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姜一柔的博客
姜一柔的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835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雪垠《李自成》赏析[R]

(2017-04-25 13:18:55)
标签:

长篇小说

姚雪垠

赏析

分类: 中国当代文学

 《李自成》是 姚雪垠所著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以 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 ”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际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来使读者得到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

 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祯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姚雪垠《李自成》赏析[R]

   【小说赏析】

 《李自成》是“长河式”的小说,从崇祯11年写起,全面地反映明末李自成起义由困厄转到兴盛,复由胜利走向失败这一历史悲剧的发展过程。 1卷出版于1963年,第2卷出版于1976年,第3卷出版于1981年,最后两卷也已有若干单元(如《崇祯之死》、《李自成之死》)陆续发表。

 已出版的前3卷共8册,以230万字的篇幅,着重展示了李自成从困境中奋斗,达到鼎盛,却又在鼎盛期内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埋下后来失败的种子。作品不仅着力描绘了农民军和明王朝之间这场生死大搏斗,而且写出了当时十分激烈地进行着的民族战争,还写出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几支义军之间的矛盾,李自成部队内在的矛盾,写出了明末社会上各个阶级、阶层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农民大起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人物从帝王、后妃、百官到义军将领、战士、各类市民、穷苦百姓,乃至清方首领与文臣武将,地域从西北高原、中州重镇、北京城内到僻远山村、关外城池,场面从战地厮杀、牢狱交锋、密室定计、边寨平叛到宫廷宴饮、相府风光、京城灯市、军中婚礼,笔墨无不触及。作者力图对一个时代的生活作出总体式的反映。就所写社会内容的复杂宽广、生活色彩的丰富多样而言,《李自成》达到了当代作品很少企及的地步。 

 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悲剧性史诗,《李自成》创造了崇祯、李自成、张献忠、郝摇旗、李信、袁时中、慧梅、洪承畴、杨嗣昌等一系列性格或遭遇都相当复杂的典型形象──其中有许多是悲剧性的人物形象。不但主人公李自成扮演着大悲剧的主要角色,连他手下的一些人物,如李信、宋献策、田见秀等,其经历也都有很深的悲剧意味。整部《李自成》,就是由大大小小许多历史悲剧组成的它们相互交织,构成明末社会壮阔复杂的背景,使整个作品洋溢着悲壮或悲凉的历史气氛,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思想艺术力量。

 姚雪垠长于写悲剧,《李自成》是他创作上进入成熟时期后写作的,在悲剧艺术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和表现内容的广阔、矛盾线索的纷繁相适应,《李自成》采用了保证主线、兼写各方、多线条复式发展、蛛网式纵横交错、具体归结为若干单元的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宏大复杂,又舒卷自如,吸取了《战争与和平》等外国长篇小说的创作经验而有新的创造。同时,《李自成》又注意吸收中国古典小说在结构上有张有弛、讲究节奏、笔墨多变的长处:时而金戈铁马,愁云惨雾,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时而小桥流水,风和日丽,令人心旷神怡。《李自成》还很重视艺术结构上的完整、对称:整部小说从清兵入关开始,又以清兵入关结束;各卷的开头与结尾,也都互为照应。这些都是长篇小说美学上的重要探索与创新。《李自成》的出现,继《子夜》之后又一次大大提高了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的水平。

 《李自成》是姚雪垠史学准备、生活积累、理论素养、艺术经验各方面集大成的产物,是几十年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正因为这样,《李自成》第1卷在60年代前期出版后深得好评;第2卷曾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第1卷译成日文后,荣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

 《李自成》一书是在近30余年中陆续创作成的,其间难免有文思不属之处,若干笔墨还有失之拖沓或现代化等缺点。作者生前表示待全书完成后,将统一再作修改,最后定稿。然而,19994月作者却匆匆离世,只留给了人们由他本人在病榻上口述,再由家人整理完成的《李自成》第四、五卷(出版于19998月)。

二、名家评价

   1.胡绳:《李自成》并不是单纯反映明末农民起义,而是以这支农民起义为中心,写出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2.茅盾:《李自成》写潼关大战,脱尽《三国演义》《水浒传》之传统写法,疏密相间,呼应灵活,甚佩甚佩。

  3.朱光潜:作者对明末历史背景有充分的掌握,博学多闻,胆大而心细,文笔朴素而生动,《红楼梦》以来,还少见这样好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吸取了西洋小说的写法,而又根植于民族土壤。

  4.《李自成》……一个重要贡献,是对传统悲剧观念的突破,把悲剧人物的性格更深一层地推进,许多对立面的人物都有了悲剧意味……总的看来,第三卷对前两卷的悲剧观念有了新的突破,为农民起义战争降下帷幕做了极其悲壮的铺垫。另一重要成就,是保持了全书结构艺术的很高的美学水准。作品首尾呼应,气势连贯,既宏大复杂,又舒展自如,有张有弛,富于变化。

    三、小说影响

 《李自成》的规模之大、创作时问之长。反映社会生活之广、刻画各阶层人物之多,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是罕见的。小说着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语言形象生动、准确鲜明,以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开创性贡献享誉中外,被公认为是“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巨著

 

编辑整理:姜一柔

赏析来源:摘百度百科

小说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朱栋霖主编·第三卷)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