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吴家寺村崇庆寺

标签:
吴家寺村崇庆寺天水崇庆寺甘泉镇吴家寺村麦积区甘泉镇散文随笔 |
分类: 麦积史志 |
文(图)/尤九成
天水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几乎每一个地名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包含着一个故事。
在天水市麦积区甘泉古镇,有一个村子名叫吴家寺,位于甘泉镇东北部,地处东柯河中游河谷,西倚秦亭山,东临东柯河,马跑泉镇石咀通往街亭古镇的石(咀)街(亭)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这里曾是天水至汉中古道之一,附近尹家店子古代一度是过往客商歇脚住宿的地方。距此不远处的甘泉镇八槐村柳家河,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投奔侄儿杜佐寓居过的地方。
http://s3/mw690/003iZH8Izy78P5WeWeSd2&690
http://s2/mw690/003iZH8Izy78P5XW2CR71&690
我是甘泉镇屈家坪村人,母亲的娘家在吴家寺村。我自小便跟随母亲徒步翻越秦亭山去吴家寺村转亲亲(走亲戚),此后多次来到这个村子走亲戚,看望外祖父、外祖母和舅父、舅母等亲人,延续亲情的路。外祖父是一个慈祥、善良、宽厚的长者,早年为生计做过“货郎”,曾肩挑货担走街串巷,向附近村民售卖日用杂货,晚年虔诚修心拜佛。每天早晨起床洗脸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恭恭敬敬地在自家堂屋上坡里香炉中点燃一支香。舅父、舅母中,除三舅是小陇山林业局职工外,其余都是朴实的农民,对我全都疼爱有加。所以我对吴家寺村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我真正了解吴家寺,才是近年间的事。
吴家寺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子,似乎与其他村子并无二致。但直到我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后,我才发现,吴家寺村和天水好多村庄一样,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地方。
吴家寺村属于天水典型的以姓氏加地方古建筑名称而命名的村子。吴家寺村起源于何时?全村住户姓氏以何姓居多,却没有一户吴姓人家,何也?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大舅及表弟何旭红陪同下,对吴家寺村进行了考察。
http://s13/mw690/003iZH8Izy78P60ojPC0c&690
http://s2/mw690/003iZH8Izy78P61jsshc1&690
吴家寺村有一处寺庙称崇庆寺,地处吴家寺村中部,坐西向东。寺院门前是一条水泥硬化的窄窄的公路,即由马跑泉镇石咀通往麦积镇街亭(原属街子乡,2004年撤乡并镇后划入麦积镇)的石街公路,公路两旁耸立着一盏盏节能型太阳能路灯。寺院山门为一排陈旧的土木结构马鞍架青瓦土房,居于正中,朱漆红门,左右各有3间瓦房与寺门相连,仿佛一户普通人家的院落,东面紧邻石街公路。如果不是寺门的门额红纸上书写“崇庆寺”三字,你很难发现这是一处历史极其悠久的寺院。
崇庆寺内一进两道院,分为前后两院。由寺院门洞进入前院,左右各是两排砖木结构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中3株高大的古柏,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浓密的树冠如同一把把绿色的巨伞将寺院遮盖得严严实实。据笔者与表弟何旭红实地测量,树围达3米,树干直径近1米,树高约18米,已逾千年,据林业专家测算为树龄1000年左右的北宋柏。古柏中间置放着一个高大的焚香鼎炉,形状奇特。前院左侧一排建筑,依次建有镇江王殿3间、客房2间及库房1间。镇江王殿居中,单檐硬山顶式建筑,前为宽廊,立有四根朱漆明柱,殿内自东向西塑有看庙将军、朱将军、镇江王(即杨四将军)、方神、龙王5尊神像。北面一排建筑均为马鞍架青砖瓦房,共5间。由于年久失修,青瓦上又覆一层蓝色彩钢,均为接待客人的客房。前院西面,由高大的古柏树下而过,是一排青瓦土木结构马鞍架房,为进后院必经之过厅,也是诵经堂,左右两耳房各有1间为禅房,为住寺居士诵经拜佛场所,内存有9块清代木对联。过门厅,进入后院,由红砖筑砌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处气势雄伟的殿宇矗立在台地之上,为新建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计3大间,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起脊瓦兽,东、南、北三面均为明柱走廊,四角飞檐檐角上翘,形如大鹏展翅,显得轻盈灵动。殿内正面塑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3尊神像,前方中间塑十八罗汉中的2尊罗汉,释迦牟尼佛像正前方又塑消灾延寿药师佛像,共计6尊神像,眉清目秀,和善可亲。侧面各塑罗汉8尊,连同释迦牟尼佛像前方2尊罗汉共计18尊,统称十八罗汉,为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各具神态,栩栩如生。殿前悬挂着大红灯笼,门额上方悬有天水市书协副主席、北道区文化馆馆长屈德洲2006年五月题写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字体酣畅遒劲。前檐北侧悬有一口铁钟,两侧山墙绘有壁画。殿前方建有一六角攒尖状焚香鼎炉,四周栽植着柏树、竹子等植物,气韵清雅。
http://s12/mw690/003iZH8Izy78P65DXrJbb&690
http://s16/mw690/003iZH8Izy78P66FyyP0f&690
由寺院而出,过寺院门前石街公路,东侧是一处宽广的文化广场,占地约800多平方米,全用水泥硬化。文化广场东侧建有大戏台(舞台),坐东向西,与公路西侧的崇庆寺相对。大戏台正对崇庆寺,为唱戏酬神的百姓舞台,正好应了天水“爷庙对戏楼”的俗语。大戏台南侧并排建一座三层楼房,为吴家寺村综合服务中心,设有村委会阵地、村文化室及村卫生室。戏台前方生长着3株古槐1株古榆,四株古树相距很近,枝干呈环抱状,虬枝苍劲,直插蓝天,宛若四个西北汉子站成圆圈状,举头仰望蓝天,齐刷刷伸展双臂拥抱太阳,又仿佛四位阅尽世事的老人正诉说着人间沧桑。据笔者与表弟何旭红对古树测量,古槐中,北面最大的一株树围达5.1米,据林业专家测算树龄约1200年左右,为唐代所植。因虬枝揽云,枝叶浓郁,多半个戏场全在树荫底下。西面一株树围4.85米,东面最小的一株树围3.73米,3株古槐均高约19米左右;北面一株古榆,树围达3.1米,高约19米。4株古树虽干粗皮糙,但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如此大的古树,在天水也较为少见。
吴家寺村文化广场既是戏场,也是体育锻炼场所。广场两侧安置了篮球杆、乒乓球案和健身器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总有村民在文化广场进行体育锻炼。从早到晚,常有老人坐在树荫下乘凉聊天,乐享安康。广场西北角立有一块高达2米的巨石,位于古榆西侧,巨石主色呈淡黄色,中间有褐色长条状花纹,巨石正面大书“吴家寺”三字,由原天水书委书记张津梁题写,背面书《吴家寺古槐保护记》,载有:“东柯古槐,吴家寺尤甚。崇庆门前供奉祥瑞,其生命沧桑,溯可唐朝……”等文字。广场北面是一条排洪渠,广场南面是一条农路,路两旁栽植着两排高大笔直的白杨树。
http://s3/mw690/003iZH8Izy78P69R4Yi92&690
http://s9/mw690/003iZH8Izy78P6aPVc4d8&690
崇庆寺始建何年无从考证,据传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当地流传后秦姚兴(394~416年在位)时按秦州胜迹规划,上有刚刹寺(在马跑泉镇李家坪村绣锦山),下有崇庆寺,南有崇福寺(在麦积镇属街亭古镇改龙山)。按天水国学大师董晴野撰《崇福寺重修碑记》记载:崇福寺“然于戊午间,佛宇毁之于火,捡其残砖破瓦之属,见有‘弘道’二字,故知唐建无疑”。结合吴家寺村古槐树龄,可以断定,崇庆寺兴建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址在吴家寺村后八台地,为天水建寺较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千余年来,崇庆寺经多次兴衰,历朝均有维修重建。民国27年(1938年)9月,吴家寺村后山山体崩裂滑坡,泥土摧毁寺庙,在危急关头村民紧急将佛像搬至吴家家庙现址。吴、何两姓是吴家寺村原有的最早住户,民国时期村中吴家与何家因家族矛盾发生斗殴,结果吴家败给何家,吴家赌气全部外迁,庙产全部归崇庆寺。故村中现今无一户吴姓人家。民国28年,国民军十三教养院吴家寺分院驻进寺院近10年,一些伤兵对政府怨声载道而对寺院佛像多有毁损。共和国成立后,崇庆寺驻过解放军部队,后又办过学校,做过生产大队(村委会)办公室、村保健站。1985年宗教政策放宽后,逐渐恢复寺院。2002年,信士、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建成大雄宝殿。
http://s8/mw690/003iZH8Izy78P6cmbQP07&690
http://s9/mw690/003iZH8Izy78P6dc1WEa8&690
崇庆寺南为吴家寺小学,校园内新建有两栋教学楼,一派现代气息,但校门却是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始建于民国时期,青砖筑砌,上方是民间马鞍架房形式构造,呈等边三角形;下方呈长方形,深红色的朱漆大门,门洞上方呈圆拱形,饰有镂花的砖雕,正中书有“吴家寺小学”几个大字,白底黑字。校门左右书写有一幅楹联:“此为蒙养始基求进步;务望髫年志学惜分阴”,亦为白底黑字。中西合璧,保存基本完好,依稀还留存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寺院与学校、文化广场紧邻,寺院居士拜佛诵经,校园书声琅琅,文化广场则笑语盈耳。
http://s2/mw690/003iZH8Izy78P6eW7o501&690
http://s3/mw690/003iZH8Izy78P6fWCiu32&690
千古兴替,岁月悠悠。吴家寺村唐槐宋柏,一株古树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默默地见证着世事沧桑。当我们漫步吴家寺村时,无不感受到天水厚重而瑰丽的历史文化。
20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