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创造社发起人与最重要小说家,现代抒情小说开创者,浪漫抒情派小说的杰出代表,“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零余者”,“自叙传”,《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阳人,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从1920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作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到1922年回国,这期间除《银灰色的死》之外,郁达夫还写了《沉沦》、《南迁》。这三篇小说于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这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的出版轰动一时,毁誉参半。褒之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之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周作人当时写了《<<font
face="宋体">沉沦>》为之辩诬,认为它“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是“一件艺术的作品。”郭沫若评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的闪击”,“这种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沉沦》集中的三篇小说都以留学日本的青年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郁达夫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如《胃病》、《中途》、《怀乡病者》等。
《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性心理,虽在分寸的把握上不无失当之处,但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1922年7月回国以后,在编辑创造社刊物的同时,郁达夫为生活所迫,辗转于安庆、上海、北京、武昌等地,广泛接触了国内生活,创作视野渐趋开阔,目光投向社会低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血泪》、《茑萝行》、《青烟》、《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微雪的早晨》......或写回国后生计的艰难、贫困和失业的痛苦,或写知识者和劳动者的同病相怜,或以历史故事糅进现实生活,表现出思想的前进以及从抒发“性的苦闷”向诉说“生的苦闷”的转移。
1927年发表的《过去》与1928年发表的《迷羊》,形成了郁达夫创作路向的转折。在这些作品(还有(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中,作者力图拓展现实生活的容量,甚至描绘时代的风云、革命的波澜,有比较鲜明的政治倾向,但在艺术上有时不免力不从心,概念化的弊端也很显然。另一方面,从30年代初,移家杭州前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使郁达夫的隐逸思想有所抬头,在《迟桂花》、《东梓关》等其他一些作品中,流露较浓,而艺术上确有较高的成就。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由武汉而新加坡而印度尼西亚,数度迁徙,坚持进行抗日救亡的实际工作,小说创作搁笔,散文、游记、评论乃至政论,出产不少。真至被日本宪兵队暗害,他一直没有放下战斗的笔。郁达夫终其一生,都坚持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方向,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深沉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是奔腾在郁达夫全部生活和创作中的主流。”

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南迁》、《沉沦》、《银灰色的死》中的“他”、“伊人”,“Y君”,《茫茫夜》、《风铃》、《秋柳》中的“于质夫”的等,心中都交集着个人的积郁和民族的积郁,深感自身的孤凄悲凉,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追求异性真挚的爱情和纯洁的友谊。他们或因是“弱国子民”而在异国他乡倍受轻侮、嘲弄,或不见容于社会,被社会所遗弃,由此变相自戕或表现出某种变态心理。他们不甘沉沦却又无力自拔。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时时为自身的茕茕孑立、几被世人遗忘的境遇深感痛苦,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他们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又敏感,孤傲复又自卑,这是“零余者”作为郁达夫小说中一个形象系列共有的气质。他们的心中始终都没有减退过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他们的身上有相当浓重的理想色彩。流露出在民族觉醒时期一个更敏锐知识者审视自身的伤痕和民族的伤痕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发出了五四文学中个性主义与自我表现、自我反省的强音。
郁达夫的小说还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在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的《银灰色的死》、《沉沦》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的强烈愿望,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提出了愤懑的控诉。这些作品借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不仅向虚伪的封建礼教挑战,也直接揭露了恃强凌弱的黑暗社会。由于有着作者切身的体认,而使作品显示出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十分真实而感人。回国后不久所写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小说,由抒写“零余者”的穷愁苦闷转而扩展为关切、同情劳动者的苦难命运,把一己私情的真切感受化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解放要求和社会解放要求的统一。通过穷困潦倒的知识者“我”与烟厂女工陈二妹、人力车夫“他”的生活境遇的联系对比,既流露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和对普通平民真诚的同情和热爱、敬佩,又从这种对比中认真剖析了落拓的下层知识者的心理及其在自惭中因受劳动者的感化而趋于升华的过程。既闪现出人道主义的光芒,还多少“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是郁达夫接触了国内的现实生活后在小说创作上的变化。30年代写的两个中篇《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还描写了工人罢工和乡村的革命风潮,虽然艺术上不免粗糙,但其中对于反革命大屠杀和日军侵华暴行、土豪劣绅的恶行劣迹、革命者的动摇的真实揭示,都透露了郁达夫直面社会现实、力图赶上时代的文学发展潮流的创作取趋向。
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地位。无论是《沉沦》中的自渎、窥浴,《秋柳》、《寒宵》中的宿妓嫖娼,还是《茫茫夜》、《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的畸恋、同性恋......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都表现出颓废气息和世纪末情调,对于眠娼狎妓、性的冲动乃至变态的性心理、性行为的描写笔墨有时太露,缺少节制。这一方面是作者所受的西方世界末思潮和东方古国名士风流影响的必然反映;同时,也是作者处于窒息的时代气氛中放浪形骸、愤世嫉俗的一种变相的表现和畸形的抗议。“在消沉的表象下隐伏着积极进取的本质因素。”一定的消极作用和无可置疑的积极意义相伴相生。在消沉、厌世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过去》曾被视为他的“狭邪小说的代表作”。其实,小说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的同时,向扼杀美好人性的社会发出控诉。李白时与老三的爱情失之交臂,成了不可复得的“过去”,通篇充溢着浓重的伤势之感和深挚的人生苦味,是一篇颇具哲理意蕴的佳作,艺术技巧相当圆熟,非旧时的“狭邪小说”所可比并。《茫茫夜》、《秋柳》等篇亦可作如是观。郁达夫小说中对于色与欲的描写,具体分析起来是与所谓“黄色文艺”、“色情描写”有本质区别的:首先,它是作者自觉地反叛封建道德、抨击虚伪礼教的叛逆精神的惊世骇俗之举,它有力地揭露了假道学家们的把戏,使他们感到作伪的困难。对于传统的、长期以来束缚着中国人身心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一种大胆的宣战和勇敢的挑衅。其次,郁达夫的这类笔墨,并非张资平式的肉欲挑逗和官能刺激。他以严肃的态度,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的自然本性,探究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在许多场合,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所感到的“性的苦闷”与“生的苦闷”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就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意义,使性、色、欲既呈现出它作为生命现象的一面,又呈现出它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面,进而成了郁达夫小说暴露社会不义与罪恶的反证;再次,郁达夫的这些描写,不是对性行为、性活动的无意义的展览,它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是他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求之而不得的结果。他的真率和坦诚的自我暴露有力地证明:人的情欲,人的天性本能,人对于异性的渴望要求,原本是自然的,正常的,应予肯定(也应予理智的统驭),而绝不是卑微的、可耻的、罪恶的、文艺作品不可以表现的;第四,郁达夫在描写人物的性饥渴、性变态以及狎妓嫖娼时,总是不能摆脱精神上的折磨、压迫、严厉的自我谴责和良心的审判,向善的焦躁与贪婪的苦闷之间紧张的内心冲突,时有冲动而尚思克制,主人公始终在进行内心的搏战之后获得灵魂的净化与升华。《迟桂花》比作于同一时期的《东梓关》、《飘儿和尚》有更高的境界,不是简单的因袭传统的道家出世思想和佛家的厌世思想,它在淳朴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呈现出人性的自然优美。从都市来到乡野的“老郁”,被友人翁则生的美丽动人的妹妹所感化,一度滋生杂念的灵魂如受到山间清泉的洗涤而一跃上了明镜高洁的崭新境界,毫无世俗的污浊之气。弥漫于小说全篇的馥郁淡雅的迟桂花的香气,赋予作品纯美的诗的意境。在郁达夫的后期小说中,《迟桂花》表现出作者新的思想倾向与审美趣味,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最后,也要看到,郁达夫的小说在某些篇什中,笔触虽过于露骨,但在有的篇什中,却是笔致含蓄,在越轨中也不失其想象的奇特、用笔的清淡,能给人以一定的审美愉悦,不无心理学与美学的价值。总之,郁达夫小说对于青年性苦闷、性心理的描写,从思想意义上说,体现了强烈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和个性解放的要求;从文学创作上说,则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新的题材领域。应该说,郁达夫的小说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对现代小说的创作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郁达夫的小说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文学风格。他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引来了一群模仿者,形成了一时风气,还影响了后代不少作家,俨然自成一种小说流派。
这种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主要特征是:
(下承接《第三节
郁达夫(续)》)
图片来源:蓉城阳光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