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刘《沉思》浅析[R]

(2017-05-13 10:30:46)
标签:

当代诗歌

摄影作品

周总理

分类: 中国当代文学

     《沉思》是当代诗人公刘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副标题是“读摄影作品《最后的时刻》”,是公刘19787月写于山西忻县的歌颂周恩来总理的一首荡气回肠之作,曾荣获首届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作奖。

公刘《沉思》浅析[R]

        一、诗歌原文

——读摄影作品《最后的时刻》

 

 

既然历史在这儿沉思,

我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

凝望着敬爱的人啊——

想起您弥留的日子。

 

记不得曾有过什么照片

能使我如此激动,难以自持;

但既非倾泻脆弱的泪滴,

也无须慷慨陈辞。

 

是一名期待恶战的老兵,

是一面召唤风暴的旗帜;

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

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仰之一分有损您的谦逊,

俯之一分背离您的质直;

那布满面颊和手背的老年斑呵,

也仿佛都是些傲霜的梅枝。

 

双眉乃勇士横握长刀,

这正是中国革命破敌的英姿;

目光揉动着冰与炭,

大哉!无产者的神勇与睿智!

 

紧闭的嘴唇昭告人们:

这里蕴蓄着乐观的诗;

而被钢牙挫败了的

又岂仅是癌,更有江青的无耻!

 

何谓最后的时刻?倘在我辈

这等文字诚然完全合适;

而您却是永恒的永恒呀,

除非大地寂灭,除非江河消失!

 

因此我说,这是一个渺小的标题,

人民有权否决、屏斥;

但这又是一宗伟大的记录,

全世界为之鞠躬、仰视。

 

万千工农和知识分子家庭,

都将您安排在洁白敞亮的位置;

所有辉煌的展览大厅,

竞相悬挂这同一幅绒绣锦织......

 

最长寿的是人心!

人心不死您不死!

红色的星斗呵,您的光芒

永远是对开拓者的战斗启示。

 

假如在无产阶级的大树上

还寄生着资产阶级政客“同志”,

那么,但愿癣疥们牢记,牢记

中国以哭当歌和以歌当哭的日子!

 

既然历史在这儿沉思,

我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

玩火者!休得放肆!

十年,百年,莫妄动一根手指!

 

1978年7月29日于山西忻县

  (选自《诗刊》1979年第2期)

 

   【诗歌赏析】

   《最后的时刻》是周总理生前最后一幅照片,也是他一生中拍摄的大量照片中最能展现其风采、风骨、神韵与魅力的代表作品之一。他是一位外国摄影家在上世纪70年代访问中国并受到周总理接见时抓拍的,成为举世皆知的经典摄影作品。周总理逝世、粉碎“四人帮”后,这幅作品曾大量印行,流传甚广。

   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反迷信、反蒙昧的人道主义诉求,被挪用来批判“现代迷信”和个人崇拜;而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的普遍重视,也主要是为了阐述社会主义时代的“异化”现象。更重要的是,所谓“既然历史在这里沉思 / 我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公刘:《沉思》),文学仍然是感时忧国作家“干预生活”的方式,对社会历史的“反思”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性”的分析和想像,即使在理论上重提“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创作中也以悲剧、扭曲、“异化”故事为主,主题不外于揭露当代社会的政治失误,回到历史唯物论的社会实践上来。(《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的对话》  王光明)

   诗人刘章说,公刘的作品有才气,有正气,有骨气,见诗魂,见民魂,见国魂”。从这首《沉思》,便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公刘(1927——2003),原名刘仁勇,又名刘耿直,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诗人,也是一位被写进当代文学史的勤奋、高产诗人,1954年加入中国作协,出版过《边地短歌》、《在北方》、《仙人掌》、《离离原上草》、《公刘诗选》等近20部诗集。另有评论集《诗与诚实》、《乱弹诗弦》、《谁是21世纪的大师?》等5部。

     1957年反右运动中,风华正茂的公刘蒙冤,此后被发配山西农村20余载,历尽了生活的多重磨难。他那漂亮而薄情的妻子在公刘蒙冤后,丢下刚出生三天的女儿与公刘离异。因数度患恶疾,只有女儿刘粹与其相依为命,公刘的晚景也很凄惨。有人曾赠诗公刘:公刘,祖国伤口一个最苦涩的细胞”说得很到位。公刘自己也赋诗曰:“生活像恶毒的后娘,/时不时要变着花样将我虐待”!读来令人唏嘘太息。也许正因命运多桀、饱经风霜,公刘的诗由早年的清新俊逸趋向后期的深刻、凝重。诗人刘章说,公刘的作品“有才气,有正气,有骨气,见诗魂,见民魂,见国魂”。从这首《沉思》,便可见一斑。1986年,华夏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三册表现十年动乱的纪实文学集《历史在这里沉思》,书名显然是借用了《沉思》的首句。这足以说明此诗的深远影响。

 

编辑整理:姜一柔

 

资料来源:摘编自360DC个人图书馆、中国作家网

诗歌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朱栋霖主编·第四卷)

图片来源:360DC个人图书馆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