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季《我站在祁连山顶》浅析[R]

(2017-05-09 11:33:32)
标签:

当代诗歌

石油工人

分类: 中国当代文学

  50年代开始,李季深入西北创作了这首以反映石油工人生活为主的诗歌,因而被称为石油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不事雕饰,明朗朴素的特点和风格。 李季《我站在祁连山顶》浅析[R]

 【诗歌赏析】

 50年代最初的几年里,诗人们尚在调整时期,创作不多。以《王贵与李香香》出名的李季,在短暂的探索之后,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1952年举家迁入油田落户。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与石油工人生活、劳动有关的诗歌,致力于歌颂建设者的英雄主义。作为多篇诗歌中的一篇,《我站在祁连山顶》就是这样诞生的。

 作为“诗与劳动相结合”的榜样,李季因此受到了当时诗坛的广泛赞誉。他的诗歌充满了不事雕饰,明朗朴素的特点和风格。诗歌的写作内容顺成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新生政权的要求,所以在当时看来有积极意义,具有时代的烙印和鲜明特色,是诗人反映当时形态的象征性符号。

 

 二、诗歌原文

我站在祁连山顶

 

像一个守卫边疆的战士,

我昼夜站在祁连山顶。

我站在那雄伟的井架下面,

深情地照料着我的油井。

 

 

虽然是严寒封锁了大地,

虽然是风沙吹打得睁不开眼睛;

不论什么时候我都不愿离开一步,

哪怕是寒冷得连汗水也冻结成冰。

 

 

在山顶上我一点也不觉得寂寞,

整天陪伴我的是那祁连群峰。

黑夜里,群山悄悄地隐入夜幕,

这时候,来拜访我的是北斗七星。

 

 

辽阔坦平的戈壁滩在我的脚下,

行驶着的车队像一群小小的甲虫。

排成长列的白云前来把我慰问,

乐队总是那高傲的山鹰的嗥鸣。

 

 

我见过黎明怎样驱走黑夜,

我见过破晓前最后熄灭的那颗晨星,

我见过坐着第一辆车去上工的兄弟,

我见过金光四射的太阳怎样升上天空。

 

  1953年冬

(选自《李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三、作者简介

  李季(1922—1980),男,1922年8月16日出生,河南唐河县祁仪镇人。原名李振鹏,笔名里计、于一帆等。现代著名诗人。

  1938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在太行山区八路军中任连指导员、联络参谋等职。1942年到陕北靖边县靖镇完全小学教书,1945年任盐池县政府秘书,开始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写作,次年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作品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塑造了王贵、李香香一代觉醒了的农民形象。贴切自如地运用比兴手法,节奏明快流畅,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涌现的优秀作品之一。1947年调回延安,任《群众日报》副刊编辑。1949年去武汉,任中南行政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出版部部长,翌年任《长江文艺》主编。1952年出版诗集《短诗十七首》。同年到甘肃玉门油矿深入生活,担任中共矿党委宣传部部长。先后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生活之歌》和《玉门诗抄》等。1954年底回北京以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主席、《人民文学》副主编、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出版诗集《西苑诗草》、叙事长诗《杨高传》、《剑歌》、《石油诗》等。50年代开始,创作以反映石油工人生活为主,因而被称为石油诗人。作品不事雕饰,明朗朴素。1980年《李季诗选》出版。1982~1983年《李季文集》出版。

 

编辑整理:姜一柔

资料来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主编·下卷)、百度百科

小说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朱栋霖主编·第四卷)

图片来源:www.16pic.com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