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姜一柔的博客
姜一柔的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879
  • 关注人气: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谌容《人到中年》原文及鉴赏[R]

(2017-04-08 17:42:41)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谌容

短篇小说

原文

鉴赏

 《人到中年》是谌容发表于《收获》1980年第1期的中篇小说。作者通过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因工作、家庭负担过重,病累交加,濒临死亡的故事,客观而真实地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艰难人生和生存困境。《人到中年》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因超负荷运转而突发心肌梗塞,与此同时,陆文婷的同学、朋友姜亚芬离国出走。40多岁的陆文婷60年代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医院当住院医生,后与从事冶金研究的傅家杰结婚,并有一儿一女。繁忙的家务、狭小的居住空间、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对陆文婷形成了严重的压力。但是,不管多么疲劳、紧张、困难,只要面对病人的眼睛,陆文婷就忘记了一切。一天上午,她一连为焦副部长、张老汉、王小嫚作了三场手术,终于因为疲劳而病倒。在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过程中,各种幻想的朦胧的记忆纷纷从陆文婷的意识深处闪现出来: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孤苦童年、单调而忙碌的大学生活、甜蜜的爱情、丈夫和孩子、朋友姜亚芬的出国晚宴、焦副部长夫人秦波的令人难堪的不信任的目光。她以为自己再也爬不起来了。然后,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终于从死神那里逃脱,在丈夫的搀扶下迎着朝阳和寒风走出了医院。

 谌容《人到中年》原文及鉴赏[R]

【小说赏析】

一、创作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使作家们重新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看来,有文学来为改革推波助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于是,在伤痕文学之后,几乎在反思文学走向高潮的同时,描写经济体制改革的作品不断涌现,这类作品反映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在正面塑造时代英雄、鼓舞民众信心的同时,作家们在作品中对因历史因袭和现实问题而存在的种种弊端予以及时、尖锐的揭露和辛辣的批评,从社会弊病和缺失中呼唤理想的英雄和新的社会秩序。谌容于八十年代之初发表的《人到中年》,就是注重从正面揭示中年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及其原因,表出对改革现实的忧虑与困惑。

    谌容在《奔向未来》一文中曾表示她要“把人间的悲喜剧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探索决定人物命运的历史渊源,写出更深刻、更本质地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当1980年以前的大量作品还在回顾历史“反思”“伤痕”的时候,谌容却注意到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在新旧交替的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但是由于存在知识分子断代问题,中年知识分子不得不承受几代人的工作压力。而就在他们为祖国发展呕心沥血时,政治地位、生活状况却迟迟得不到改善。这一社会问题激起了谌容的创作欲,《人到中年》应运而生。

 

二、人物介绍

1.陆文婷

陆文婷是北京某大型眼科医院的眼科专家,但由于历史原因,她从医十八年仍然是住院医生,一家四口蜗居在十二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现代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充满热爱之情,富有理想,勇于探索,对事业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她品格高尚,为人正真,不论是部长,还是对普通的老百性,她都一视同仁,对小姑娘王小媪的温存开导,对农民张老汉的帮助,不仅表现出一位医生的责任与情感,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位医生的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在单位,她是业务骨干,只知奉献,不知索取,任劳任怨。在家里,她又承担着妻子和母亲的责任。然而,为了事业,她顾不上丈夫和儿子,也顾上不改变贫困的生活和艰难的境遇过重的工作负担使她的身心处于崩溃的边缘,终于因为心肌梗塞像“一茎瘦草”倒在了手术台上。

2.秦波

秦波是陆文婷的病人焦部长的妻子,参加革命较早,以老革命自居,充满优越感。她满口马列主义,被小说中的人物戏称为“马列主义老太太”。她表面上原则性很强比谁都革命,而本质上却是一个自私冷酷、缺乏人性、思想僵化、集个人主义与封建主义思想于一身的贵夫人与官僚主义者。作为患者家属,她对主治医生陆文婷不仅不信任,而且态度严厉、冷漠,任意干涉陆文婷的工作。当陆文婷病倒之时,她却又居高临下地责备赵院长不关心、不珍惜人才。

 

三、深度鉴赏

    (一)作品主题

     《人到中年》,通过一个普通的中年女医生在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中几乎失去生命的悲剧故事,大胆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的价值、贡献与不相称的社会待遇之间的矛盾,尖锐地批评了“左倾”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冷漠与歧视,发出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强烈呼吁。

     陆文婷从六十年代来到眼科医院做住院医生起,当了十八年眼科大夫,她不是主治医生,不是党员,无职无权,没有名声,没有地位,但在她柔弱的内心里,却激荡着对祖国、对人民的厚爱,对患者无私无怨的责任心。但是,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珍惜,反而被忽视,常常受到冷漠的待遇,在政治上受轻视,在工作上遭非议。人到中年的她外有业务重担,内有家务重担;上要供养父母,下要抚育儿女”,处于“超负荷运转”的艰难窘境中。因为夫妻俩都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她几乎没有时间做饭、照顾孩子,小女儿佳佳病倒在托儿所,她仍忙到下班后才匆忙赶去将女儿抱回家;儿子园园该上学了却未吃上午饭,她只好让他买了烧饼一边吃一边上学去,自己也啃着儿子买回的干硬的冷烧饼赶去医院上班,将女儿交托给好心肠的邻居陈大妈照看。一家四口挤在十二平米的斗室中,家徒四壁,“没有沙发,没有大立柜,没有新桌椅”,甚至没有新铺盖,生活过得十分清寒。全家共用一张书桌,陆文婷要等儿子写完作业后才能坐到书桌旁钻研业务。她为焦部长做一个相对简单的白内障摘除手术,在医院领导力荐之下,仍因为职称问题被患者家属秦波质疑业务能力,之后,更是三番五次被迫中断繁忙的门诊工作,接受秦波关于手术的“盘问”。当陆文婷突发心肌梗塞时,丈夫傅家杰打电话给她工作的医院希望能派车急救,但是被几个部门来回踢皮球,最后,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只好闯到马路中央拦车,终于,一位素不相识的卡车司机热心帮助他将妻子送到医院。

     知识分子问题的严重性,同样也反映在陆文婷好友姜亚芬夫妇的身上。姜亚芬夫妇因出身不好而受到歧视,这给他们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压抑和苦闷。钻研业务,却遭到恶意中伤和无端的诽谤。他们爱自己的祖国,爱医疗事业,但还是挥泪出国了。姜亚芬夫妇的出国,从另一方面向社会提出严重警告:知识分子境遇如不尽快改善,将会造成人才外流。

 

    (二)艺术特色

     1.人物塑造

     谌容笔下的陆文婷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艺术典型。作者没有人为地设置动人心魄的重要事件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将主人公放在平凡的生活、日常的纠葛中,放在个人与集体、家庭与事业的矛盾中,表现人物平凡中的不凡。陆文婷这个人物形象最震撼人心之处,就在于她那高尚的品格和极其艰难的处境内的强烈对照,在于她以温柔文静、谦逊克己的外观呈现出的献身精神所具有的某种悲壮性。陆文婷的形象概括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秦波是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塑造的另一个典型人物,虽着墨不多,却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作者通过她圆滑含蕴的措词,拐弯抹角的试探,和颜悦色中的威胁,革命词藻下的冷酷,塑造了一位典型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在作品中,秦波首次出场于宽大、明亮的院长办公室,那里“没有门诊杂乱的脚步声、乱哄哄的说话声和小病人的哭叫声”。秦波虽然满口马列主义,其实是沉溺于权力的自尊中,对陆文婷所代表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天生的不信任感,拒绝给人以公正的评价。在为焦部长的手术做准备的阶段,她与赵院长、焦部长三个人的一段对话恰当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世界。尽管赵院长一再保证陆文婷是业务骨干,焦部长本人也表示尊重院方的意见,她仍纠缠于陆医生的职称级别、政治身份、身体状况在她看来,让一个普通大夫部长开刀就是对党不负责任,对革命不负责。当听到赵院长介绍,她中意的名医已经移居国外继承小杂货店时,她想到的只是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完全无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而当得知陆文婷曾当年曾救过焦部长后,她又居高临下地指责赵院长不关心人才,大谈“中年干部,是我们的骨干,我的同志哟,要珍惜人才呀”,在看望陆文婷时,还在给这个重病的人讲大道理。

     2.结构特色

     《人到中年》打破了按人物活动发展的时空顺序结构故事的传统写法,尝试了 意识流 写法,采用现在过去两种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既写人物眼前的实况,又写人物的回忆、联想、想象与幻觉,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活动为中心来布局情节,展开画面,表现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在时空结构上,是以抢救陆文婷心肌梗塞急性发作作为线索发展的:过去时空结构,是纵写陆文婷从二十四岁大学毕业进入眼科医院到四十二岁病倒在回家路上的人生历程。主人公的主要行动及其性格发展都是在过去这个时空的叙述中完成的,这一时空的前半部分是通过主人公朦胧的幻觉有及眼科孙主任、医院赵院长和好友姜亚芬等视角,把烙印在各人脑海中的陆文婷的生活片断分别展现出来;后半部分集中描写陆文婷在“超负荷运转”下,从疲劳发展到“断裂”的过程,着重写了三次手术。

    情节结构之外,小说还有一个或隐或显的抒情结构,即贯穿于小说中的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激流……”。这首诗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三次。第一次的出现是陆文婷与丈夫傅家杰谈恋爱时,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对生活的向往;第二次出现是陆文婷得知多年好友姜亚芬为了决定全家移民海外后,流露出青春逝去的怅惆和对生活的感叹;第三次出现是在陆文婷经抢救苏醒后神情呆滞、对外界事物反应冷漠时,傅家杰哭喊出来的,他要唤回曾经青春过的生命,不能让他爱人离他而去。这首诗的三次出现,一次比一次感人肺腑,不仅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更给作品增添了一种美的旋律,创造了一种诗的氛围。

    

     四、作品影响

     《人到中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小说拍摄了同名电影,扮演主人公陆文婷的潘虹荣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

 

     五、作品评价

     文学评论家朱寨在评价《人到中年时》指出:“作者并没有作耸人听闻的描绘,甚至没有感叹和议论,她只是如实地写照了下来,就像仿佛一位成熟的外科医生,把切除下来的坏死的肌肉或肿瘤全盘端到你面前,悄然无语,让你自己识辨,你不能不承认手术的精道准确

小说原文

     

 

 仿佛是星儿在太空中闪烁,仿佛是船儿在水面上摇荡。眼科大夫陆文婷仰卧在病床上,不知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她想喊,喊不出声来。她想看,什么也看不见。只觉得眼前有无数的光环,忽暗忽明,变幻无常。只觉得身子被一片浮云托起,时沉时浮,飘游不定。

    这是在迷惘的梦中?还是在死亡的门前?

    她记得,好像她刚来上班,刚进手术室,刚换上手术衣,刚走到洗手池边。对,她的好友姜亚芬是主动要求给她当助手的。姜亚芬的出国申请被批准了,他们一家就要去加拿大,这是姜亚芬跟自己一起做最后的一次手术了。

    她们并肩站在一起洗手。这两个五十年代在医学院一起读书,六十年代初一起分配到这所大医院,同窗共事二十余载的好友即将天各一方,两人心情都很沉重。这种情绪在手术之前是不适宜的。她记得,自己曾想说些什么,调节一下这种离别前的惨淡的气氛。她说了些什么呢?对,她扭头问过:

    "亚芬,飞机票订好了吗?"

    姜亚芬说什么了?她好像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眼圈儿红了。

    停了好久,姜亚芬才问了一句:

    "文婷,你一上午做三个手术,行吗?"

    她回答了吗?不记得了,好像是没有回答,只是一遍一遍地用刷子刷手。那小刷子好像是新换上的,一根根的鬃毛尖尖的,刺得手指尖好疼啊!她只看见手上白白的肥皂泡,只注视着墙上的挂钟,严格地按照规定,刷手、刷腕、刷臂,一次三分钟。她刷完三次,十分钟过去,她把双臂浸泡在消毒酒精水桶里。那酒精含量百分之七十五的消毒水好像是白色的,又好像是黄色的,直到现在,她的手和臂都发麻,火辣辣的。这是酒精的刺激吗?好像不是的。从二十年前实习时第一次上手术台到如今,她的手和臂几乎已经被酒精泡得发白,并没有感到什么刺痛呀?为什么现在这手好像抬也抬不起来了?

    她记得,已经上了手术台,已经给病人的眼球后注射了奴佛卡因,手术就要开始了,这时,姜亚芬却悄悄问了一句话:

    "文婷,你小孩的肺炎好了吗?"

    !亚芬今天是怎么啦?难道她不知道一个眼科大夫上了手术台,就应该摒弃一切杂念,全神贯注于病人的眼睛,忘掉一切,包括自己,也包括自己的爱人、孩子和家庭。怎么能在这时候探问小佳佳的病呢?或许,亚芬正为她将去到异国而不安,竟至忘掉了她正在协助手术?

    陆文婷几乎有些生气了,只答了一句:

    "现在我除了这只眼睛,什么也不想。"

    于是,她低下头去,用弯剪刀剪开了病眼的球结膜,手术就进行下去了。

    !手术,手术,一个接着一个,今天上午怎么安排了三个手术呢?焦副部长的白内障摘除;王小*%的斜视矫正;张老汉的角膜移植。从八点到十二点半,整整四个半小时,她坐在高高的手术凳上,俯身在明亮的灯下,聚精会神地操作。剪开,缝合;再剪开,再缝合。当她缝完最后一针,给病人眼睛上盖上纱布时,她站起身来,腿僵了,腰硬了,迈不开步了。

    姜亚芬换好了衣服,站在门边叫她:

    "文婷,走啊!"

    "你先走吧!"陆文婷站住不动说。

    "我等你。今天是我最后一次到医院来了。"

    说着,姜亚芬的眼圈儿又红了。她那对漂亮的大眼睛水汪汪的,她是在哭吗?她为什么难过?

    "你快回家收拾东西吧,刘大夫一定等你呢!"

    "他都弄好了。"姜亚芬抬起头来,忽然叫道,"你,你的腿怎么啦?"

    "坐久了,有点麻,一会儿就好了。晚上我去看你。"

    "那,我先走了。"

    姜亚芬走了,陆文婷退身到墙边,用手扶着白色瓷砖镶嵌的冰冷的墙壁,站了好一阵,才一步一步走到更衣室。

    她记得,她是换了衣服的,是那件灰色的布上衣。她记得她走出医院的大门,几乎已经走进了那条小胡同,已经望见了家门口。可是忽然,她觉得疲劳,一种从来没有感到过的极度的疲劳。这疲劳从头到脚震动着她,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了,小胡同忽然变长了,家门口忽然变远了,她觉得永远也走不到了。

    手软了,腿软了,整个身子好像都不是自己的了。眼睛累了,睁不开了。嘴唇干了,动不了了。渴啊,渴啊,到哪里去找一点水喝?

    她那干枯的嘴唇颤动了一下。

 

 

   "孙主任,你看,陆大夫说话了!"一直守在病床边的姜亚芬轻声叫了起来。

    眼科主任孙逸民正在翻阅陆文婷的病历,"心肌梗塞"四个字把他吓住了。他显得心事重重,摇了摇苍白的头,推了推架在高鼻梁上的黑边眼镜,不由联想到在他这个科里,四十岁左右的大夫患冠心病的已经不是一个了。陆文婷大夫才四十二岁,自称没病没灾,从来没有听说过她心脏不好,怎么突然心肌梗塞?这多么出人意料,又是多么可怕啊!

    听到姜亚芬的喊声,孙主任转过高大的、有些驼背的身躯,俯视着面色苍白的陆文婷大夫,只见她双目紧闭,鼻息微弱,干裂的唇动了一下,闭上了,又歙动了一下。

    "陆大夫!"孙逸民轻轻地喊了一声。

    陆文婷又一动不动了。她那瘦削的浮肿的脸上没有一点反应。

    "陆大夫!文婷!"姜亚芬低声唤着。

    陆文婷依旧没有反应。

    孙逸民抬头望着阴森森竖在墙角的氧气筒,又盯着床头的心电监视仪。当他看到示波器的荧光屏上心动电描图闪现着有规律的QRS波时,才稍许放心。他又扭过头看了看病人,挥了挥手说:

    "快去叫她爱人来!"

    一个中等身材,面目英俊,有些秃顶的四十多岁的男同志跑了进来。他是陆文婷的爱人傅家杰。从昨天晚上开始他就守在床边,没有合过眼,刚才孙主任来,劝他到病房外边的长椅上去歇一会儿,他才勉强离开。

    这时,孙逸民忙闪开床头的位置,傅家杰过来,俯身在陆文婷的枕边,紧张地盯着这张曾经那么熟悉,现在又变得那么陌生的白纸一样的脸。

    陆文婷的嘴唇又微微动了一下。这无声的语言,没有任何人能听懂,只有她的爱人明白了:

    "快拿水来!她说她渴!"

    姜亚芬赶忙递过床头柜上的小瓷壶。傅家杰接过来,小心地绕过输氧的橡皮管,把壶嘴挨在那像两片枯叶似的唇边,一滴一滴的清水流进了这垂危病人的口中。

    "文婷,文婷!"

    傅家杰喊着,他的手抖着,瓷壶里的水珠滴到了那雪一般惨白的脸上,她似乎又微微动了一下。

 

    眼睛,眼睛,眼睛……

    一双双眼睛纷至沓来,在陆文婷紧闭的双眸前飞掠而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的,小的;明亮的,浑浊的,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在她四周闪着,闪着……

    这是一双眼底出血的病眼,

    这是一双患白内障的浊眼,

    这是一双眼球脱落的伤眼。

    这,这……啊!这是家杰的眼睛!喜悦和忧虑,烦恼和欢欣,痛苦和希望,全在这双眼睛中闪现。不用眼底灯,不用裂隙镜,就可以看到他的眼底,看到他的心底。

    家杰的眼底清澈明亮,就像天上金色的太阳。家杰的心底是火热的,他曾给过她多少温暖啊!

    是他的声音,家杰的声音!那么亲切,那么温柔,却又那么遥远,好似从九天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飘来:

    我愿意是激流,

    ……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这是在什么地方?啊,是在一片银白色的天地中。冰冻的湖面,水晶一般透明。红的、蓝的、紫的、白的身影在冰面上飞翔。那欢乐的笑声啊,好似要把这透明的宫殿震穿!她和他也手拉着手,穿梭在人流里。笑脸,一张张的笑脸,她都看不见,她只看见他。他们并肩滑翔着,旋转着,嬉笑着,那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银装素裹的五龙亭,庄严古老,清幽旷寂,她和他倚身在汉白玉的亭台栏杆旁。片片雪花打在他们脸上,戏弄着他们的头发。他们不觉得冷,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傲视着这冷峻无情的严寒。

    那时她是多么年轻!

    她没有幻想过飞来的爱情,也没有幻想过超出常人的幸福。从小,她就是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子。幼年父亲出走,母亲在困苦中把她抚养成人。她不记得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只记得一盏孤灯伴着早衰的母亲,夜夜剪裁缝补,度过了一个个冬春。

    进了医学院,她住女生宿舍,在食堂吃大锅饭。天不亮,她就起床背外语单词。铃声响,她夹着书本去听课,大课小课,密密麻麻的笔记。接着是晚自习,然后在解剖室呆到深夜,她把青春慷慨地奉献给一堂接着一堂的课程,一次接着一次的考试。

    爱情似乎与她无缘。姜亚芬是她同班同学,两人同住一间宿舍。姜亚芬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有一张迷人的小嘴;有修长的身材,有活泼的性格。每个星期,她都会收到不能公开的来信;每个周末,她都有神秘的约会。而陆文婷却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来信,也没有约会。她似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少女。

    当她和姜亚芬一起被分配到这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著名的大医院时,医院向她们宣布了一条规定:医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到本院先当四年住院医。在任住院医期间,必须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并且不能结婚。

    姜亚芬背后咒骂"这简直是修道院",陆文婷却甘心情愿地接受了这种苛求。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这算什么?她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献给医院!四年之内不能结婚,这又算得了什么?医学上有成就的人,不是晚婚就是独身,这样的范例还少吗?小陆大夫把自己全身的精力投入了工作,兢兢业业地在医学的大山上登攀。

    然而,生活总是出人意料的,傅家杰忽然闯进了她那宁静的、甚至是刻板的生活中来。

    这是怎么回事?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她一直闹不明白,她也没有去闹明白。他因为突然的眼病来住院了,恰巧是她负责的病人。她为他治好了眼睛。也许,就在她认真细巧的治疗中,唤起了他的另一种感情。这种感情蔓延着,燃烧着,使得他们两人的生活都改变了。

    北国的冬天多么冷啊!那年的冬天对她又是多么温暖!她从来不曾想到,爱情竟是这样的迷人,这样的令人心醉!她简直有些后悔,为什么不早去寻求?那一年,她已在人世间经历了二十八个春天,算不得年轻,然而,她的心却是年轻的。她用整个纯洁的身心来迎接这迟到的爱情。

    我愿意是荒林,

    ……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林间做窝、鸣叫……

    这简直不可思议。傅家杰是学冶金的。他在冶金研究所里专攻金属力学,据说是为"上天"研制新型材料的。他有点傻气,有点呆气,姜亚芬就说他是"书呆子"。可是,这个书呆子会念诗,而且念得那么好!

    "这是谁的诗?"她问他。

    "裴多菲,匈牙利的诗人。"

    "真怪,你是搞科学的,还有时间读诗?"

    "科学需要幻想,从这一点说,它同诗是相通的。"

    谁说傅家杰傻?他回答得很聪明。

    "你呢?你喜欢诗吗?"他问她。

    "?我不懂诗,也很少念诗。"她微笑着略带嘲讽地说,"我们眼科是手术科,一针一剪都严格得很,不能有半点儿幻想的……"

    "不,你的工作就是一首最美的诗。"傅家杰打断她的话,热切地说,"你使千千万万人重见光明……"

    他微笑着挨近她,脸对着脸,靠得那么近。她从未感到过的男人的热气,猛然地飘洒在她脸上,使她迷惑,使她慌乱。她觉得好像要发生什么事情,果然,他伸开双臂,那么有力地把她拥进自己的怀里。

    这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她惶恐地望着这双贴近的含笑的眼睛,张开的双唇。她心跳神驰,微仰起头,下意识地躲闪着,慌乱地紧闭了眼睛,承受着这不可抗拒的爱情的袭击。

    雪中的北海,好像是专为她而安排。浓浓的雪花,纷纷扬扬,遮盖着高高的白塔、葱葱的琼岛、长长的游廊和静静的湖面,也遮盖着恋人们甜蜜的羞涩。

    于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四年住院医的独身生活结束之后,陆文婷最先举行了婚礼。这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谁能想到在她生活的路上会跳出一个傅家杰来?他要结婚,她怎么能拒绝呢?你看他多么固执地追求着,渴望着,愿意为她牺牲一切——

    我愿意是废墟,

    ……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春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多好啊,生活!多美啊,爱情!这久远的往事重现在脑际,使得垂危中的她似乎有了生的活力,她的眼睛微微启开了一下。

 

                                                                                                                         (原载《收获》19804期)

(剩余内容详见本博客:谌容《人到中年》原文【二】)

 (剩余内容详见本博客:谌容《人到中年》原文【三】)
(剩余内容详见本博客:谌容《人到中年》原文【四】)
(剩余内容详见本博客:谌容《人到中年》原文【五】)
(剩余内容详见本博客:谌容《人到中年》原文【六】)


 

编辑整理:姜一柔

赏析来源:摘编自百度百科

小说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朱栋霖主编·第三卷)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