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泥叫吹——濒临失传的河南省级“非遗”项目民间工艺品

分类: 影史漫闻 |
一、产品概述
淮滨彩绘泥塑统称“淮滨泥叫吹”,是淮滨地方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也是已经濒临失传的河南省级“非遗”项目民间工艺品。因为历来制作出的每个泥塑都能吹响,所以当地人称其为“小叫吹”。其历史悠久,文化深涵,泥叫吹存在了上百年,乃至上千年。淮滨“泥叫吹”、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可并列成为河南三大民间泥玩具。
中文名:淮滨泥叫吹
项目:传统美术
二、名称由来
三、发源地区
2008年,淮滨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中发现了肖营村的彩绘泥塑——泥叫吹,这引起了河南省非遗专家的重视。
四、制作材料
五、制作流程
六、工艺特点
“泥叫吹”主要以鸟为原型,在身上的隐蔽处设有几个小孔可以吹响。根据孔的数量不同,声调有单音、双音之分,可以看作是过去的一种简单的乐器。在彩绘的图案上,泥叫吹多用花瓣纹、鱼鳞纹、席纹、羽毛纹、凤尾纹、回水纹等:从色彩上看,多以绿色为主,间以黄、白红、蓝、墨、玫瑰、粉红等色彩纹饰,色泽亮丽,对比强烈。
淮滨泥叫吹最大的特点是石模子的使用,石模子的发现在河南省尚属首次,用石模子压出来的泥玩,有圆雕感,造型率真、手法稚拙。石模子不但验证了淮滨泥塑的历史久远,也确定了淮滨泥塑独特的艺术风格。
“泥叫吹”造型美观、声音清脆,孩子们非常喜爱。
七、工艺类型
泥叫吹”从造型上大致分为动物(十二生肖)、人物两种,都以色泽亮丽、对比强烈鲜艳为时尚。
八、工艺功能
九、发展历史
1981年,在淮滨县三空桥乡肖营村沙冢遗址出土的一对造型独特的宽胸长尾红陶鸟,经过鉴定,确定其为龙山文化早期的器物,至今已有4000多年。
淮滨泥叫吹是2008年河南省开展民俗、民间美术、古村落三项普查中发现的彩绘泥塑玩具,因其体形小,有气孔可以吹响,当地俗称小叫吹。
作为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泥叫吹”2011年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淮滨泥叫吹在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农业创意精品总决赛上获得“产品创意金奖”。
如今,淮滨县正在积极创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同时文化扶贫攻坚也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十、发展现状
“泥叫吹”在淮河沿岸已流传500多年,现已濒临失传。近几年,当地政府对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开展抢救、保护,已形成一个30户100多人参与的专业化生产群体。
十一、历史地位
专家对淮滨泥叫吹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进行了初步的判读,认为淮滨泥叫吹是河南省可以同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相媲美的三大泥彩塑之一,是构建起河南省民间泥彩塑的三点一线的文化传承体系。
十二、衍生文化
童谣一
扯罗罗,捞堂堂,南山来个花姑娘。
捎的啥包,小叫吹子。
俺孩儿吹了,命也长,身也强。
童谣二
采啷啷,拜花堂,堂里站个花姑娘。
堂里娃子多哩狠,小叫吹子嘟嘟响。
民谣一
老斑鸠,咕咕咕,拿到南乡换豌豆,豌豆没开花,捏着鼻子哭回家。
民谣二
不买盐不买油,也要捎对老斑鸠。
参考资料
[1]
[2]
[3]
[4]
[5]
编辑:姜一柔
图片:王天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