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辄弛以利民”随想
(2012-11-17 11:20:02)
标签:
权者们百姓正常生活 |
分类: 思想漫谈 |
“辄弛以利民”随想
景
《汉书·文帝纪》侧重概述了孝文皇帝的德政和恭俭。原文是这样写的:“孝文帝从代束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这几句是正文的帽子。说的是:孝文皇帝以代王当天子,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18O年至前157年)。这期间,宫??设施物件照旧,包括人居房舍、赏玩园林及狗马、服饰、车驾等等,都没增加。非旦如此,他还规定:凡政事有不适宜的地方,就应立即予以废除,使之有利于百姓。为说明这一点《汉书·文帝纪》里记载了如下几件实例,以示决非妄言。实例一,他曾经打算建造一个露台(大约今之阳台之类),召来工匠计算费用,竟然需要花费上百金的钱财。即“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于是,“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也就是说,他很快感到不妥,立即予以取消。并指出:上百金的钱,等于十个中常人家(中产阶级)的产业。我承继先帝基业,有宫廷林园,这就愧对祖先了,为什么还要修露台,花此怨枉钱呢!遂即作罢。实例二,他常常穿着朴素均为粗厚绨衣,就连其宠妃慎夫人也不准裙衣拖地,甚至居室里的帷帐也不得用华美锦绣。即“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这样做,目的何在?便是:“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如是,带头、作榜样也!实例三,他在给自己修筑陵园(霸陵)时,殉葬物品均用瓦器,不准动用金银铜锡之类作装饰,不得修高大厚实的坟堆,厉行节省,不许干扰民众的正常生活。即“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笔者曾往而观之,霸陵果真那般简朴。仅上数例,足以窥得史上传“文景之治”实为汉代盛世之原由。
当然,封建皇帝大都是当时社会最大的贪取豪夺者,这是无疑无争的。但是,在一些明智与昏庸者之间,在一些贪婪有度和无度者之间,明智者、有度者总是好一些。至于在封建弊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出现过的、不多的诸如汉文帝这样的开明君主,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把劳动人民放到或提到了一定位置,作出了不少可圈可点可以被载入史册的贡献,对此,我们也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赏。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往日,这火烧的是工作;现如今,也有些许人爱烧火,却是一曰“摆宴”、二曰“建楼”、三曰“换车”。“摆宴”为了答谢迁升之恩;“建楼”为吹显阔夸富之风;“换车”为铺行贿觅利之便。难怪常令老百姓侧目以对。至于重说“建楼”自然必须先行“拆楼”一事,是有人说:“过去是孙子拆爷爷的楼,后来是儿子拆老子的楼,现在是自己拆自己的楼。”要知道,楼是钱堆起来的,好好地拆了多可惜,更不要说“这钱那钱”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学学汉文帝“辄弛以利民”之精神,哪怕他是封建时代的皇帝。当然,如此这般议论,不过还是停留在社会伦理即道德层面的空泛清谈而已,现今许多“拆建”现象之深沉原始,却是无计划过失即生产过剩现状的挽救措施之一。然而,同时受经济规律支配又决定很难挽救得了。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转而去谈道德问题,不外是无奈中的一种选择,不外是以一种文人的方式向公权力呼唤。这样的呼唤,只是期盼在公与私间求得当权者们能够从善把握自己的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