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麦积镇永庆村环线穿越黄家峡

(2025-05-18 09:53:55)
标签:

黄家峡

神农山

黄龙山

天水市麦积区

文史

分类: 散文随笔

文(图)/尤九成


麦积镇永庆村环线穿越黄家峡

 

黄家峡,《水经注》中将其与上源仙人崖段流程统称为“轩辕溪”,民国《天水县志》中称“黄家沟”,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永庆村东南,地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街亭景区神农山、黄龙山两座名山中间,为东柯河支流(南支)南河(《水经注》中称“轩辕谷水”)东源中上游,黄家峡上游即是仙人崖景区石莲谷,发源于麦积镇东部秦岭主脉二沟山以东绒草滩。这里秦岭绵延,森林密布,十里长峡,幽谷深潭,溪水潺潺,奇石林立,风景优美。黄家峡东北神农山与西南黄龙山(俗称“大龙王山”)翼然卓立,隔峡相对。神农山相传为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采药尝百草、率部族祭天之地,黄龙山为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栖息地。而距黄家峡不远的石门景区石门山一带秦岭主脉即《水经注》中刑马山,相传是轩辕黄帝带领部族活动过的地方,堪称“炎黄故里”,是天水及周边地区旅游揽胜、寻根问祖、户外探险的秘境胜地。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卷十七•渭水》记载:“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水出西南泾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西北经横水圹,入西北泾谷水。乱流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据天水地方史志专家、学者潘守正先生专著《天水史地考辨记》中专文《史载轩辕谷在街子镇》《黄帝诞生轩辕谷》与《麦积史迹述考》中论文《黄帝故里辨议》及《〈水经注〉天水及周邻河流释解》考证、释解,在东亭水(今牛头河)以下、伯阳谷水(今毛峪河)以上段由南向北汇入渭水(即渭水从南部纳入的支流,而非从渭水北部纳入)的支流唯有今天水市麦积区东柯河,《水经注》中泾谷水即今东柯河,“泾谷之山”即今麦积镇东北角七盘崖以西一带秦岭支脉,其地在净土寺景区以北不远,为东柯河支流(北支,亦称东支)北河(亦称东河)上游西源。“横水”即今东柯河北支北河上游东源石门河(发源于石门景区石门山西麓),“泾谷峡”即东柯河北支北河下游滩子头以下段温家峡。轩辕谷水即今东柯河支流(南支)南河,今天水市麦积区街亭古镇及镇南南河河谷就是《水经注》所载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地轩辕谷。“轩辕溪”指东柯河南支南河东源,即南河东源仙人崖以下至黄家峡段流程,流经仙人崖、石莲谷、黄家峡等风景区;南河西源发源于麦积镇中部贾家河东北扁坡沟,流经麦积镇杨何村道悔沟,在麦积镇王家碾村西北与南河东源轩辕溪(今黄家峡水)汇合后,经街亭古镇北向注入泾谷水(今东柯河)。另据民国哈锐、任承允、贾缵绪编纂《天水县志•山脉》记载:“(关岭)北出一支,为仙人崖,箕覆而前,侧立十丈,容禅林佛龛十余间,十里青松,冬夏蔚然,东柯西源之所出也。……又东北出一支,为改龙山,其北麓为街子镇,为黄家沟及水石崖沟之分水岭。”由此可见,仙人崖为东柯河西源。改龙山(又称“观龙山”)为黄家山(东柯河北支北河与南支南河支流神林沟分水岭)向西北延展分出的支脉,余脉直延展至东柯河支流北河与南河交汇的街亭古镇处,是东柯河北支温家峡与南支南河分水岭。黄家沟即今黄家峡,水石崖沟现指东柯河北支北河从西源地麦积镇东北七盘崖至麦积镇滩子村辖张家沟门段流程,但民国《天水县志》中“水石崖沟”显然指东柯河北支从北河西源地麦积镇东北七盘崖至北河下游温家峡段河谷。

11月26日,受表弟王小春之邀,与其子展、何旭红夫妇一行5人由麦积镇永庆村环线穿越了秘境黄家峡。按事先约定,早上9点乘坐王小春车从麦积城区分路口出发,经街亭古镇入轩辕黄帝诞生地轩辕谷(今街亭古镇及镇南东柯河支流南河河谷),于9:38时到达麦积镇永庆村阳洼庄(又称杨湾庄),将车停在永庆新农村健身广场。下车后,背起背包,穿过永庆新农村,由西北向东南黄家峡方向进发。领队王小春走在最前面,我为收队,走在最后面。出村后左拐向东沿一条两三米宽的水泥路稍前,又右拐向东南走过一座带护栏的水泥桥,视野豁然开朗,神农山与黄龙山(又称“大龙王山”)两山对峙,赫然映入眼帘,但见神农山犹如巨钟覆地,黄龙山仿佛巨鼎矗立,冬日的暖阳从两山中间的黄家峡上空升起。桥对面的一段路正在施工维修,路右侧山嘴平台处建有一处山神庙,坐北朝南,四周长着20多株白皮松,其中高大粗壮者竟然达20株,在天水境内极为罕见。山嘴下一条蜿蜒曲折、清澈荡漾的河流,就是东柯河支流南河东源中上游黄家峡水,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中将其与上源仙人崖段流程统称为“轩辕溪”。脚踩河中趔石由右岸到左岸,沿神农山西麓河流左岸一条两米多宽的砂土路而行,前行方向变为由北向南。过一段低缓坡路,下坡向左拐过一个山弯,进入河滩,路上布满了碎石。向右拐过一个山弯,进入黄家峡峡谷,前行方向变为西南向东北。稍前,河流又横在眼前,第二次脚踩河中趔石由左岸到右岸。峡谷陡然变窄,河谷中杂生着灌木丛,荒草过膝,河边草丛中一条小道曲折延展,一块白色巨石仿佛一个踞伏的巨蜥。出草丛又向右拐过一个山弯,前路又成一条两米多宽的砂土路面,前行方向变为由西北向东南。猛抬头,忽然看见河对岸神农山麓一个老人正赶着一群羊在陡峭的山坡上放羊。河谷中荒草丛生,散布着一些白色巨石,形如龟,状如兔,有的呈不规则形状,河流从石头缝隙中汩汩流出,叮咚作响。从黄龙山山麓的小道右拐过一个山弯后,峡谷顿时开阔,“V”字形峡谷中间出现一座圆锥状山峦,太阳从圆锥状山峦上空升起。河谷中出露着一片高低错落、凹凸有致的巨石,青褐色与白色混杂,酷似黄家峡上游石莲谷。溪流蜿蜒曲折奔流,“哗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小道旁出现一块黑褐色的圆柱状巨石,仿佛一棵大树的树桩,巨石前方又散布两块稍小的巨石,其中一块酷似麦积山。河对岸神农山麓荒草丛中出露一片青褐色夹杂白色的巨石丛,仿佛一群鱼向河流方向游动。再前,河谷中又露出一片高低错落、凹凸有致的巨石,呈青褐色,犹如工艺大师雕刻的浮雕。走过荒野巨石,奔流而下的河流又横在眼前,遂第三次脚踩河中趔石由右岸到左岸。神农山延展向河谷的山麓斜坡上出现一条延伸在荒草丛中的小道,由低缓斜坡小道而上而下,“V”字形峡谷中间的山峦愈加清晰,上空的太阳暖融融地照着,河谷底部长着茂密的灌木林丛,河流由峡谷深处奔流而出,如同绕在峡谷中的一条玉带。虽然草木大多已经凋敝枯黄,但河边道旁一片碧绿的草地仍然显露出生命的底色。沿河边草丛中的小道前行,靠近右岸的河中出现一块圆锥状白色巨石,形似神农山,状若金字塔。灌木丛、荒草覆盖的河滩上长条状、块状的不规则巨石密布,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回头眺望,黄龙山、神农山两山余脉向河谷延展交会成一个“V”字形,这一带黄龙山山坡上植被较为茂密,神农山植被较为稀疏,露出大片白色夹杂青褐色的岩石,天空一片湛蓝,如同画境。

继续前行,道路折向河滩,峡谷忽而开阔,“U”字形河谷中野草丛生,乱石密布,河床窄小。沿神农山山麓陡崖下河滩小道前行,荒草丛生的河滩出现一片巨石丛,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巨石横七竖八散布于河谷,道路消失于河滩。小心翼翼向前行进,第四次脚踩河中趔石由左岸来到右岸。峡谷被两侧山峦斜伸出的山崖挤成窄小的一隅,这里属两山交会处,夹在神农山、黄龙山两山中间的山峦愈来愈近,前方出现一处分岔路口。左面一处荒草丛中的小道折向河谷,我们沿黄龙山山麓斜坡上的小道右拐而上,爬上斜坡,对面神农山忽而出现一个丛林覆被的山沟,山沟中间上部矗立着一座圆锥状的山峰。王小春指着山沟半坡处一处洞穴说,这就是神农洞(又称“八海爷洞”),相传此洞直通神农山顶凌霄洞。这里已近神农山半山腰处的小山自然村。“V”字形峡谷愈来愈窄,沿黄龙山山麓陡峭的山崖下半坡小道缓慢前行。下坡,峡谷稍宽,道路消失于乱石遍布的河滩。河流又一次横在眼前,第五次脚踩河中趔石由右岸来到左岸。荒草丛生的河滩上青褐色的乱石遍布,道路再次消失于河滩,对岸山崖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处洞穴。稍前,河流又横在眼前,第六次脚踩河中趔石由左岸来到右岸。河滩上巨石林立,奇形怪状,大者如床、屏风、巨龟,稍小者如蛤蟆、鲤鱼、方凳,俨然走进一个天然的石头阵。忽而跨过巨石,忽而从巨石爬上爬下,忽而从巨石空隙中穿过,这一段路走得甚为艰难。峡谷愈窄,左岸是一段较为陡峭的绝壁,河流从巨石上奔流而下,形成一处小瀑布,发出清脆悦耳的轰鸣声。第七次脚踩小瀑布处巨石由右岸来到左岸,道路又消失于乱石遍布的河滩。继续前行,“V”字形峡谷中间山峦出现高低错落、状如“W”的三个峰头,两侧山峦余脉向河谷铺展而来。由丛林密布、野草丛生的70度斜坡小道爬上山腰,峡谷显得更加幽深。尽管太阳已经高高升起,但草地上仍然结着一层霜。站在高处回头眺望,“V”字形山峦中间的神农山主峰露出一隅,山顶的炎黄庙清晰可见。沿缠绕在半山腰窄窄的小道继续前行,坡度愈加陡峭。向下俯视,峡谷幽深,河流穿石过峡,蜿蜒曲折,如同一条玉带。山腰小道曲曲折折,仅容一人通行,路旁还长着一些酸刺,故而走得较为缓慢。走了一段路程,由斜坡上山腰小道折而向下,来到河边,站在一块大如牛的巨石上眺望,但见河谷中巨石密布,重重叠叠,高低错落。河流从一块长条形巨石两侧奔涌而下,形成两处小瀑布,发出“哗哗哗”的声响,穿过石缝,流向牛形巨石与对岸石崖夹峙的心形深潭,因形似盛物的器皿罐罐,故称“罐罐潭”。在罐罐潭边稍作停留,由罐罐潭左岸斜坡上一条隐于荒草丛中的小道上坡,路旁出现两株青翠的松树,再折而下坡,河流又一次横在眼前,第八次脚踩河中趔石由左岸来到右岸,道路再次消失于河岸荒草丛中。荒草丛中散布乱石,河谷中不时有巨石突兀而立。小心翼翼从山麓河床中出露的一片青褐色的条块状岩石走过,又是一个怪石嶙峋的巨石丛。河流又一次横在眼前,第九次脚踩河中趔石由右岸来到左岸。这一段河谷稍微开阔,河边立着一抉高大的圆柱状巨石,上面布满青色、黄色相间的条纹,仿佛一棵古树的树桩。河床上遍布长条状、扁块状的石头,仿佛不同种类的鱼,还出露着一块青褐色的巨石,上部大大小小的疙瘩凸起,犹如一只巨形癞蛤蟆踞伏在草丛里。山麓处一块长条形的巨石酷似一头鳄鱼隐伏在树下草丛里。

往前,河谷渐窄,河床中露出一片黑、白色怪石丛,正中九块白色瓣形巨石围成一个圆形,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前行方向两只手掌形巨石,掌心朝上,伸展向莲花石方向,欲采摘“莲花”。对面莲花石旁两个巨石如同两只巨形乌龟守护在“莲花”旁,其中一只白色的“乌龟”高高地扬起头,目视前方;另一只黑色的“乌龟”爬在“莲花”旁,两只“乌龟”头对头守护着“莲花”,堪称“双龟护莲”。

再前,河床中间出现两片淡青色的怪石,石上高低起伏,凹凸有致,仿佛一幅幅山水地形图。潺潺溪流从怪石中间的空隙流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听着轻脆悦耳的溪流声,脚踩河床中怪石第十次由左岸来到右岸。左岸山麓处河床中出露一片莲花状巨石,石上分布着淡青色与白色相间的纹理,“花瓣”倾向河流方向,酷似一朵睡莲。继续前行,走过一段河石遍布的碎石子路,河流再一次横在眼前。河流上有一根人工搭建的独木桥,小心翼翼走过独木桥,第十一次由右岸来到左岸。前方又是一片大大小小的巨石阵,重叠错落排布,其中一块上小下大的不规则圆柱状巨石昂然矗立,堪称天水“人祖石”。过巨石阵,由左岸攀爬上山坡。从山腰一下凹上凸的斜面状崖坎处向下俯视,河谷右岸惊现一卧龙状奇石,奇石酷似蛟龙侧首背山面水而卧,龙体矫健,通身鳞片,龙嘴微张,头角峥嵘,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堪称“蛟龙出水”,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溪水从“卧龙”颈部、腹部潺潺流过,卧龙奇石旁深潭密布,堪称“卧龙潭”。缓步从斜面崖坎下走过,顺小道下坡,又来到荒草滋蔓的河谷。这里已基本上没有路,所谓的路只是与小溪并行的河岸荒滩。寻路而前,河谷出现一大片凹凸不平的不规则平面状石丛,石丛两边分立两块高大的奇石,中间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门坎。左面一块奇石形似“天碗”,右面一块背临河水的奇石酷似一只扬头张望的乌龟,堪称“神龟守岁”。过石门坎,逼仄的峡谷无路可行,然左侧山峦伸展向河谷的余脉出露出一片凹凸有致的怪石,正好可攀爬前行。脚踩怪石而上,小心翼翼走过一段斜面状石崖。由崖面而下,又来到河边。这里左侧陡崖略微前倾,河床中巨石散布,溪水从巨石间隙流过。河谷中央竟然还长着一株丛生的树,分枝呈倒伞形向上伸展。王小春脚踩河中巨石最先过河,又帮助其他人逐一过了河,第十二次过河由左岸来到右岸。由河边灌木丛生、野草滋蔓的荒野寻路而前,道旁出现一酷似仙人掌的巨石,兀立于河谷。前方无路可走,遂由仙人掌巨石处上坡进入河谷右侧丛林,丛林中藤条缠绕、荆棘丛生。走了一阵,转为下行,沿斜坡而下,走过山峦余脉出露于外的青褐色岩石,又来到河谷。前方又出现两块相对的巨石,其中一块状如兔子隐伏,另一块状如猪豕奔突。穿过两巨石,走过一片浮雕状的青褐色岩石,猛抬头,“V”字形峡谷中间的山峦映入眼帘,愈来愈近。河谷山嘴处又出现一片与两侧山峦相连、伸展于河谷中的怪石,第十三次过河由右岸来到左岸,河边出现一块状若羊驼的巨石,身形高大,细长的脖颈伸向河中饮水,堪称“羊驼喝水”。沿左岸河滩稍行不远,第十四次过河由左岸来到右岸。河谷中怪石嶙峋,巨石林立,又是一处天然的石头阵。过石头阵,前方出现一块长形巨石横陈河谷,仿佛一只头朝右侧山峦、脚向河谷伸展、仰面朝天躺卧在峡谷中的猿猴,堪称“猿猴卧谷”。爬上卧猿石而下,再次由陡峭的山坡上坡进入丛林。出林丛下坡,又进入河谷。这一段河谷中长有稀疏的乔木和灌木丛,兀立一块状如农家麦垛的奇石,酷似麦积山,堪称“麦积谷丰”。

继续前行,河谷中长着高大的落叶乔木,巨石散布,巨石堆叠的空隙处水潭、水坑遍布。脚踩巨石跨过水潭、水坑,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踩准踏稳。向右爬上峡谷右侧山峦余脉伸展向河谷的灰褐色岩石。由岩石上方缓步而下,河谷中鱼状的巨石横陈河床,巨石下溪流潺潺,水潭幽深。河谷中部一座麦垛状的山脉突兀而立,将黄家峡峡谷一分为二,这里是一处分岔路口。脚踩河中巨石小心跨过河,第十五次过河由右岸来到左岸。

由分岔路口右拐沿溪边山峦伸展出的窄窄的岩石小道进入麦垛状山峦西南的一条“V”字形峡谷,峡谷两侧山势险峻,丛林密布。走不多远,潺湲的河流占据了整个河床,又一次横在眼前,遂脚踩河中趔石第十六次过河由左岸来到右岸。这里峡谷两面峭壁对峙,危崖耸立。两侧的山峦将河谷挤压成一个狭窄的V形通道,河流在窄窄的河谷底部伸展,故称“一线天”。河流右侧略呈半弧形的山峦余脉伸展出一段马蹄状的悬崖绝壁,岩壁上有一段槽形凹坑,上覆稀疏的落叶乔木,形成一处天然的仅容一人通行的小道。在王小春引领下,由凹坑边小道攀爬而上,脚踩半崖山岩,小心翼翼紧贴陡峭的岩壁缓步而行。由于在悬崖绝壁上行走,下方是峡谷深潭,这一段路步步惊心,甚为惊险。继续前行,峡谷豁然开朗,但见峡谷巨石林立,溪流较为湍急。清澈的山溪沿一鲸鱼状巨石两侧流过,在岩石断层处奔流而下,形成几处小瀑布,哗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由悬崖绝壁小心翼翼缓慢下降,山麓处又是一处光秃秃的陡崖,几乎无处借力攀援下行,只得时而后背靠崖面两手攀岩、时而转身面朝岩壁用手抓住绝壁岩石下行。缓慢下降到河谷,终于艰难地走过了一线天。峡谷里鱼状的巨石、片状的怪石遍布河谷,前方河床巨石丛中还有一块高大的人头像巨石,面部轮廓分明,圆睁双眼,鼻梁高挺。在小春帮助下,由鲸鱼状巨石处跨过湍急的溪流,脚踩巨石过河,第十七次过河由右岸来到左岸。稍行,又由人头像巨石旁第十八次过河由左岸来到右岸。河谷中无路可行,遂由右侧陡崖巉岩攀援而上,紧贴岩壁由陡崖下部外凸的石岩狭隙上缓慢前行。下行临河谷处又是一处陡崖,幸好陡崖上长有一株枝条丛生的灌木可借力,后背朝岩壁、左手抓住枝条,右手掌抓住外凸的岩石缓慢降到河谷。这一段行程尽管不长,但与先前一线天处走过的路同样惊险。

来到河谷,但见河谷中巨石横陈,重叠交错,或立或卧,多彩多姿,溪流在乱石间蜿蜒流淌。由巨石而上而下,寻路而前,进入右岸旁长有落叶乔木和竹子的丛林。由山崖而上而下,再一次来到河谷。河谷中矗立着一块乌龟状巨石,侧面看状若一只大头鞋,塞满整个河床,溪流由巨石侧面断层奔流而下,形成一处深潭。巨石上有一天然平面,上书“天河注水”四个红色行草大字。丰水期水由陡峻的石崖上一天然缺口飞泻而下,形成瀑布,故被称为“漾水崖”。由右侧石崖狭隙旁长有落叶乔木的斜坡而上而下,再一次来到河谷。两侧山峦余脉伸展向河谷的巨石将河道挤压成窄小的一隅,水流湍急。这里的巨石与别处不同,与山峦连在一起,或倾斜或平铺展向河谷。左岸一片巨石状若恐龙,右岸一片巨石状石巨龟,堪称“龙龟戏水”。第十九次由右岸龟状巨石跨步过河来到左岸恐龙状巨石龙头处,龙头处有一天然平台,左侧石崖下部略微内凹,阳光刚好照到这里。这时已是中午12:59时,遂坐下来歇息吃饭。

吃过午饭,因左岸悬崖绝壁无路可行,遂第二十次由左岸恐龙状巨石跨步过河仍回到右岸龟状巨石处。由右侧陡崖绝壁上坡又下坡,再一次来到河谷。这一段河谷被对峙的山峦挤压成窄小的一隅,怪石交错,深潭密布。紧贴右岸岩壁而行,从一高低错落的天然石台阶而上而行,曲折湍急的河流由高处向低处奔涌而下,形成一处小瀑布。两侧山峦褶皱,余脉倾斜状伸展出一片犬牙交错的青褐色怪石,岩石纹理清晰,层次分明。沿犬牙交错的怪石上缓慢前行一段路,峡谷渐宽,两侧山峦余脉伸展向河谷的片状巨石与河床中高低错落的巨石交错、重叠,湍急的河流由巨石间隙奔流而下。第二十一次由右岸片状巨石跨过河流来到左岸一船形巨石之上。从左岸巨石上寻路而前,稍行不远,又第二十二次由左岸巨石跨过河流来到右岸。这里地势较为开阔,河谷右侧出现一密林丛生、坡度平缓的山坡。爬上山坡进入丛林,从半坡丛林中穿梭而前,下坡又一次来到河谷。河谷右侧山麓处是一笔直的陡崖,第二十三次脚踩河谷中巨石跨过河流从陡崖下而过,又来到河谷右岸。河谷右岸出现一片长有低矮野草的平地,平地上高低起伏的巨石重叠堆砌成一蝎子状巨石,巨石旁还长着稀疏的落叶乔木,这里地势略微开阔。由蝎子状巨石的尾部翻越而过,再次爬上河谷右侧斜坡进入丛林,下坡再次到河谷。河谷左岸有一状若穿山甲的巨石,与右岸一蝌蚪状巨石相对,这里溪流较为平缓。由蝌蚪状巨石临河的侧面而过,爬上丛林密布的斜坡。沿山坡行进了一段路程,下坡又来到河谷。

左侧山峦下河谷中长着一片茂密的低矮丛林,而河谷右侧是一处丛林密布的陡坡石崖,下临溪水,山麓处崖壁光滑,无法逾越。行至此处,不知前行方向,遂分成两路探路而行。王展由河谷右侧爬上陡峭的山坡进入密林探路而行,王小春脚踩河中趔石第二十四次过河由河谷右岸来到河谷左岸,穿过丛林,我与何旭红夫妇跟随其后。由左侧山峦伸展向河谷余脉临河处向外凸出的一块岩石攀爬而上,行进数米,但见山峦陡峻,巉岩奇崛,下面溪水漫溢,无路可行。遂原路返回第二十五次过河仍旧回到河谷右岸。我与何旭红夫妇走在一起,爬上河谷右侧庵房梁向南延展而来的支脉陡坡,进入斜坡上的丛林。丛林下覆盖着厚厚的一层落叶,散布着一些石块。沿与河谷平行的方向小心翼翼从树木的空隙中穿行。走了一段路程,大家在斜坡上会合。前方出现一道长而宽的沟壑,遂沿沟壑边缘向山脊方向攀爬而上,我们前行的方向也由西北向东南变为东北向西南。原先计划是逆黄家峡溪流溯源穿越而上,到达仙人崖石莲谷,但渐渐离黄家峡谷越来越远。

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体力消耗过大,攀爬山坡的这一段路走得缓慢而吃力,走了20多分钟行至半坡处,已累得气喘吁吁。大家坐在铺满落叶的地上歇息了一会儿,喝了口水,沿马鞍状山脊继续向上前行。走着走着,丛林中出现了一条隐秘的小道,爬上一处长有两株高大、青翠松树的低峰,又是一个延展在沟壑边缘的斜坡。在长有松林的高点处抬头远眺,沟壑远处一座山峰高低起伏,凹凸有致,酷似一个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睡美人。沿林间小道继续前行,走进山脊右侧的一片茂密的落叶松林,道路逐渐平坦,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层松针,仿佛土黄色的地毯,走在上面甚为舒适。在山脊处高点回头眺望,神农山巍峨耸立,仿佛一个巨钹,又似一个巨形珍珠贝。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15:55时终于爬上了马鞍状延展的山顶,山脊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这里是一处分岔路口。坐下来歇息时抬头远眺,但见群山苍茫,笔架状的山峰与宽窄不一的沟谷相间,风景优美。

歇息了一会,在王小春带领下,右拐沿山脊向西北行进,我们前行的方向也由东北向西南变为东南向西北。小道在山脊上曲折起伏,翻过一个树木稀疏的山梁,又是一个灌木丛生的山冈。走过一段野草滋蔓的山脊小道,又由一酷似神农山的山峦左下方山腰小道而行。沿小道走出山峦,16:32时走进麦积镇境内一条宽约4米的砂土农路。这里山谷相间,农路修建在山梁之上,山梁两侧沟谷纵横,又是一处分岔路口。沿砂土农路向左行进可达麦积镇陈山村,我们则沿砂土农路右拐前行,方向仍为东南向西北。路上碰见一个附近村子的村民,小春向他问了一下路。稍行不远,山冈处道分两条,又是一处分岔路口。砂土农路由山冈右侧向下折向庵房梁方向,我们由山冈左侧山梁上的一条土路前行。前行不远,土路消失于田野,遂沿山脊梁顶前行。走过梁顶的一片农田,马鞍状的山脊上出现一片青翠的松林。

走出松林,沿马鞍状的山脊继续前行。山峦连绵起伏,两侧沟壑纵横,植被茂盛。走过一个山冈,又是一个山丘。当由一个稍低的山脊而上,沿一个向东北延展的山脊在野岭上走了一段路程后,走在前面的领队王小春发现走错了路,遂原路返回,沿山岭左面向下,进入半坡近山顶处一条隐秘的小道。这时已是下午5点多钟了,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一行人还在荒山野岭上跋涉,心中不免有些着急,脚下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走过两山脊交会处的一个“V”字形豁口后,小道拐在了山脊右面,折向北面黄龙山方向,道旁立着一块不锈钢四棱柱状牌子,上书“麦积国家森林公园,编号:919号”12个红色大字。继续前行,进入山脊上一片遍布落叶乔木的密林。密林中长有酸刺,荆棘丛生。在山峦右侧的半坡丛林中穿梭了约20多分钟,前方出现一处陡崖。在从山坡下陡崖时,王展不慎被陡崖边的一株酸刺挂伤,幸好无大碍。下陡崖,丛林中出现一处渠沟状凹槽形通道。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天色越来越暗,王展打开了头上戴的头灯,照亮了前行的路。走过丛林中低崖(俗称盖塄)左下的一条小道,于18:01时终于走出了丛林,来到麦积镇杨何村通往黄龙山的大路上,不禁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里是一处分岔路口,左拐向西北方向下行通往麦积镇杨何村,右拐向东北方向上坡通往黄龙山,我们左拐沿4~5米宽的砂土路向麦积镇杨何村方向前行。稍行不远,前方出现一个“丅”字形分岔路口。由分岔路口处向右继续直行,路边山腰处建有一座山神庙,庙旁立有一块石碑,碑阳面有原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题写的“大龙王山”4个金色大字,石碑左上书“岁次丁酉仲春”。

过山神庙,又是一段坡路,这时已是黄昏时分,天空出现一片橙黄色的晚霞,一轮圆月从东边黄龙山上升起。从早晨到现在,我们已经在路上跋涉了近9个小时,体力不支,而离起点永庆村还有较长一段路程,王小春遂打电话让一亲朋开车来接我们。过黄龙山,沿延展在山脊上的水泥路上坡走到半坡处,向右转头,俯视黄龙山下的永庆村已灯火阑珊。走上山冈,又是一段延展在山脊上的下坡路。路旁立着一块巨大的宣传牌,又是一处分岔路口,向左直行通往麦积镇杨何村,沿宣传牌处右拐下坡可达麦积镇永庆村。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们由宣传牌处右拐而下,前行方向也由东南向西北变为西南向东北。稍前,又是一处分岔路口,由于晚上不辨方向,右拐走到一处苹果园地里,才发现走错了路。遂原路返回到分岔路口处,左拐而下,路的两边是高过人头的茂密芦苇杂草,完全把人淹没其中。走出芦苇丛,是一条通往麦积镇永庆村的水泥路。亲朋的车早已等候在此,这时已是18:38时,遂上车沿盘山水泥路而下,回到起点麦积镇永庆村。下车转乘来时所坐的车,王展开车拉着我们经东柯大道返回麦积城区。

麦积镇永庆村穿越黄家峡,最高海拔1468米,全程9.64公里,累计爬升305米,是为环线穿越轩辕黄帝诞生地上源麦积镇黄家峡秘境的一次户外探险活动。所走线路犹如一只不规则高腰长靴,又一次战胜了自己,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尽管路程并不长,但难度高,强度大,风险系数高。路途中悬崖、峭壁、险滩、急流、深潭随处可见,愈往峡谷深处行进愈加艰难,频繁脚踩趔石过河,好些路段几乎无路可行,只能从河谷两边陡坡或绝壁爬升、下降,因此黄家峡堪称天水境内穿越难度最大的峡谷。为安全起见,建议户外运动爱好者慎入黄家峡,以免发生危险。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方能求得真知,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只有躬身力行,知行合一,才能获得真知灼见。人生就是一场单向度的旅行,生活既有柴米油盐,更有诗和远方。我们都在这场旅程中寻找人生的方向、价值和意义。人生需要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只有勇于挑战和尝试,亲身走过幽谷,跨过陡崖、险滩,越过高峰,经历各种各样的人生起伏,战胜困难和挫折,才能在人生旅途上走得更高、更远,也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人生才能多点璀璨、少点遗憾。

 

参考文献: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3.1.

潘守正释解·《〈水经注〉天水及周邻河流释解》,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11.

民国•哈锐、任承允、贾缵绪编纂/潘守正点注•《点注〈天水县志〉》,2010.6.

潘守正著•《天水史地考辨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2.

潘守正著•《麦积史迹述考》,胶印出版,2014.12.

天水市麦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天水市麦积区志(1985—2007)》,北京:方志出版社,2019.9.

 

作者简介:尤九成,字泳春,号秦亭山人,生于1970年10月,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人,天水地方文史学者、作家、诗人,《天水市麦积区志(1985—2007)》《麦积史话》主要编撰人,《麦积年鉴》创编人,麦积区第五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子在伯阳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麦积区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陇右文史学会副秘书长,区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麦积区书法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等团体会员。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水市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被中华文艺学会授予“中华文艺诗文名家”称号,荣获天水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天水市第一届科学研究暨麦积山文艺奖,论文《三国古战场木门道考》被省地方史志学会评为优秀论文。著有《麦积历史人物》(与潘守正合著),发表诗文800多篇,诗文散见于《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中国诗词年选》《中国当代诗词》《中国当代诗词大典》《中国当代诗词作家》《中国民间诗人新编(诗词卷)》《中华诗词名家典藏》《中华诗语(诗词卷)》《星星》《中国诗人档案2017年卷》《甘肃史志》《甘肃历史学术研究论丛》《人文天水》《甘泉镇志》《双玉兰志》《街亭古镇》《苏蕙文化研究文集》《蕙风过处》《天水诗词》《麦积诗词》等书刊,《屈坪村水潭门池塘改造及文化活动广场工程碑记》被甘泉镇屈坪村村委会刻石,先后荣获第三届世界华人爱情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铜奖、第二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三等奖、第四届“孔子诗歌杯”全球诗人作家创作大奖赛特别优秀诗人奖等。

 

2023.1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