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桥镇黄蛟沟、松树沟穿越断石山,重走红军长征路

(2024-12-21 08:56:20)
标签:

利桥镇黄蛟沟

麦积区

重走红军长征路

文化

文学

分类: 散文随笔

文(图)/尤九成


利桥镇黄蛟沟、松树沟穿越断石山,重走红军长征路

利桥镇黄蛟沟、松树沟穿越断石山,重走红军长征路

 

黄蛟沟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利桥镇西南,为红崖河支流。蛟,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通常隐居在湖泊、深潭、江河之中。黄蛟者,黄龙也。因沟谷山溪、水潭中曾发现大型金黄色大鲵(娃娃鱼),从外形看极像传说中的龙。当时的人由于科学知识有限,误以为是龙,故称黄蛟沟。

7月6日,我随天水畅游休闲户外群从利桥镇黄蛟沟、松树沟穿越断石山,重走了当年两当兵变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的利桥镇黄蛟沟这一段路。天水畅游休闲户外群是天水一个较为活跃的户外活动群,群主二师兄是天水户外运动达人、资深户外运动强者,领队无痕是熟知天水山川地理的金牌领队、资深户外运动强者,十多年间几乎走遍了天水及周边户外活动线路。早上7:30与领队无痕从秦麦高速路口坐上所包中巴客车,车由麦积城区经东柯大道、街亭古镇上天宝高速公路,8:53时从利桥镇下高速公路,经利桥镇利桥村、吴河村红军街于9:37时到达利桥镇姚家坝北部的黄蛟沟沟口。红崖河在姚家坝村拐了两道大弯,形成一个天然的阴阳鱼状太极图。

车停在姚家坝北的公路边,下车后,但见一条清澈透亮的山溪奔涌而出,注入红崖河,“哗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这就是黄蛟沟水。在领队无痕带领下,驴友们一行28人三三两两,有说有笑,沿黄蛟沟水右岸一条宽约1.52米的土路由东南向西北逆黄蛟沟水行进,有两三个驴友还带着孩子。这条土路左边临河,右面倚山,两旁森林密布,绿树成荫。漫步在林间小道,看幽谷绿野,听溪水和鸣,处处皆是风景。由于昨天刚下过雨的缘故,空气十分清新,路上坑凹处不时出现一潭一潭的积水。我紧跟领队无痕走在最前面,走过三四处坑凹积水路段,突然路旁山崖下惊现一条1米多长、细鞭杆粗的王锦蛇(俗称菜花蛇),迅速从崖下向山崖攀爬而上,消失在草丛中,领队无痕及几个胆大的驴友还走上前近距离拍了照片和视频。在山路拐弯处,沟谷稍宽,V字形山谷终于露出青山夹峙、一水中流的本来面目。时天气晴朗,天空被大片白云包裹,只露出一隅湛蓝。拐过一个山弯,路旁山峦伸展向河谷的斜坡愈加平缓,路边长着一株毛桃树,树上挂满毛桃。稍前,沟谷忽而开阔,右面山坡下平台处出现一个仅有数户人家的小村子,房屋全都是早年间修建的土木结构瓦房,历经风风雨雨,年久失修,这就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利桥镇黄蛟鱼村(隶属蔚民村)。过黄蛟鱼村,忽然一个农妇带着一条大狗向我们走来,驴友纷纷避让一旁,等农妇领着狗过去后继续前行。路上长着一簇簇马莲,路旁长着十多棵高大的核桃树,核桃树上结满核桃(俗称壳头)。河对岸(左岸)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山峦上重重叠叠覆盖着密密的松林,呈垂直带状分布。再前,河谷变窄,道路两旁树木伸出的枝条密密匝匝交错在一起,将道路的上部几乎全遮住了,成为一处绿阴通道,路上又出现数处坑凹有积水的路段。拐过一处上部长满绿树的土崖,路旁出现一丛丛不知名的白色野花,圆圆的花盘像向日葵,但是它的周围是白色散开的,中间是黄色圆球,开得十分娇艳,非常耐看。

继续前行,路旁又长着两棵结满核桃的核桃树,比原先见过的更加高大、粗壮。野草滋蔓丛生,一丛丛茎杆粗壮的野蒿长得极盛。抬头眺望,左右山峦一高一低,V字形山谷正中出现一个形如大鹏展翅飞翔状低峰,山峦上空全被灰白色的云包裹,宛若一幅水墨山水画。转身向河谷对岸观看,但见青山叠翠,满目碧绿,山峦几乎全被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松林覆盖,河谷处却长着密密的落叶乔,层次分明。走在曲曲折折通向幽谷深处的山路,我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行者,正在奔赴心中的诗和远方,这不正是户外徒步活动的意义所在吗?

由于行走快慢不一,行进队伍逐渐拉开了一段距离。我由于拍照、赏景,渐渐落在了整个队伍的中间。又是一段满是泥泞的路段,车辆碾压成的两道凹坑中还留有一潭潭积水。沿着高低起伏、时宽时窄的道路继续前行,边走边赏景,离V字形山谷正中的山峦愈来愈近。仔细观瞧,远处夹在两山中部的山峰如同一个向右斜放的葫芦。再前,前方出现一个分岔路口,岔道口茂密的松林将道路一分为二,松林旁还立着一块宣传牌,上书:“珍爱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明天”。一个热心的男驴友正站在岔道口指路,以防走在后面的驴友走错道路。在他的指导下,我左拐进入岔道口左面的山路,前行方向由东南向西北变为东北向西南。前行不远,绿树掩映的山道上出现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淌的溪水,这就是黄蛟沟水。前面的驴友脚踩趔石已过河,我拿出涉水鞋套套在鞋上正欲过河,群主二师兄从后面赶到,让我帮后面的驴友过河。他问我走穿越线路还是走休闲线路,我说走穿越线路。群主二师兄说走穿越线路的人在前面走远了,让我快走,遂脚踩趔石跨过河流,疾步向前追赶。过河后,浓荫蔽日的山路向左拐了一道弯。走着走着,右边出现一片茂密的松林,松树与松树密密匝匝紧挨着,密不透风。走过松林,又是一处绿阴通道,道路两旁树木伸出的枝条交错在一起,将道路的上部遮得严严实实。拐过一道山弯,又是一道山弯,右面山崖灌木丛一根向下伸展的树枝上绑着一个红布条,上书“BPM12”。向左拐过一道山弯稍前,潺潺流淌的河流又横在眼前,遂脚踩趔石第二次过河,从黄蛟沟水右岸来到左岸。由林荫遮蔽的低缓坡路而上,赶上走在前面林荫道上一男两女3个驴友并超过了他们。拐过一道山弯,河流又横在眼前,遂遂脚踩趔石第三次过河,从河流左岸来到右岸。沿低缓坡路前行不远,河流中横卧一块青褐色巨石,酷似一只千年老龟在清溪中游动,脚踩趔石第四次过河,从河流右岸来到左岸。继续前行一段路程,第五次脚踩趔石跨过漫溢河道的河流,从河流左岸来到右岸,终于赶上了走在前面走穿越线路的领队无痕及其他驴友。

沿夹杂石块的砂土路前行不远,河流从路左面丛林遮蔽的窄窄河道中奔涌而出,水流湍急,煞是好看。驻足停留片刻,继续前行,清澈见底的溪流又平铺在道路中间,散落在河底黄色、黑色、青褐色、黑色、白色碎石清晰可见,第六次脚踩趔石跨过河流,从河流右岸来到左岸。谷地忽而开阔,丛林深处出现一片野草丛生的草地,荒草过膝,一大片油菜花长得极为茂盛,谷地右面丛林下竟然还隐藏个一个有数户人家的村庄,数座灰瓦土房修建在河谷平台,背靠青山,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这就是文家坪村。由于住户已全部搬迁,小村静寂无声。远处,V字形山谷左面山峦陡峭,右面山峦平缓延展,天空大部仍然被灰白色的云包裹。从野草滋蔓的草地过文家坪,步入茂密的丛林深处,又是一处林荫道。路左面长着一片落叶乔木,右面长着一片茂密的松林,树干高大笔直,密密层层的树叶把树林封得严严实实。走在长有稀疏青草的林荫道上,心情舒畅,甚为惬意。走过松林,又是一处低矮落叶乔木交叠的林荫道。再前,河流又横在眼前,遂第七次跨过河流,从河流左岸来到右岸。继续前行,道路变成一条窄窄的小径。河流在河滩处一分为二,沿曲折小径穿过灌木丛生的河滩,第八、九次连过两次河流,再一次来到河流右岸。谷地略微开阔,茂密的松林中间露出一片长满青草的草地。穿过草地中间的小径,再次进入密林。继续前行,河流右岸山麓斜坡上出现一条1米左右宽的林荫道土路,一面临河,一面倚山。这一段河流下切较深,河床狭窄,河流在曲折窄小的沟谷中奔流。行走在山麓斜坡的林荫道上,能清晰地听见溪水奔流的声音。

山路蜿蜒曲折,坎坷不平,时而平坦,时而崎岖。从缓坡拐过一个山弯,又是一个山弯。河流湍急奔流的声音、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粗重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一切显得真实而美好。我走在整个队伍的后面,走在我前面的是一个戴着遮阳帽的长发美女,身穿白色上衣、黑色长裤,身背背包,手拄手杖,步伐轻快而有力。在山路转弯处,山峦向河谷延展而来的斜坡露出一片鱼鳞坑状凹凸有致的山体,怪石嶙峋,仿佛艺术大师雕琢的一件艺术品。

拐过山弯,透过路旁茂盛的树枝低头俯视,河流从四五块直立的片状巨石与椭圆形巨石中间的空隙奔流而下,形成一处小瀑布。前行不远,透过密密匝匝的树枝俯视,又是一处瀑布。遂将背包放在路旁,与无痕、松柏等驴友从路边斜坡小心翼翼下降到沟谷近距离观赏。但见森林密布的山峦余脉从两边铺展而来,形成一个U形河沟,河沟中间布满苔藓的片状巨石、三块巨石垒成的伞状巨石与三四块长条状巨石连亘而成的蜈蚣状巨石堆叠、交错,瀑布从河沟中间堆叠的巨石空隙喷涌而下,形成一大一小两条瀑布,左面小者细如绳,右面大者如同一条温婉的羊脂玉带。瀑布下方有一湾深潭,波光粼粼。

驻足观赏了一会,由斜坡而上重新回到河流右岸路上继续前行。稍走不远,透过路边浓密的树枝俯视,河沟又出现两个瀑布,稍高的一处瀑布从光滑的石壁跌落而下,下方又是一处深潭,稍低处潭水从槽形石床经两巨石中间跌落而下,又形成一处瀑布。山路曲折不平,走过一处半崖岩隙处置有一圆木蜂箱的山坡,从林木间隙向下俯视,一瀑布从石崖高处飞泻而下,跌在突兀岩石上又奔流而下,铺散开来,势若奔雷,水花飞溅,比先前的更为壮观。

拐过一个岩壁裸露的山弯,河沟中又是一处连环瀑布,遂走至跟前近距离观赏,但见河流从高处河床顺凹槽形石壁飞泻而下,在一天然巨锅状石槽处形成一处深潭,又沿巨锅状石槽边沿陡然跌落而下,在石壁半崖、河沟底部连续又形成两处瀑布及两处稍小的巨锅状石槽潭水,这就是龙潭子,又称“三锅水”“三窝泉”,堪称天水一处地质奇观。石槽潭一带附近岩石为花岗岩,经过流水经年累月数万年的冲刷,形成3个从上而下排列的石锅状潭水,上面的最大,直径有6米左右,中间的有3米左右,最下面一个呈开放形的潭水溢出石潭向前又成溪流。因水潭中曾发现大型金黄色娃娃鱼(大鲵),时人误以为是龙,故称龙潭子。

过龙潭子,松林深处出现一个野草过膝的草地。过草地,穿过丛林,沟谷忽而开阔,豁然开朗,沟谷平台处长着一片茂密的松林,道分两条,又是一个分岔路口。向右从松林小道沿黄蛟沟前行经利桥镇猴儿石入两当河谷可达两当县北端的金洞乡前川村、两当县太阳寺,这就是当年红军所走的长征路,只不过我们所走的红军长征路是当年红军所走天水利桥段路线的反方向而已。我们在领队无痕带领下,从松林左拐过河,向松树沟方向前行,前行方向由东北向西南变为西北向东南。这里已属黄蛟沟水上游,河流水量变小,成为一条清浅的小溪。沿野草丛生的小径走入密林,道路变成一条1米左右宽的野径,两旁全长着松林,这里的松树长得特别高大、粗壮、笔直,松林似海、郁郁葱葱,看来称“松树沟”名副其实。道路上还横着两三株翻倒的松树,行人只能高抬起腿从树干上跨过。从一低缓坡路左拐,又一次走进松林深处。沿着松林中一条行人走出来的小径行进了一段路程,松林中一条1米多宽的土路出现在眼前,土路上长着低矮的野草,铺满松针,脚踩长满低矮青草的松软野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一段路走得很舒适。前方又是两株横在道前的松树,这里的松树密密匝匝挤在一起,笔直而高大,密不透风。从左面低缓坡路而上,又一次走进一条长满青草的丛林野径,只不过路旁丛林中除松树外,还有一些高大的落叶乔木。道路忽而变宽,成为一条宽约1米、青草丛生的林野小路。出松林,道路又变窄,成为一条仅容1人通行的林荫小道。路旁长满茂盛的蕨类植物,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这就是黄蛟沟水支流松树沟水。跨过小溪,沿丛林小道前行不远,小溪又横在眼前。第二次过小溪,丛林中的山路随地势不断抬升。走了一段路程,来到松树沟垴山麓脚下,抬头眺望,前方从两边铺展而来的山峦交织成一个“V”字形,这就是断石山向西南延展而来的支脉。这里属两山峦交会处,坡度相对比较平缓。跟随走在前面的林中语等驴友,由V字形山脊中点而上,迂回向V字形马鞍状山峦右侧山脊缓慢爬升,终于攀爬上了山顶。说是山顶,并非断石山主脉最高峰,只是断石山向西南延展而来的支脉上一小高峰而已。站在山顶观看,山脉宛若一条蜿蜒曲折的游龙,横亘在茫茫林海中。龟背鱼脊状的山脊两侧,密林遍布。山脊上生长着高大的落叶乔木,青翠欲滴。山脊上有一浅U形山坳,地处山脊凹处低点,地势相对较为平坦,适于吃饭休息。这时已是13:46时,大家三三两两坐在山坳处一横倒的树木旁,拿出随身携带的熟食开始吃饭,边吃边谈。我吃了些葱花饼、桃子及领队无痕赠送的凉粉,体力得到补充。又铺上地席,懒洋洋地躺在地上,甚为惬意。

稍作歇息,在领队无痕带领下,由山坳处向右面山脊而上,山脊上长着一丛生的高大乔木,6株树干呈倒伞形向上伸展,直插云霄。稍前,由山脊另一面密林丛生的斜坡缓慢而下,翻过断石山,向利桥镇后沟方向行进。穿过丛林密布的缓坡,跨过倾倒在林地上的落叶乔木,进入利桥镇后沟上源。后沟上源夹在斜坡之间,无水流,地势相对平坦,高大笔直的落叶乔木随处可见。走出密林,丛林密布的浅沟中出现一条小道。走着走着,小道渐宽,小道左面出现一条浅浅的水沟,淙淙流水从长满苔藓的巨石缝隙中流淌。走了一段路程,沟谷忽而开阔,沟谷中出现一个被丛林包裹在中间的空旷草地,野草过膝。过草地,再次进入密林。出密林,小道拐在了左面斜坡向河沟铺展而来的山麓边沿,河床被两侧山峦余脉挤压成一条狭窄的通道。溪水流过狭窄深沟,从数丈高的石壁上急折而下。沿斜坡边沿小道向左拐过一个山弯后,前方出现一个坡度约70度左右的斜坡,丛林密布,林野铺着厚厚一层落叶,小道渐渐消失于山峦陡峭的斜坡,遂跟随前面驴友留下的脚印,手拄手杖,重心后移,时而用手抓住斜坡上的树枝,从陡峭的斜坡小心翼翼缓慢折而向下。驴友笑谈人生帮助一女驴友缓慢下坡,并大声呼喊让走在前面的驴友等一等。走着走着,斜坡上出现一条浅沟。顺浅沟而下,终于赶上了在半坡等我们的领队无痕、林中语及一美女驴友,半坡上出现了一条小道。沿曲折的林间小道下到沟底,一条清亮的小溪从树木掩映的山崖上奔流而下,哗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沟底形成一处清澈见底的小水潭,这就是后沟水。站在小水潭边,用手掬起清凉的溪水洗了脸,洗去脸上的汗渍,顿时神清气爽。

跨过后沟小溪,继续前行,林野中一片蕨类植物长得十分茂盛。小道蜿蜒曲折,从林野伸展向远方。道旁兀立着倒圆锥状、麦垛状、带鱼状等形状的巨石,石上长满苔藓,河流又横在眼前,遂脚踩趔石第二次跨过后沟水,由溪流右岸来到左岸。眼前出现一个青草遍地的山坡,视野豁然开朗,两侧青山铺展而来,交织成一个V字形。走着走着,道旁出现一大片白色的不知名的野花,随风摇曳,绽放着自然的美。伸展在左面斜坡边沿的林间小道时而近河沟稍宽,时而延展在斜坡边沿紧临河沟十分窄小。走在路上,河水在山涧深沟哗哗哗奔流的声音不绝于耳。走过一个开阔的斜坡草地,沿小道又走到河沟边,路旁一种酷似韭菜但比韭菜高大的野草长得非常茂盛。清澈的河水从青褐色的巨石丛流过,水量显然比先前大了许多。仔细观瞧,河中一块青褐色巨石仿佛一只乌龟在河中游动。脚踩趔石第三次跨过后沟水,由溪流左岸来到右岸,进入沟谷河滩。河滩上灌木丛生,野草滋蔓,怪石嶙峋,形状各异,巨石大者如巨牛、鸵鸟、鲸鱼、麦垛,上覆一层绿色苔藓。后沟水在狭窄的沟谷中曲折奔流,水流较急,水量较大,故这段路频繁脚踩趔石过河。当第八次过河由右岸来到左岸,但见河谷中依山就势斜斜地铺展着一块长两三丈、宽丈余的巨石,巨石上分布着青褐色与黄色相间的条纹,清澈的河水从巨石上流过,将巨石冲刷出一个V字形凹槽,在凹槽处形成一个小水潭,又从数丈高的巨石崖面奔泻而下,形成一处瀑布,堪称“花石清流”。

沿临河小道继续前行,小道坎坷不平,时而折在河的左面,时而拐在河的右面。当第十三次过河时,一处绝美的双瀑映入眼帘,但见河流从两块状若刺猬的巨石中间流过,在一块凹凸有致的青褐色巨石上分成两股,从巨石斜面跌落而下,流进一个天然的石槽,形成两个瀑布,堪称“后沟双瀑”。驻足观赏了一会儿,沿临河小道继续前行。V字形山谷赫然映入眼帘,这一段山峦较为陡峭,将河谷挤压成窄小的一隅,河滩上横卧着一块似床状的巨石。过巨石,延展在河流右面的小道紧贴崖壁,愈加逼仄。第十四次过河从右岸来到左岸,走过一段青松叠翠、松林掩映的山谷,又是一段延展在左面山麓的石板路,凹凸不平,犬牙交错,这段路甚为难行,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小道右面湍急的溪水奔流中狭窄的河沟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从石板路缓慢下行折到谷底,河流又横在眼前,遂第十五次过河从左岸又来到右岸。前行不远,河流又横在眼前,河床中卧着一块巨石,酷似一头巨猪。第十六次过河从右岸来到左岸,从山麓斜坡与圆锥状巨石中间而过,又是一段夹在石崖与突兀石块之间的凹槽形下行小道。走出凹槽形小道,道路顿时变宽。拐过一道山弯,走出山谷,已到利桥镇姚家坝通往蔚民村的公路上。但见一个清莹的水库被青山翠岭环抱,水波荡漾,烟波浩渺,水量充足,这就是利桥镇蔚民水库。群主二师兄、领队无痕及一个未走穿越线路的女驴友正在谷口公路边等我们。左拐沿公路前行约90米,坐上所包中巴客车,待所有驴友到齐后乘车回归。

利桥镇黄蛟沟、松树沟穿越断石山,全程13.54公里,所至最高海拔1869米,累计爬升602米,累计下降631米,所走线路构成一个不规则的侧面人头形,又一次战胜了自己。参与这次户外活动者先28人,其中13人在领队无痕带领下由利桥镇黄蛟沟、松树沟穿越断石山到利桥镇后沟,再从后沟走到利桥镇蔚民水库,走了穿越线路;另外15人在群主二师兄带领下由利桥镇黄蛟沟走到快至松林沟处原路返回,走了休闲线路。这一条线路青山叠翠,幽沟深林,瀑布连环,龙潭连缀,风光优美。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更何况利桥镇黄蛟沟一段路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是一条中国革命胜利之路。我们一行人沿着红军的足迹前行,不畏艰辛,在欣赏沿途美丽风景的同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长征精神。当年红军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矢志不渝,是为了信仰而走,而我们则是带着一种不忘初心、重温历史、怀念过去的记忆在走,接受了一次精神和思想上的洗礼。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既有平坦宽阔的大路,也有崎岖坎坷的小道,充满未知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怀揣信念,勇敢前行,就一定能够战胜艰难险阻,抵达光辉的彼岸。

 

作者简介:尤九成,字泳春,号秦亭山人,生于1970年10月,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人,天水地方文史学者、作家、诗人,《天水市麦积区志(1985—2007)》《麦积史话》主要编撰人,《麦积年鉴》创编人,麦积区第五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子在伯阳的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麦积区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陇右文史学会副秘书长,区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麦积区书法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等团体会员。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水市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被中华文艺学会授予“中华文艺诗文名家”称号,荣获天水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天水市第一届科学研究暨麦积山文艺奖,论文《三国古战场木门道考》被省地方史志学会评为优秀论文。著有《麦积历史人物》(与潘守正合著),发表诗文700多篇,诗文散见于《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中国诗词年选》《中国当代诗词》《中国当代诗词大典》《中国当代诗词作家》《中国民间诗人新编(诗词卷)》《中华诗词名家典藏》《中华诗语(诗词卷)》《星星》《中国诗人档案2017年卷》《甘肃史志》《甘肃历史学术研究论丛》《人文天水》《甘泉镇志》《双玉兰志》《街亭古镇》《苏蕙文化研究文集》《蕙风过处》《天水诗词》《麦积诗词》等书刊,《屈坪村水潭门池塘改造及文化活动广场工程碑记》被甘泉镇屈坪村村委会刻石,先后荣获第三届世界华人爱情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铜奖、第二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三等奖、第四届“孔子诗歌杯”全球诗人作家创作大奖赛特别优秀诗人奖等。

 

2024.7.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