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城吴砦,美丽三岔
标签:
古城吴砦美丽三岔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吴砦古城碧峪沟森林公园 |
分类: 散文随笔 |
文(图)/尤九成
三岔乡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部渭河两岸,地处秦岭山脉北麓林缘区,渭河河谷地带,东邻东岔镇,西接元龙镇,南靠秦岭与利桥乡接壤,北临渭河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镇、拓石镇隔河相望。陇海铁路、310国道、“宝兰客运专线”穿境而过,东西跨度48公里,交通便捷。全乡共有17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总人口3373户15282人。区域面积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65亩,主导产业为花椒种植业。三岔乡政府驻吴寨村,俗称“吴砦城”。
http://s9/mw690/003iZH8Izy6Ld8ZHFOw18&690
太碌隧道
http://s7/mw690/003iZH8Izy6Ld9DAamq86&690
安定团结桥
三岔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据1972年出土于吴砦公社吴砦镇的仰韶文化遗物——尖底瓶及八九十年代修建乡政府及吴砦初级中学大楼时发掘出的陶壶、陶罐、骨针、石斧、用火灰层等古人类文化遗迹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原始先民就在今三岔乡一带繁衍生息。三岔乡吴砦城,南宋时即为抗金名将吴璘的屯兵重镇。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吴璘任秦凤路(治今陕西风翔)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在秦州城(今天水市秦州城区)及区境北部为金兵所占的情形下,为防金兵继续南侵,在今陕甘川一线布兵,选渭水南、秦岭沟口较高处台地建堡寨,初称“吴寨”,后改名“吴砦”,与金沿渭河、吴砦城、皂郊堡(在今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天水军(在今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一线形成对峙局面,多次展开拉锯战,为南宋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守住了西北门户。据清《秦州直隶州新志》载,原吴砦城四面都有土筑城墙,设东、南城门各一座,在南城墙外挖有城壕,东、西、北三面处于渭河和秦岭沟河三面环绕的台地上,形成自然屏障,实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要塞。上世纪70年代,修筑元东公路时,城墙被毁,城壕被填。1989年,吴砦城及城隍庙被北道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2/mw690/003iZH8Igy6LdaknqJb61&690
吴砦城隍庙
http://s3/mw690/003iZH8Izy6LdaDWRsSf2&690
三岔镇古牌坊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划秦州东南部73村置三岔厅,厅治初设三岔(今利桥乡散岔村),因其地附近有散岔、东岔、西岔,故厅名“三岔”。不久迁建吴砦(今三岔乡吴砦镇)。从此吴砦又称名“三岔”,后建三岔城。清代“三岔厅”辖域,相当于今麦积区党川、利桥、东岔、三岔四乡镇及元龙镇部分以及陕西宝鸡市拓石镇、凤阁岭镇等地。“吴砦”,这个以抗金将领吴玠、吴璘之姓命名的地名,彰显了秦陇人民对在此筑城、为百姓保家卫国的抗金英雄的敬仰之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秦州州判纵司燖建三岔镇牌坊,并陆续建戏楼、水陆寺、娘娘庙、春台观、火神庙、龙王庙等。从此,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商贾不绝于道。吴砦再次成为入陕通川的水陆交通要道。民国2年(1913年),秦州设为天水县后,将原从秦州分置的三岔厅并入天水县,吴砦设警察分所。民国10年(1921年)改为天水县第六区。民国24年设利川乡,民国26年设三岔镇,辖今三岔、东岔2乡地域。1950年,从三岔镇分出东岔乡,1951年三岔镇改名吴砦乡,1952年析置太碌乡,1954年再分出巨寺乡,1955年11月3乡仍并为吴砦乡。1958年9月,吴砦并葡萄园公社。1961年7月,设吴砦公社。1968年,并入葡萄园公社部分地方。1985年7月撤天水县设区后,改称吴砦乡,隶属天水市北道区。乡人民政府初驻太碌村,后迁驻吴砦城。2003年9月,北道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并立远乡。至2004年1月,立远乡撤并于东岔镇、吴砦乡,原立远乡辖龙凤、盘龙、立远、交川、腰庄、大沟6村并入东岔镇,咀头、关庄、集村3村并入吴砦乡,形成现区划,并将吴砦乡改称三岔乡。2005年1月,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后,三岔乡隶属天水市麦积区。
http://s4/mw690/003iZH8Izy6LdaXIJaz13&690
吴砦城隍庙古槐
http://s11/mw690/003iZH8Igy6LdbtLm420a&690
三岔镇古牌坊
三岔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较多,现存古迹有吴砦古城、城隍庙、“三岔镇”古牌坊、水陆寺、古城墙、南城壕壑口遗址、古栈道遗迹等。沿310国道自西向东有碧峪沟省级森林公园(在佘家门村)、柏林观(在太碌村)、吴砦古城(在吴寨村)、药王洞、朝阳观、大雄殿、金龙山等风景名胜。
http://s14/mw690/003iZH8Izy6LdbKPJ814d&690
吴砦古城风光
http://s1/mw690/003iZH8Izy6LdbWq6TSd0&690
吴砦城丁字街
2014年8月9日,由天水市新闻摄影学会主办、麦积区三岔乡政府承办,在天水市委政策研究室《决策参考》主编汪成保、天水市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年葆东带领下,天水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文学、摄影爱好者及部分在外三岔籍人士等组成的“吴砦古城摄影采风活动”组一行42人,驱车前往三岔乡吴砦古城进行了摄影采风活动。
http://s12/mw690/003iZH8Izy6Ldc6A3zl1b&690
吴砦新建三岔厅牌坊(胡爱祖书)
http://s14/mw690/003iZH8Igy6LdcrzjGJ7d&690
吴砦古城民居门楣
上午7:00时,前往吴砦古城采风的人员在秦州区天河大酒店门口集合后乘坐大巴车出发,于7:48时到达麦积区高速公路盘旋路口,接上麦积区会员后,经麦积区渭滨南路,沿310国道向吴砦古城驶去。途经马跑泉镇、伯阳镇、元龙镇,9:06时,车停在三岔乡碧峪沟口。时雨后初晴,渭河水滚滚东流,远处山顶云雾缭绕,蔚为壮观。按照活动安排,采风组人员下车,沿公路步行来到北峪村口,荡荡悠悠走过“安定团结桥”,安定团结桥为渭河上10座吊桥之一,是三岔乡唯一的一座“吊桥”。单看桥的名字就颇含和谐安定之意,据同行的三岔籍汪成保主任介绍,这里为陕甘交界处,渭河南岸属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渭河北岸属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建河村,建河村是宝鸡市最西边的村子,因这里是“秦陇界”,故将这座建在渭河上连接陕甘两省的吊桥命名为“安定团结桥”。吊桥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是渭河两岸村民过渭河去建河乘火车或彼此来往的必经通道。采风组人员纷纷拿出相机,选取各自角度对“安定团结桥”拍照。三岔籍会员郭彦龙介绍说:在北峪村北峪嘴还有一处北峪嘴古栈道遗址,为先秦时期文化遗迹,因时间关系,未能前去亲眼目睹,实为憾事。参观完“安定团结桥”后,我们乘坐的汽车再次启动,沿310国道向东,直奔吴砦古城方向而去。车行一段时间后,过太碌村、闫西村,从310国道右拐便进入吴砦古城,沿公路徐缓上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麦积区新阳籍人、国防大学副教育长、少将胡爱祖题字的新建三岔厅牌坊,靠310国道一侧山崖新建有仿古式城墙,车上坡后再次右拐,在拐角处公路两边生长着4棵高大的古柏,仿佛忠实的士兵守护着吴砦古城。大巴车于9:53时抵达三岔乡政府,乡政府田乡长盛情接待了采风组一行,并倾听了乡政府干部关于三岔乡历史文化及吴砦古城的保护开发情况。之后,采风组一行开始了真正的吴砦古城采风之旅,参观吴砦古城。
http://s4/mw690/003iZH8Izy6LdcBHVmz93&690
聚精会神(闫映昌老人)
http://s15/mw690/003iZH8Izy6LdcRFNL06e&690
喜在心头(何敏祥老人)
三岔乡吴砦古城位于三岔乡境渭河南岸的一个台地之上,保存有东城门洞、部分不完整南城墙、南城壕壑口遗址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立“三岔镇”牌坊。吴砦镇街道是天水境内典型的丁字街,乡政府就位于丁字街的中点,出乡政府大门直行,约50米左右就到达吴砦城隍庙。门上大书“城隍庙”三字,门前立有《重修吴砦城隍庙门》碑,建于2007年8月,由天水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艾叶撰文,原北道区教育督导室何克让书丹。《重修吴砦城隍庙门》碑下还有块古碑,字迹清晰可见。进入城隍庙大门,是一块平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棵高大的古槐树,枝叶茂盛,仿佛一名历尽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诉说着吴砦几近千年的历史。平地南侧是吴砦城隍庙正门,平地北侧顺台阶而下是吴砦戏楼,楼前设有篮球场,四五个年轻人正在打篮球。沿城隍庙正门而入,就进入城隍庙。城隍庙是一座四合院建筑,院内绿树掩映,花香扑鼻,迎面矗立着一块《纪信将军祠》碑,正殿塑有汉忠烈将军纪信像,头戴紫金冠,身穿黄袍,气象庄严。据史载,纪信(?-前205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将军。曾参与鸿门宴,随刘邦起兵抗秦。公元前205年,纪信随汉王刘邦军据守荣阳,不久西楚霸王项羽率军大举进攻,兵临荣阳城下,两军对垒一年有余,楚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荥阳城危时,纪信假扮刘邦,向西楚诈降,被俘。项羽见纪信忠心,有意招降,但被纪信拒绝,最终被项羽用火刑,后被尊奉为城隍。在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路还有一处城隍庙(又称“纪信祠”),也祀汉忠烈将军纪信,可见天水人民对这位诈降救刘邦、为汉尽忠的英雄人物的崇敬。
http://s1/mw690/003iZH8Izy6LddgZ20w60&690
三岔乡碧峪沟森林公园风光
http://s12/mw690/003iZH8Igy6LddCj7xF2b&690
三岔乡碧峪沟森林公园风光
参观完吴砦城隍庙之后,采风组来到吴砦古城的象征性建筑——“三岔镇”古牌坊。古牌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木质结构,四柱三门,为吴砦城设三岔厅时民众进东门入吴砦城的必经之处。上有清代秦州州判纵司燖所题“三岔镇”、“和风甘雨”等字,侧面匾额有三岔籍、原天水市委统战部部长赵文华的题字。站在三岔镇古牌坊前,向北俯视,铁路宛若一条长龙,雄踞在渭河峡谷山水间。从三岔镇牌坊沿缓坡而下,可达水陆寺、吴砦古城东城门楼。水陆寺在吴砦古城的东北方,为秦州州判纵司燖所建,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四合院式的建筑,主殿祀释迦牟尼佛,两侧塑有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塑像。偏殿有圣母宫、卫房宫等建筑。吴砦东城门在吴砦古城的东北方向,与水陆寺隔路相望,东城门三面环水,北面和西面渭水环绕,东面秦岭河阻挡,南面背靠秦岭余脉。东城门始建于宋代,当为南宋时军寨的寨门,后世多有维修,现存为清代建筑,两层楼阁,下为城门洞口,中间为守将观望台,上端有2008年重修的东城城楼。站在此处,极目远眺,渭河峡谷美景尽收眼底。从东城城楼沿小路向南,路下为蜿蜒曲折的秦岭河,路侧山崖处依崖新建有仿古式城墙。小路在近尽头处,与吴砦丁字街东端相接。沿丁字街东端巷道,可到吴砦初级中学,进入校园,悬挂在教学楼侧墙的一幅横幅“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令人耳目一新。学校校园内绿草如茵,草坪内有两块从东岔河谷运来的巨石,石上有天然图画,浑然天成。校园内建有巨型司南、造纸术雕像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雕塑。校园西南角还存有一段约30米的古城墙遗址,高约10米左右,土夯而成,据考证为宋代和清代不同时期所筑的南城墙遗迹。
http://s10/mw690/003iZH8Izy6Ldee8PeFf9&690
三岔乡碧峪沟森林公园风光
http://s16/mw690/003iZH8Igy6Lder1dKL2f&690
三岔乡碧峪沟森林公园风光
在三岔乡安排下,新闻摄影采风组来到何敏祥老人家采访,进入院落,南面是土木结构两坡水鞍架房式建筑,建于清代,从外面看不出与同类民居的差别,但进入屋内,细心的人会发现,木质主梁下均有圆木立柱,立柱中间又有横木相连,各连接处以木楔铆相连,为木质构造柱式框架结构,抗震性更强,这种民居较为少见。这座院落南面是清代建筑,而北面是新建的现代建筑,真可谓“从古到今”。老人虽不识字,但小窗格上的窗画,均为老人所画,很有情趣,厅堂侧面还挂有老人的花鸟画作品。之后,又到闫映昌老人家采访,老人非常热情,侃侃而谈,并拿出自家的族谱《闫氏历代谱系》等珍贵文物让大家参观。据族谱记载,吴砦闫家祖先闫晋,祖籍南昌,乃南宋太尉,因金兵侵犯,闫晋辞去太尉之职,担任军事参谋。与御史秦钜、将军吴璘,前往甘陕交界处吴砦筑寨抵抗金兵,屡有战功,得到皇帝赏赐,为防金兵再犯,奉命继续留守吴砦。不料金兵再犯,而宋终因兵力不足、寡不敌众战败,吴璘阵亡。闫晋、秦钜为义节而自刎。闫、秦、吴三姓后嗣从此寄居吴砦。今吴砦城至今还居住着遗留在此地的吴璘守城部将的后代,吴砦城居民中闫、赵、秦三大姓的先祖原为吴璘守城部将,成为今吴砦城三大姓。采风组一行还穿行于小巷道,到其他一些村民家进行了采访。回到乡政府后,同行的书画家张量、杨虹伟、张杰、秦砚、刘建忠等还挥毫献艺。
http://s3/mw690/003iZH8Izy6LnTVJnxw02&690
吴砦城丁字街古柏
http://s12/mw690/003iZH8Igy6Ldf29wvNeb&690
吴砦初级中学校园内巨型司南
采风组一行参观完吴砦古城古建筑文化遗迹之后,下午14时,从三岔乡政府出发,驱车沿310国道来路到碧玉沟森林公园游览。14:40时,大巴车停在碧峪沟口路边,队员陆续下车观看碧峪沟古栈道遗迹。碧峪沟古栈道遗迹地处碧峪沟口,两边谷地稍开阔,溪水流淌,风景如画,古栈道遗迹就在近溪水处半山崖,山崖上还有两处洞穴。因溪流上游宝兰客运专线正在施工,溪水受到污染而变得浑浊。在参观古栈道时,摄影爱好者发现一处清代摩崖石刻,石刻上有“嘉庆三年(1798年),李奠芳立桥”等文字。据当地群众讲,碧峪沟沿河流20余公里一直都有古栈道,多处发现有摩崖石刻。之后,车过佘家门村,一路颠簸,继续沿山谷前进。山谷愈来愈狭窄,满目苍翠欲滴。经小陇山林业局桦树坝管护站,正在修建的小墁坪、麦积山隧道,中铁十三局项目区,于15:20时进入碧峪沟景区,但见山谷幽深,清溪潺潺,怪石嶙峋,古树参天,飞翠流碧,实为一个旅游、探险、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采风组在2名向导带领下,沿溪水溯流而上,时而脚踩河石快速走过,时而坐在巨石上拍照、戏水,时而穿行在山崖下林荫小道,时而奔走在密林中,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走得远的队员,还到达了二流水。据佘家门村民讲,二流水原有佘家门的一个自然村。因交通不便,于10多年前整体搬迁出二流水。沿碧峪沟一直溯源而上,可到达麦积区党川乡境内包家沟等地。碧峪沟景区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梅花鱼”,流传有樊梨花率其子薛刚反唐后,逃避唐军追杀时的传奇故事。在返回的路上,采风组又去碧峪沟佘家门村采访村民,抓拍实景,并在当地村民家中吃了地道的农家饭后,才踏上了归程。回到家中,时间已是晚上九点多钟。
http://s14/mw690/003iZH8Igy6LdfkH4dv1d&690浩气长存(吴砦城隍庙匾额)
吴砦闫氏家谱
三岔,一个地处陕甘川要塞上置厅设镇的文化之乡。吴砦,一个雄踞在秦岭余脉上因吴氏兄弟抗击金兵而命名的军事古城。在不久的将来,三岔必将成为川陕甘三地交通要塞上集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丝路名镇,以新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http://s8/mw690/003iZH8Igy6LmUAuCgLf7&690
新闻摄影采风组一行开始真正的吴砦古城采风之旅
http://s15/mw690/003iZH8Izy6LdhRdGma8e&690
采风组在何敏祥老人家
http://s5/mw690/003iZH8Igy6Ldia81W4f4&690
天水市新闻摄影学会吴砦古城摄影采风活动人员合影
http://s5/mw690/003iZH8Igy6LmUOUC9K54&690
采风组人员与三岔乡佘家门村李主任一家合影(陇上人家拍摄)
http://s1/mw690/003iZH8Izy6LouSW8IE40&690
三岔风光(春雨拍摄)
http://s7/mw690/003iZH8Izy6Lov3lUUea6&690
过河迪斯科(望水的鱼拍摄)
http://s14/mw690/003iZH8Izy6Love1rad5d&690
摸着石头过河(绛雪玄霜拍摄)
2014.8.1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