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北原华清中学高六七一班离校50周年再聚母校活动花絮

标签:
转载北原聚会花絮 |
分类: 生活随笔 |
↓
2018年8月26日上午,华清中学高六七级一班同学聚集临潼秦皇温泉酒店,离校50年后再返母校华清中学的活动就此展开。到会共28人,有从渭南、西安、铜川来的学友,更有让人感动的从千里之外赶来的天津学友。位于骊山脚下的华清中学,是我们人生的起步之地,知识的奠基之地,也是我们心中的圣地。
↓ 2016年5月15日在西安五味十字建苑大厦聚会时的合影。插入两年前照片,对比岁月。
↓ 中午11时半,聚会的第一场宴会在临潼秦皇温泉酒店23楼的宴会厅隆重举行。年过七旬的学友们,忆当年,诉别离,说现在,场面热烈、真诚,浑然忘却年龄,又现当年童真。
↓ 这是宴会的一些小花絮。
你看这二位,邓生真和童邦才,在相机前还有些拘谨。嘴为什么闭得紧,因为他们正在吃东西。
↓ 这是陈双喜和杜锁强。他们在翻阅刚到手的《田舍翁赋闲集》。这是田建元同学新近出版的文集,赠送给到会的同学。
↓ 这位是刘冬娥。大半生从事教育事业,当年班上的美女,今日的胖老太。她也在认真地翻阅《田舍翁赋闲集》。
↓ 这位是杜锁强,高六七一班的团支书。当兵、从政,有很好的业绩。
↓ 前为李庚虎,曾在澄城县农行任职,后回到华县联社。后边是孙建忠,1968年参加海军的班上11名同学之一,转业到澄合矿务局。
↓ 这位是李海潮,别看照片上一脸慈祥,一旦论及军人,立现军官态度。
↓ 这位童邦才,在金融行业供职。多次聚会,他这是第一次参加,能拨冗参加,难得。
↓ 邓生真。在校时,长于文,曾更名邓基迅,大学时却学了数学专业,从事教育,曾任临潼马额中学校长。
↓ 这位是杨伯仲,从事过教育,多在教研单位工作,退休于临潼区旅游局领导岗位。他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之一。你看他眉飞色舞,情绪昂扬,正在给大家介绍聚会筹备情况呢。
↓ 这位是张麦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你看她兴奋激动之情,神态太生动了。后边是吕馨桂,也是教育工作者,令人尊敬的老师。
↓ 这个小合照是王晓鹏倡导的,或者说是争取的。他硬是要和几位女生合影,还把手放在女同学肩上。
↓ 这是杨伯仲和董钊(右)。董钊说,读了你的几首诗忆踏青山,我也写了一首,读给你听。
↓ 居中是王晓鹏,在校时叫王西水,曾为班长。学生时代就志趣高远,后为陕西日报高级记者。看看这个神态,手舞足蹈,不知介绍什么有趣的经历。左为周敦学,一生执教,有思想,有头脑,不盲从。右下角为周墩学的老伴。
↓ 周敦学眉飞色舞地给王晓鹏说过去班上的故事。
↓ 2016聚会花絮。乔化民是另一形象。右一为陈生平夫人。
↓ 陈双喜与周敦学。右一是薛朝霞夫人。
↓ 2016聚会时的薛朝霞。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2018聚会。
(由于图片只能上传100张,其他照片无法上传。)
↓ 2016年聚会时的几个同学,王生华、张根仓、田全斌、邓生真。
↓ 2016聚会花絮。杜锁强、冯军刚、杨伯仲。
↓ 2016年参加聚会的女生合影。吴菊芳、刘冬娥、张云凤、吕馨桂、王英丽。
↓ 2016年聚会时军人合影。董钊、杜锁强、孙建忠、李海潮、张生玉、乔化民、王志刚、田全斌。张生玉因身体原因未能出现在2018军人合影上。
↓ 踏青山战斗队步行串联可算是班史上重要的一笔,他们步行南下,直到韶山冲。左至右:田全斌、田建元、董钊、王志刚、杨伯仲、李海潮、王晓鹏。遗憾的是少了薛朝霞、康永利同学。
↓ 这位是张云凤。当过教师,后调到渭南市中级法院工作至退休。
↓ 田全斌在学校最有代表性的地方留影。
↓ 这是班上参加聚会的女生合影。左到右:王英丽、张麦肖、吕馨桂、刘冬娥、张云凤、吴菊芳。
↓ 合影留念者为:田全斌、董钊、王志刚、王生华、高合林、孙建忠、童邦才、陈生平。
↓ 这个组合意义非常明晰,当年班上蓝田县的三剑客:田建元、冯军刚、杜锁强。
↓ 这个组合的意义也十分明晰:高二一班在临潼的同学合影。
↓ 行恩高和李海潮合影留念。行恩高也是多次聚会中的第一次隆重出席。
↓ 又一个部分临潼同学组合:邓生真、王晓鹏、王志刚、王生华,一邓三王。
↓ 吴生年,千里迢迢从天津赶来聚会,特在此留念。
↓ 纪念文化革命中一起步行赴延安串连。分别是:张云凤、刘冬娥、孙建忠、杜锁强、陈生平。
↓ 杜锁强和陈生平合影纪念50年后返校。
↓ 又一个合影,兴奋的心情之下,当年踏青山的好汉们再次合影母校。左到右:田建元、田全斌、董钊、杨伯仲、王志刚、李海潮、王晓鹏。
↓ 田建元和田全斌合影留念。高二一班两个姓田的同学,这就有意义了。
↓ 文化革命中的红五星战斗队合影。他们背着铺盖打着红旗步行10天到达延安,也是班史上重要的一笔。左到右:乔化民、行恩高、邓生真、李庚虎、张云凤、冯军刚、刘冬娥、孙建忠、吴生年、杜锁强。
其中杜锁强、孙建忠、张云凤、刘冬娥等是另一拨,与红五星先后到达延安,在延安汇合。
↓ 这是高二一班的军人组合。前排左三人,田全斌、吴生年、王志刚皆是千里迢迢从天津赶来聚会的同学,曾让同学们大为感动。特别是田全斌,当时正在住院,为了聚会,提前出院。
↓ 高合林和李庚虎合影留念。高合林是同学中的插队知青。当时大部分同学回乡务家,他插队是令人羡慕的。
↓ 乔化民和华清中学校工唐老师留念。返校时间在暑假,学校基本无人,就是这位校工,与乔化民同村,忙前忙后招呼大家。
乔化民白须飘飘,为同学中唯一。他是公认的热心肠,重情重义,为组织聚会出力不少。27日的告别宴会上,情不自禁引吭高歌,赢得掌声。可惜没有照片。
↓ 这二位,高合林和杨伯仲,是这次临潼聚会的组织者。忙前忙后,长达几个月,确实辛苦了,大家都非常感激。
↓ 乔化民、王志刚、田全斌合影纪念这次返校活动。
↓ 这三位,李海潮、童邦才、周敦学,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个子高身体好,周敦学浑身充满活力,一如当年在校,排球足球主力队员。而李海潮,以七旬年龄坚持在浐河长年游泳,令人羡慕。
↓ 这是又一个集体合影。因在华清中学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拍照,便产生新的意义。特别是台阶,一般学校不会有这么多台阶。
↓ 这个组合的意义在于这些人都是澄城人或者与澄城有关。田全斌、鱼云峰、张云凤、孙建忠是地道的澄城人。而李海潮虽是大荔人,但上初中时在澄城的寺前中学,从澄城录入华清中学。李庚虎,华县人,在澄城担任农业银行行长多年,故亦列入澄城序列。
↓ 合影者为高合林、李庚虎、李海潮,一高二李。
↓ 鱼云峰与张云凤是一家,也在华清中学操场合影。
↓ 华中位于骊山北麓,依山而建,故台阶多是一大特点。在这里即使是坐着照相,也层次分明, 谁不挡谁,人人都能在母校完美露脸。
↓ 这是返回母校活动的高潮,李副校长亲自参加座谈会,并致欢迎词。这个会议室,是50年前的老会议室,坐在这里,自然是心中别有滋味。
↓ 坐着的是现在学校的李校长,站在旁边帮忙收拾麦克风的是热情的校工唐老师。校长致词之后,介绍了学校的发展与现状。华清中学现在成为全省的示范中学。学校楼顶”华清风范“四个大字,就是老校长权剑琴任省教育厅副厅长回校视察时的题词。
↓ 校长讲话之后,同学们自由发言,虽然事先并未虑及这个座谈会,但大家的发言似乎有备而来,有感而发,出口成章,饱含真情。此照是田全斌发言,深厚情感溢于言表,并诵读了他写的返校诗。
↓ 这是在李校长介绍学校情况时拍的,意在取后边幕上的字:热烈欢迎高67届1班同学50年骊麓情再回母校。
↓ 李校长讲话中,掌声阵阵,气氛十分热烈。
↓ 座谈会上,杨伯仲情不自禁,吟诵自己创作的诗歌。
↓ 你看看邓生真的气魄,一个道行很深的校长作派。
↓ 杜锁强在座谈会上发言,其情其态,岂是一个喜字能够描述。
↓ 数次不能参加聚会,这次专程赶来的行恩高,在座谈会上发言,声情并茂,并有诗诵。
↓ 当王西水要吟诵自己的诗时,却在手机上找不到了,全场为之急。紧急关头,李校长站起来,替他在手机上寻找。要在别人的手机上找东西,还真是一难,但李校长居然找到了,不得不佩服其眼光敏锐、思路敏捷。
↓ 当年上学时的平房教室、宿舍全都被高楼代替,只有这个位于行政院的会议室还在。这是会议室北面的形象,让人感慨。
↓ 当我们这些50年前的学子,今日的白发老人拾级而上时,这会议室还真有了别样的气氛和感觉。
↓ 这是参观校史馆后在留言簿上留言,由书法名家王晓鹏写主题,众位同学随之签名示敬。
↓ 50年前,华清中学的操场是在一进校门的地方,也是学校最低的地方。现在操场移到山上边最高处。你看这台阶,很有气势吧。上早操时,先要爬这么高的台阶,绝对可以收到锻炼的效果。回校的同学中,有一部分在这个台阶下失去勇气,终于未能上去。
↓ 这就是操场的一角。王晓鹏抓紧时间在垂柳下留影。
↓ 这是陈生平和王晓鹏在操场上的留影。
↓ 杨伯仲同鱼云峰在操场留影。此二位保持联系50多年,未有中断。
↓ 有勇气爬到操场上的同学,在跑道上合影留念。
↓ 这三人,邓生真、鱼云峰、周敦学在操场上留影,纪念他们曾在大学二度同学。
↓ 不要以为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老,我们也曾年轻。看看这张照片,1968年送同学参加海军时的留影,后边就是当年我们的教室。稚气未脱,土则土矣,但青春年少,充满活力。就是这些毛孩子,后来逐渐在社会上浮出水面,终成气候。
↓ 最后,发一张50多年前华清中学部分教师的合影,这应该是欢送教导主任潘自修老师调到渭南地区教育局的送行照。我们在校时,总觉得我们的老师很老,现在看来,他们多么年轻啊。
(花絮中不厌其烦地写名字,是为了10年后或更长时间再看的。)
前一篇:转载:郑欣淼骊麓行并序
后一篇:张正拴先生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