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考场作文
(2013-01-18 21:45: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考试评估 |
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考场作文
题目:
按要求作文。(60分)
考场作文(一)
疯狂补习折射社会教育缺陷
爱因斯坦曾说:“还孩子们以蓝天,还孩子们以童年。”在不堪重负的中国压迫式教育下,补习只会将孩子逼上绝路,致使中国教育没有出路。
补习泛滥成风,我们丢失了什么?
爱因斯坦说:“一个良好教育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素养,那他就是一个良好训练的狗,而非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补习泛滥背后,“自我”被推向了能良好训练的“兽性”,“人性”背后的丰富追求却被扼杀。
补习泛滥成风折射出社会对分数的狂热执着,使知识失去文化背后所依存的精神。一种狂热的病,绝不仅是某方面有意识所造成的,而是普遍的社会价值取向作用的结果。教育体系和社会强调着竞争的现实,使补习成为了竞争中取胜的高效途径。补习班提供的专攻和针对化训练,的确能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升,但也仅限于分数层面了;而知识被快速消化的过程中,其经历千百年积淀的文化精神早已荡然无存,个人成为被良好配置的机器或良好训练的狗。过度强调专业化和竞争意识必定导致肤浅。
过度强调竞争,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引领了补习潮流。教育的公平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教育资源不应因个人差异而差别分配,诚然是正确的,但应在教育资源足够的前提。社会一面面临资源不足的现实,一面急需具备良好素质的人才,差别教育便成为了一种有效途径。补习泛滥是追随竞争和不公平性的扭曲需要。在自身资源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便成为了适应生活的必要,补习恰恰填补了这种空虚。归根结底,补习泛滥应归咎于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与弊病。
补习泛滥使教育丧失了其本质的纯粹和追求。教育的目的是传递追求知识的能力和智慧,绝不仅是知识本身。补习追求的是赤裸的功利目的,使教育的意义发生巨大偏差。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背后,自主追求的能力逐渐丧失,一种不以兴趣为动力的活动,怎么会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体悟呢?教育的本质——兴趣如果被忽略,个人将变得迷茫和无所适从,教育本身便成为了对“成功”的渴望,个人追求也只能是“动机不纯”。
一个有兴趣却没有高度认识的社会是平庸的,但不一定是危险的;一个有高度认识的社会是高尚的,却很可能是危险的,其内在精神值得怀疑。补习泛滥的“高尚”社会里,我们却丢失了文化精神、纯粹追求与内心的丰富和平和,就太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