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青春醇若酒
少年情怀总是诗
——教学生创作近体诗的一点尝试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丰莎
印象中,我读高中时的语文课堂就是抄笔记、背课文、写作文,而且基本都是学习课本知识,极少会有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三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我很少听过老师或同学的诗词朗诵,也很少参加过其他形式的语文活动。十年后的今天,我也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我如果也像我们那个年代的语文老师一样走入今天的课堂,我想,是很难站稳讲台的。
作为一名步入语文教师行列不久的青年教师,我上课的热情颇高,经常会变着花样来让我的课堂变得有点“语文味”。
很多时候,我们一提到古典诗歌的教学,完全从应试的角度出发,按照这样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教——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理解、内容意象解读、技巧手法赏析、练习巩固。但是越这样教我就越怀疑:古典诗词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美感是不是打了折扣?学生的灵性和诗才会不会就这样被抹杀掉了呢?
所以,教完古典诗词专题后,我决定带着学生一起学习“近体诗的写作”,让他们也尝试当一回小“李白”、小“杜甫”,更加真切地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意蕴。下面是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在周末先布置每个同学写一首律诗和一首绝句,五言七言均可,内容不限,围绕自己的学习生活或自己比较熟悉的话题来写,两天后上交第一稿。
学生的作品收上来后,我初步浏览,将不太符合要求的作品抽出来,作好标注,写上修改意见,再发回给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将第一稿中字数、句数和押韵都达标且比较有“诗味”的作品展示出来,学生看完后都觉得很不错,为这些小诗人鼓掌。这里摘录几首:
秋夜(刘艺)
蝉催秋叶落,月半照海棠。何物需相忆,如烟往事央。
凤凰花开(罗韬)
已至初春季,适逢花绽期。信步入小径,道旁红欲滴。
春(薛兆洋)
阳春三月江水暖,翠鸟绕枝鸣树端。白云悠悠送流水,青波戏鱼柳自弯。
幽幽小径遍藤蔓,却有桃花形影单。不见飞燕似剪刀,凉风拂面心自安。
官渡之战(欧宇轩)
金江浪起染空茫,寒潭深山藏虎狼。官渡城前铁马啸,将军屐下骨枯亡。
千军破阵阵不在,一帅夺旗旗未扬。执策叹息西北望,军骑斜影映夕阳。
流星闪耀时(何子凌)
偶发流星划天际,火速耀眼夺人心。愿望万千瞬间起,谁忍顾及悯流星?
二、《诗律常识》开讲
开设近体诗写作专题课,名为《诗律常识》,推荐学生自读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常识》。我先让学生明白近体诗(又叫“格律诗”、“今体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比较深入地了解近体诗,是加强文学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必需。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写作有较为严格的格律要求。近体诗的格律(简称“诗律”)包括五个方面:句数、字数、押韵、对仗和平仄。重点介绍诗歌的押韵和平仄。
1、押韵
通常押平水韵中的平声韵,除首句可以入韵可以不入韵外,隔句押韵,并且一韵到底,不准出韵,也不准换韵。
近体诗的用韵其实经过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隋代陆法言的《切韵》(193韵)——北宋陈彭年等修订的《广韵》(206韵)——“平水韵”。《切韵》和《广韵》都分韵太细,也不太符合当时的实际语音,所以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改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平水韵”,一般叫作“诗韵”。唐代人作诗虽然不是按照平水韵用韵的,但他们也依照“同用”等规则,因此平水韵也可以用来证明唐人的用韵。
尽管今天仍然会要求人们作近体诗时依照平水韵,但因平水韵韵目复杂,且从唐代到近代,语音变化很大,同时也因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现在还掌握不了平水韵的用韵要求,因此我让他们作诗时只要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里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韵部来确定韵脚就可以了,不过还是要押平声韵。
2、平仄的学习
对句数、字数、押韵、对仗这四个要求,学生都还比较容易理解,最难的就是平仄。平仄常被称为“绝学”,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往往就是平仄和谐,声调抑扬顿挫所造就的。
(1)什么是平仄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代汉语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这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其中平属“平声”,上、去、入属“仄声”。
(2)近体诗的基本句式
以五言为例,近体诗有四种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就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近体诗的平仄组联规则
①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如: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②上下两句(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对
若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则对句为“平平仄仄平”;
若出句为“平平平仄仄”,则对句为“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依此类推。
③相邻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律诗八句四联,相邻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如:
(4)近体诗的基本格式
以五言为例,这四种基本句式,都可以作首句。由于首句所用基本句式不同,就构成了四种不同的格式:
①仄仄平平仄
②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韵)
③平平平仄仄
④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其中①、③为首句不入韵式;②、④为首句入韵式。七言诗依此类推。
(5)关于平声和仄声的判断,很多人认为,普通话里的阴平和阳平字就是平声字,而上声和去声字都是仄声字,其实不是这样的。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是: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用图表表示大概是这样:
入声的消失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在普通话里仍然属于仄声;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却被派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平声(阴平或阳平)中。也就是说,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上声和去声字都是仄声字,而阴平和阳平字不一定全都是平声字。
入声例字如:一、七、八、十、白、格、出、竹、学、习、急、职、杰、食、失、福、黑、得、擦、捉、合、伯、叔、足、别、觉、发、泽、节、约、读、独、积、国、石、局……
普通话里阴平和阳平中哪些字属于古入声字,其实是很难判断的。普通话中入声虽然消失了,但入声在有些方言中却保留得很好,如长沙话和广州话里就保留了很多的入声字。所以我让学生用广州话读上面的例字,他们读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字读起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音比较短促,其实这正是入声字一个很大的特点。我自己也用长沙话把这些例字读了一遍,发现这些字的声调会有比较特别的地方。当然,单凭这样读还不能完全区分入声字和非入声字,但我们尽量先把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大致明白即可。
(6)近体诗的平仄变通规则
学生如果完全按照上文说过的平仄组联规则来作诗,就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近体诗写作的要求的现象,如“犯孤平”“三平调”等,这都是近体诗的大忌。如果出现这样的大忌,该如何“拗救”?因为这些涉及到很多古代汉语音韵学的知识,考虑到中学生暂时还掌握不了,就只强调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平仄变通规则,而且只讲了这个规则中最简单的部分。那就是——
一般来说,近体诗(以七言为例)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往往可平可仄;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要求严格,不能违反。
虽说“一三五不论”,但有以下这种特殊情况是要“论”的:对于一句的最后一字(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平仄不可不论。
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偶数句的最后一字要押韵的位置只能用平声字;又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的最后一字就要用仄声字。
另外,近体诗的首句可以入韵。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最后一字也要使用平声字。这时,第二句的最后一字还是用平声,并不遵循平仄相对的规则。
至于“孤平”和“三平调”,如何“拗救”,这里就不作深究。
其实,真正要教好近体诗,我们要讲的知识还有很多,只是怕讲得太复杂,会增加学生写诗的畏难情绪,所以,我就挑了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不至于让他们觉得写诗是一件要求太多、规矩太严而自己完全无法做到的事情。我们欧卫国老师在教学生写唐诗时这样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虽然有不尊重古人的嫌疑,但就今天的朗读来说,可能更能产生音韵和谐的效果。”
四、修改定稿
学生按照以上四种格式,划出自己诗作的平仄格式,在保证内容饱满和有意境美的前提下,不断“咬文嚼字”,进一步修改韵脚和平仄,使诗歌更加符合近体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学生改诗的过程中,我不断地鼓励他们,“我们丰富的情感如果能用诗歌这么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正能证明你的才华和灵气”“我们要学会以诗会友,享受诗意人生”“不要觉得李白杜甫离我们有多遥远,会写近体诗,说不定你也可以成为‘小小李杜’”……
果真,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改完自己的就帮其他同学改,还有的同学一个人就写了四五首,修改后也能拿出两三首很不错的作品。周末返校后他们纷纷上交最后一稿改好的诗作,每一首我都认真地阅读,仔细地修改,尽量能让每一首诗在五个方面都符合近体诗的要求,只是在律诗的中间两联对仗这个要求上,稍微放宽了些,实在有个别地方对仗不太好的,也勉强过关。
五、成果展示
最后定稿的作品,我们先在课堂上展示、配乐朗诵;然后再打印配上精美的图画做成大海报贴在宣传栏,供学生品评观赏;优秀作品推荐到校报和文学社的刊物上发表。下面是部分优秀诗作:
月夜(赵敏)
孤夜清凉皎月弯,独斟浊酒似悠然。遥思太白当年傲,对月成诗岂一般。
藏头诗(吴弋戈)
吴江绿水鲲鹏起,弋缴何妨傲碧空。戈戟仍当回府库,闻鸡起学冠群雄。
拜年(黄惟箴)
新春佳节人人庆,老少门前笑脸迎。好友亲朋门常串,往来如礼更添情。
落叶(钟文键)
夜深风袭门庭外,且是寒冬悄到来。落叶归根非有意,成泥只为使花开。
颂两会(黄希彤)
阳春暖日铺天地,各处风光皆变迁。两会精英商妙计,和谐美景现人间。
少年春色(吴苑茵)
屋内暖心醉,窗边美景邀。花香临万顷,草色渡千朝。
秀发风中舞,长裙雾里飘。青春值正好,豆蔻似雏苗。
绝句(陈怡聪)
寒风消匿严冬去,细雨伴随暖日来。试问春芳何处是,柳花飘絮水边开。
午夜(黄淑婷)
午夜寒蝉对月鸣,秋风掠影至天明。繁星闪烁有人赏,落叶连绵无刻凝。
万里银河何处尽?多年怅惘此时萦。今宵酒醒空长卧,往事心中独自铭。
愁离别(戴紫薇)
仲夏蝉鸣初次见,今夕春暖却相离。同窗只恨光阴蚀,友谊常青终不移。
春意(林绮婷)
绵绵细雨落,寸寸嫩芽钻。花圃蝶儿舞,叶枝雨露沾。
清风拂绿柳,花女绕林间。片刻鸟轻唱,缘由树下欢。
春天雨中漫步(孙婕)
轻风拂面红棉净,微雨映帘细草青。漫步忽闻枝头闹,雏燕低吟盼天晴。
七夕 (黎洁怡)
凉风拂镜繁芜乱,碧草缠阶幽谷眠。独奏七弦歌月下,相思两地醉花前。
飞星传恨盼相会,望鹊牵缘寄信笺。别绪离情何处诉,孤身折柳浮桥边。
珠江望春 (何晓彤)
细雨枝头万物生,春光散入满羊城。觉时觅却不知处,柳岸珠江一碧横。
清明祭祖父 (邹颖)
凄风吹满地,苦泪浸衣裳。忆往阿爷事,不由断寸肠。
人生仅百岁,转瞬即消亡。善待家中父,莫为日后伤。
李白吟(刘君政)
闻听诗仙谁曾记,半盏佳醇踏九州。蜀道攀高心未惧,漂途望月泪无愁。
山河壮志千秋诵,醉意浮生万里忧。韵致深沉豪放笔,唐风一脉世人讴。
癸巳正月十一赠祖父(丁钰洵)
暮年院内忆浮生,今夕庭前聚子孙。夫妇相偎情意重,合家喜庆酒味醇。
举杯畅饮欢歌舞,共度良宵赏月明。正月十一齐贺寿,新年献礼闹佳春。
无题(邱雪莹)
蓬莱仙境今何在,不羡鸳鸯愿化仙。天变棋盘星作子,地为琴具水为弦。
秦皇寻乐伤天下,汉武为民求才贤。常忆嫦娥奔月去,空闺独守惹人怜。
广附艺术节 (蓝月)
三月春风拂柳扬,花香四溢草芬芳。莘莘学子开怀唱,艺术节时人更忙。
我已经连续三年教学生写近体诗,第一年收到的作品有54首,最后定稿的有24首;第二年收到49首,最后定稿的有21首;今年到目前为止收到了87首,还有一些同学的作品正在酝酿和修改中。
每到写诗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会很兴奋,班里掀起了一股写近体诗的热潮,很多学生动不动张口就能冒出两句诗来。尽管有的同学刚开始写的诗水平显得很稚拙,但课堂上学生听我教写诗时入迷的眼神常常让我觉得很欣慰,他们创作的积极热情和改诗的认真细致也让我很感动,他们最后完成的作品更是让我欣喜不已。
活动结束后,学生在随笔里写道,“我很喜欢写诗的活动,没想到学语文还能学到这么多有趣的事儿,比光学课本里的诗歌好玩多了”;“真是太神奇了,从没想过我居然也能写出诗来”。“写诗虽然刚开始会觉得有点难,改诗的过程也很辛苦,我花了很多时间,但我还是很乐意投入其中,我在写诗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很多年以后,我们也许会忘记我们高中语文学了什么,甚至忘记我们语文老师是谁,但不会忘记:那些年,我们一起写诗的日子。”“‘少年情怀总是诗’——高二9班近体诗创作展”的海报张贴出来以后,其他班很多同学都来围观,还跟我们说:“老师,你们班好有文化气息哦。”
“和阳细雨风光丽,又是一年平仄时。花样青春醇若酒,少年情怀总是诗。”这不,又到了春意盎然、诗意飘香的季节。科代表将一叠整齐的承载着学生诗作的原稿纸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改诗热情中。
我认为,学生如果乐于参加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他们认真准备、积极参与的过程,其实是收获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浓了,学习主动性就强了,课堂就活跃了,跟老师的配合也就默契了,长久地坚持下去,他们的语文成绩一定会大有长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