来,十九大临近,稳定市场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平心而论,一天一家,一年二百多家,对A股来讲,基本可以消化。但一天两家,三年下来,增加1500家,这个增速实在是太快了。
但A股的天然结构,尤其在偏弱市时,必然是一定是充分下跌之后才能迎来市场的稳定或是波段上涨。
所以,今年上半年一天两家的好处就很明显,让市场成功在6-7月前充分调整。并且IPO的任务可以提前完成(金融单位一般是有提前完成任务的诉求)
今天的缩量是市场恐慌心理完全释放并走向平稳的信号,如后期政策不出现大的调整,如IPO每周超过5家,那即使政策底后面出现市场底,今年下半年的行情也要如约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