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姜一柔的博客
姜一柔的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879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蒙《活动变人形》鉴赏[R]

(2017-04-30 15:58:35)
标签:

当代作家

长篇小说

鉴赏

 《活动变人形》是20世纪80年代由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创作的—部长篇小说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在旧式家庭中生活的苦闷、游移和迷惘,因为向往西方现代文明而不可得,从而导致一生挣扎而终无所获的故事。

王蒙《活动变人形》鉴赏[R]

 这部小说的人物熔铸着作家的独特发现和审美理想,以倪吾诚为代表的五四部分知识分子行走在文化道路上的悲剧命运引人深思,所幸的是本文给我们带来了亮色,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曙光,呼唤着新一代知识分子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角色定位。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留学归来的倪吾诚和妻子姜静宜格格不入,整日里吵嘴打架岳母和大姨子也从旁出谋划策,火上浇油,闹得鸡犬不宁,演出了一幕幕婚变、自杀、出走的闹剧和悲剧。

 倪吾诚的家是简单的,无非妻儿老小,但也是复杂的。一是妻子静宜,乡下地主的女儿,上过两年学堂,但中学没毕业就嫁给了吾诚,一心只想着多生孩子,节俭持家,从来不懂得什么是浪漫;二是妻姐静珍,嫁出去没两年,男人就死了,立誓守寡,绝不再嫁。自己不顺意,也见不得别人好;三是岳母姜赵氏,同样是老伴去世,寡居在家,一副旧式地主婆做派,还时不时要耍一耍家长的威风。

 这些在倪吾诚眼里,是绝不能容忍的,更不能容忍的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恶习”竟然要传给下一代,传给他的一双儿女——倪藻和倪萍,这怎么能行?于是家庭战争一次次地上演,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小说赏析】

    一、创作背景

    王蒙在经历了“反右”及“文化大革命”后,对人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认识都有所提高,在历史的车轮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学术界走出严冬的禁闭,几乎全身心地拥抱从西方涌入的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并且用它们来评判历史问题,这种后殖民地心态让作家王蒙倍感焦虑,于是,王蒙从自己的家庭生活出发写下了这部小说,希望借此来让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角色定位。

  二、人物简介

    1.倪吾诚

    倪吾诚出生在河北省一个叫孟官屯的穷乡僻壤里,在这块固陋的北方土地上,封建势力更强,传统文化之魂更精。幼时的倪吾诚对先进思想有着一种无师自通的感悟力,“九岁上洋学堂,他迷上了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的文章,十岁时便声泪俱下地控诉缠足的愚昧和野蛮,十四岁要砸祖宗牌位”,他以超出同龄人的早熟成为众人眼中的“怪物”。在服从了母亲和长辈给他安排的婚事以后,他终于踏上了去往欧洲的路途,开始了向往以久的留洋生活。两年后,倪吾诚带着西方文明的皮毛,带着他眼中的欧洲文化归国,并试图以此改变并重塑他的妻子和家庭,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他带着妻子静宜去听蔡元培、胡适之、刘半农等人的讲演,他要求静宜挺胸走路,会说密斯、密斯脱……”他就这样试图用全新的生活方式去改造妻子,使她成为时髦的新时代女性。然而,他失败了,静宜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女人,在她眼中,吃饱穿暖成为她生活中的全部内容,而不是仅凭思想上的先进而心甘情愿地去饿肚子。倪吾诚一生追求幸福,努力摒弃封建家庭给自己带来的羁绊,最终还是被碰的头破血流,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2.姜静宜

    静宜是倪吾诚的妻子,她的潜在的、被扭曲的口才和谋略, 其实是不下于其姐姜静珍的。她没有静珍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恶, 没有那种“ 守志” 经历积聚起来的无名邪火和仇怨, 但她的悲剧,却可以说比静珍更惨更重。在静宜的复杂性格中,存在着两个看似相反实乃相成的心理层面。第一个心理层面是几千年来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婚姻观念和日益窘迫的现实生计问题给她造成的。第二个心理层面,是倪吾诚向她强制灌输西方的文化、文明观念逼出来的。静宜的最大悲剧, 不在于她嫁了一个谋生乏力而又不顾家的丈夫, 而且更在于她嫁了一个竭力要用西方文化、文明改造她的丈夫。静宜是这两种文化心态冲突酿成的悲剧, 也是人类思想交流中强行灌输所激起的逆反心理造成的悲剧。在这样的悲剧中, 静宜固然暂时失去了妻性, 但并没有恢复女性的天性, 而是连正常的人性也几几乎失却了。终其一生, 静宜和她姐姐一样, 把自己的生命, 葬送在旧社会所安排的怨毒的深渊里了。这是人的悲剧, 也是社会的悲剧。

    3.姜静珍

    姜静珍十八岁结婚,十九岁守寡,她是一个喝酒抽烟、吵嘴打架、随地吐痰、大声打喷嚏、鬼哭狼嚎、尖酸刻薄、挑拨离间无所不会、无所不能的泼妇,但她同时也会背诵许多诗词歌赋和戏文,甚至小楷也写得“一丝不苟、柔中有刚”。更使人费解的是,即便每天早上梳妆时,姜静珍都能“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像的无助、悲惨、绝望和残酷”,但是她却坚定地“守志”而不改嫁,她极为强悍、泼辣、刁钻和野蛮,然而细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看到这种强势外形下掩藏着的的弱势心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寡妇一直是一个弱势群体,社会上的人骂她“克夫”,甚至家族里的亲人也要拼命地轻视她们,霸占她们的财产;况且受过封建文化教育的姜静珍,又是处于封建文化很深的家庭背景中,姜家历史上又有那么多贞女节妇捍卫和践行着传统文化对妇女人性的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重重压力包围着她,使她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自己弱势的寡妇地位。正因为这种弱势心理,加之她上有老母,下有弱妹和年幼的外甥,又没有长兄这样雄性力量的依靠,形势逼迫着她必须全方位地“武装自己,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她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和生存权。


  【深度鉴赏】

  一、主题思想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是王蒙新时期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王蒙对民族百年历史深刻反思的经典奉献。作家怀着浓烈的优患意识, 对五千年传统文明、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形象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王蒙通过倪吾诚风卷浪击,烟云明灭的家事人事,揭示了某些民族性格的痼疾,以及长期以来积淀在这个文明古国的某些可怕惰性于陈腐观念。就如同静宜、静珍、姜赵氏、赵尚同、“ 热乎”等。他们或冠冕堂皇, 或浅薄粗俗, 身份不同, 秉性各异, 骨子里都浸透了中国固有文化的影响。由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陈腐、霉烂的传统文化思想的气息, 笼罩了倪吾诚的全部生存空间。他们与倪吾诚之间的恩恩怨怨, 交织出新旧文化的生死对抗。这一组群像是与倪吾诚的形象互相映衬的, 细腻深刻, 极富艺术光彩,最终集中表现在某类知识分子可悲可叹的性格中,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二、艺术手法

 (一)语言抒情化

  读《活动变人形》, 首先深刻感受到的就是小说语言的魅力。小说开头第一章第一页, 语言就充满一种散文味和诗意混合的抒情色彩。除了描写树的精细的语言之外, 就是那“ 弦” 的描写, 而且这“ 弦” 似乎天外飞来, 第二行就来了一个问句, 突兀而使人醒目。仔细分析声上下文, 不难看出, 这“ 弦” 指的是记忆之弦, 也是“ 我” 的生活之弦, 生命之弦。这一段是含蓄而富有打情味的语言。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引子, 它既起引启下文的作用,而更主要伪倒是抒发了“ 我” 的真情买感。如果根据一般的叙事语言,可以直接从倪藻出访欧洲写起, 而第一页的抒情段落成为多余。但是, 王蒙的小说语言就是具有弧烈的抒情色彩,语言与激情高度融合 这样写出的第一章第一页, 具有独特的美感。当然, 并非第一章第一节如此, 在后面的许多章节, 也有穿插。

  (二)人物心理化

  从姜静珍梳妆时对镜而骂的细节来看, 这正是一种心理化的描写法。姜静珍每天必修的晨课就是梳妆, 而这种梳妆已超出了一般梳洗的范围, 而是带有一种发泄,这一个梳妆的细节,作者用了整整五页篇幅来精细地刻划,除了一般常用的细致描写室内环境、人物外貌动作以及小道具之外,王蒙还描写了细腻的感觉,如姜静珍对于粉扑的柔软感, 而最鲜明的心理化特征是姜静珍对着镜子的大骂。这些骂的语言看似颠三倒四,实际却都是一个十八岁结婚、十九岁守寡,一守就是十年的、被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住头脑而又不可避免地有生理躁动的女人的反常的心理宣泄。这里在骂人俗语中夹杂着一些古诗词, 说明了姜静珍曾读过诗书,这正是被封建意识禁锢头脑的基础。梳妆时的“ 骂”,固然有往昔生活的基础,而更重要的是姜静珍要用这种貌似气壮如牛的大骂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空虚。

  (三)立意寓言化

  《活动变人形》这标题原来这是一种外国玩具,像是一本书,全是画,头、上身、下身三部分,都可以独立翻动这样排列组合,可以组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形图案,所以叫“ 活动变人形”。有时三部分放在一起很和谐, 有时三部分放在一起有点生硬, 甚至可笑可尽。王蒙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标题呢? 很显然, 他有所寓意。笼统地说, 寓含着人的变态之意。事实上, 这部长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倪吾诚、姜静珍、姜静宜等都属于变态人物 是实际生活中的“ 活动变人形” 。他们的灵魂在封建文化的精神地狱中不断被扭、摧残而变形。王蒙通过对这几个非崇高的小人物荒谬人生的描写,以引起人们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思。

  (四)结构随意化

  《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跳出了传统长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而出之以独特的心理结构这部长篇小说中处处从人物的心理角度来写, 写出种种层次, 并把叙述与抒情高度融合, 这是一种外在尽铸散乱而内在自有一定线索的自由随意的“ 意识流” 式的结构。作者用飘逸灵转的语言、挥洒白如地抒写自己心中之意。作者这些穿插部分自有内在的线索把它们与长篇的主干联在一起。

  三、小说评价

  在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中,作者塑造了知识分子倪吾诚的形象,他的悲剧命运告诉我们:由于中西文化的激烈对抗,知识分子自身的精神迷茫,性格受到压抑后的畸形发展,再加之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倪吾诚必然会有痛苦的一生,而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王蒙在新时期重拾知识分子问题,目的在于呼唤新一代知识分子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角色定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王艳梅

  《活动变人形》是王蒙以个人成长经历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倪藻的视角对中国历史展开回望。在回望中摒除理论概念,客观而立体地呈现历史中的现实,通过个人话语体系的构筑、变化描写,考察、探索历史、文化的变迁,凸显了被启蒙者的存在,改变了“五四”时期被启蒙者被转述的历史,进而反思、审视启蒙。——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张丽凤

  《活动变人形》既是王蒙创作道路上一部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 也是王蒙对民族百年历史深刻反思的经典奉献。作家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明、文化、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形象的忍考和深刻的反思——渤海大学中文系王科

 

编辑整理:姜一柔

赏析来源:摘编自百度百科

小说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朱栋霖主编·第三卷)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